念活“土”字经 主打特色牌 白马井镇:做好扶贫产业大文章

据《今日儋州》消息自我市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白马井镇按“三年攻坚脱贫,两年巩固提升”和“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脱贫规划,积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引进金钱龟、蛇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从政策和资金上对贫困户进行帮扶,托起贫困户脱贫致富梦。目前,该镇贫困户户户有产业,特别是土糖制作、红鱼切片加工、养蛇等产业,成为该镇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特色扶贫产业扶出“土农”产品

白马井镇是渔业大镇,海洋渔业发达、传统农业比重较大,农产品和海产品是镇区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常年产业特色不突出,渔业捕捞方式没有新的突破,农业生产仍然以甘蔗、水稻为主,海产品加工小作坊式,农产品加工几乎为零,农民和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贫困人口逐年增多。目前,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39户2155人,占全镇人口的3%。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白马井镇政府积极探索“土农”产品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建设路线,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态势,扩大生产规模、创儋州特色品牌,先后投入418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带动贫困户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加入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儋州创华实业有限公司发展土糖、红鱼等产业,确保贫困户有持续收入。

据介绍,镇政府还跟“土农”产品产业相关负责人确立“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协商优化“保底分红”结构,建立贫困户脱贫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促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白马井的土糖和红鱼是最具特色的本土农产品,特别是红鱼畅销省内外各大市场,深受市民喜爱,跻身儋州九大特色农产品之列。”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大力扶持红鱼生产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打造儋州红鱼品牌,并发挥其经济效应,带动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2017年,该镇政府投入1120万元积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引进土糖生产、金钱龟养殖、蛇养殖等新型农业产业。同时,该镇政府除了积极引导、鼓励贫困户通过将扶贫资金入股公司、合作社获得分红外,还鼓励贫困户自我发展种养业,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据统计,2017年,全镇扶贫产业首年分红101.77万元,其中,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土糖生产项目共分红223户43.3万元,儋州创华实业有限公司红鱼加工项目共分红177户51.7万元,儋州贵华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养蛇项目共分红38户6.77万元。

土糖产业让生活甜起来

白马井镇学兰村委会土糖加工生产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土糖远近闻名,远销省内外。近年来,该镇不断加大对土糖产业的投入,将其进行提档升级,打造成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016年11月,在市委组织部、白马井镇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学兰村委会招商注资成立了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引进新设备,使糖寮生产加工提档升级,并通过扶贫产业资金注入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

据忆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少玉介绍,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使公司得到快速发展。2016年,该公司收购甘蔗110吨,产黑糖2.42万斤,年销售总额100多万元,远销上海、北京、韩国等地。此外,该公司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60个,工资2000元至6000元不等,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7年9月,镇政府将学兰村委会等9个村委会贫困户223户1121人,以每户2万元产业资金入股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的土糖产业,将扶贫资金通过该公司托管,以传统土糖产业短期投资“保底收益+年度分红”的模式,确保贫困户每年获得产业分红。据统计,2017年底,该公司为223户贫困户分红共计43.3万元。截至目前,共有贫困户116户1082人靠土糖产业顺利脱贫摘帽。

“学兰村委会村民有种植甘蔗的传统,为了增加土塘生产的原料来源,进一步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我们积极引导贫困户打造连片甘蔗种植基地,规划建设扶贫产业园,扩大甘蔗种植规模,提高甘蔗产量。”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白马井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将紧紧围绕“一村一品”发展定位,以传统土糖为产业支撑点,用5年时间将学兰村委会打造成集传统制糖技艺体验、乡村骑行、特色果园、休闲农庄、主题民宿、亲子乐园和有机甘蔗基地为一体的土糖产业村,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群众就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让土塘产业撑起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梦。(记者盘悦华 编辑李晓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