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治理》新規發布,對銀行業不良率意味著什麼?

21日,銀保監會正式發佈有關銀行數據治理政策——《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

《指引》正式稿共七章,共五十五條。主要包括數據治理架構、提高數據管理和數據質量質效、明確全面實現數據價值加強監管監督等四方面內容。

有分析人士指出,《指引》中對銀行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連續性、完整性和及時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意味著接下來銀行數據朝著電子證據標準去改革,銀行未來在處置不良貸款案件過程中,通過在線化的形式向司法機關傳遞符合司法規則的電子證據,將大大提高不良貸款案件處置的效率。

銀行數據質量要求與電子證據如出一轍

眾所周知,法院處置銀行不良貸款,對交易過程形成的電子證據具有極高的要求。根據《指引》內容,要求全面強化數據質量要求,建立數據質量控制機制,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連續性、完整性和及時性。

對此,根據貸後智能管理服務平臺雲法通的專家表示:《指引》對數據質量的要求,其實也是司法對電子證據合法性、客觀性和關聯性的要求,正好與法院在線處置不良貸款案件對電子證據的要求如出一轍。這正意味著有關部門有意佈局司法金融,通過數據治理,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模式,將數據電子證據化,無形中為不良貸款的司法處置構建了一個綠色通道和基礎。

《數據治理》新規發佈,對銀行業不良率意味著什麼?

1

不良資產加速惡化 數據治理為線上化處置鋪路

日前,東方資產發佈了《2018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顯示,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在較高水平繼續上行,不良貸款風險有加速惡化的趨勢,需要重視對貸款風險的管控。同時,《報告》認為,2018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與其實際信貸風險相比普遍被低估。與上年相比,2018年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的緊迫性或將增強。在金融監管和MPA考核等對資本充足率不斷提出更高要求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亟須加速處置不良貸款。

有數據顯示,目前司法處置仍是不良貸款的首要處置方式,佔不良貸款總額比例高達80%。根據《指引》提出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將數據應用嵌入到業務經營、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全流程,有效捕捉風險,優化業務流程,實現數據驅動銀行發展。

《數據治理》新規發佈,對銀行業不良率意味著什麼?

2

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作為銀行諸多業務之一的不良貸款的處置業務,亦屬於該治理範疇。《指引》強調通過數據應用,實現實際業務流程的風險管理和優化,即意味著原本傳統線下處理的不良貸款處置業務也應當實現互聯網數據化作業,不良資產處置效率將會得到大大提升。

雲法通已提前完成數據合規化 佈局智能貸後管理

在當前金融機構信貸風險持續暴露、不良貸款處置面臨巨大挑戰的同時,司法處置作為金融機構處置不良貸款的主要方式,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訴訟週期長、償債率低、執行難度大等諸多問題。

《數據治理》新規發佈,對銀行業不良率意味著什麼?

3

專注金融領域風控及貸後管理的杭州雲證科技正式為了解決這一痛點而生的企業。公司研發的雲法通貸後智能管理服務平臺,已提前完成數據合規化,用在線化、智能化、標準化跨域處置全國各地債務逾期請求,通過智能系統最大限度的輔助、替代了司法人力處置環節,在大幅縮短債務逾期糾紛處置週期的同時,使得金融及相關機構傳統風控和資產保全解決方案中的成本得到了極大降低和有效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