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山为何会“投降”日本?

qwewzw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有一种人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铮铮铁骨,誓死不降,不惜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热血激励着世人。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抗日英雄!



而有一种人,在日本人铁蹄之下,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和荣华富贵,甘当汉奸走狗,残害同胞。这样的人,我们只为民族败类!


而马占山则是一个特例,他抗日,他降日,他又抗日!这样的人,我们也可以送他四个字:抗日英雄!


抗日第一枪:江桥抗战

马占山本是马匪出身,后来投靠了奉系军阀的元老吴俊升,成为了奉系军阀的一份子。在郭松龄倒奉战争期间,马占山因为活捉了郭松龄夫妇,一路辉煌腾达,先是晋升为师长,继而成为军长,成为奉系军阀中的实权人物。


918事变之后,东北军在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之下,退出了东北。担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公然违抗蒋张的命令,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

日本人为了拉拢马占山,许以高官厚禄,均被马占山断然拒绝:“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不能为降将军。”

日本人拉拢不成,遂派大军进攻马占山,马占山率领队伍迎敌,在江桥与日军血战三天两夜,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是为“江桥抗战”!

江桥抗战被称之为抗日第一枪,极大了鼓舞了中华儿女的抗日的决心!当时全国各地纷纷赞扬马占山的英雄行为,声援抗日。一时间,马占山声名鹊起,风头一时无两,被誉之为抗日英雄!


降日

不过,马占山终究还是投降了日本人!

在东北绝大分地区都落入日本人之手后,马占山的队伍已经成为了孤军,面对日本人的疯狂进攻,马占山明显支持不住了!

这个时候的马占山开始面临着选择,究竟是是以身殉国还保全性命?

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之后,马占山选择了后者,投降了日本人,先后担任了伪满洲国的黑龙江省省长和伪满洲国军政部长。

曾经的抗日英雄沦为了汉奸,一时间马占山招来了无数的骂名,成为了国人所唾弃的对象。

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去探知马占山为什么会投降日本人,但是都无关紧要了。马占山后面的表现说明,他是真心抗日的,绝不是为了名声。

马占山是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他担任伪职期间,想方设法不在卖国文件上签字,甚至自称不识字。并且利用'职务之便,筹集资金用于抗日。


二度抗日

日本人对于马占山同样不放心,想要收编他的军队。恢复了元气的马占山决心证明自己的清白,于是他趁着日本人不注意,逃离了日本人的控制,跑到了黑河,再举抗日大旗。

但终究还是因为敌众我寡,马占山虽然勇猛,最终还是不敌日本人,只能无奈的退入苏联境内。

从苏联绕道回国的马占山,依旧是积极抗日。但是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对于积极抗日的马占山不予理会。

知道1937年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抗战开始,马占山才得以如偿所愿,奔赴抗日战场。



马占山虽然降过日,但他并不是汉奸。他的种种行为,足以表明马占山是个有民族大义的中国人,抗日英雄,也是当之无愧!


小镇月明


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

又所谓:“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兵不厌诈”是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在更早的时候便已经形成的战略战术思想,马占山虽然没有读过书学过兵法,但是战术思想会在不断的作战过程中或缓慢或迅速地形成。1932年2月,在江桥抗战失败后,在日军凛冽的攻势下,在战局已经不可挽回的形势下,为保存自己最后的实力并且积蓄力量作为日后反攻的资本,马占山选择升白旗向日军“投降”,但是实为诈降。


马占山在后为何会诈降于日本?

1931年9月6日,在日本为实施对中国的侵略意图已经剑拔弩张的时候,张学良发布命令:“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衅,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确实注意为要。”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占中国的计划。但是,张学良在1931年9月19日面对记者时竟然得意地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事变过后,马占山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兼军事总指挥,但是我们知道东北军的精锐跟着张学良跑路了,留给马占山的自然没有什么强兵悍将。马占山率领所部无视张学良“不抵抗政策”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面对日本人的诱降,马将军坚决不降,表示“不能为降将军”。



1931年11月4日,日军满铁守备对驻守江桥的马占山部发起进攻,马将军强势下令抵抗日寇,“江桥抗战”自此打响。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1931年11月6日,经过三日两夜的浴血奋战,马占山虽然成功抵御日军多次进攻,但是因为军心疲惫不得不将防线后撤。11月7日,日军调集3万多兵力意图再寇马部,马占山急忙召开军事会议制定应对策略,最终决定构筑三道防线,此时马部兵力在1.3万左右。11月18日,作为齐齐哈尔屏障的江桥防线被日军攻破,马占山部在消灭日伪军1000余人后向齐齐哈尔撤退。11月19日,日军攻占齐齐哈尔,至此江桥抗战以失败告终。在江桥抗战中,日军伤亡6000余人,马将军成功牵制日军数万人,更是拖住了日军战略的脚步。

在此役中,马占山虽坚决抗日,但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张学良这位“爱国将军”这时应该已经远远地躲到北京了,拨给马占山的军需更是少之又少。更有意思的是,张将军将包括兵工厂在内的家产统统“扔”给了日本人,当时负责侵占我东三省的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则是张将军的好朋友。



张学良留给马占山的本来便是杂牌军,人数也不多,面对如狼似虎的关东军精锐能够在江桥抗战中抵抗日军16天已经使出了他们最大的力气。在打完江桥抗战后,马占山部已经无力继续抗敌,于是在11月21日退到海伦喘口气,国民党及国民声援马占山,但是黑龙江地处中国东北边境,张学良也放弃抵抗,吉林辽宁逐渐落入敌手,根本无法给予马占山实际的支持。

想在绝境中获得生机,马占山不得不转变战略,既要保存自己最后的实力,还要获取军需扩充自己的实力,怎么办?只能先让日本停止对自己的攻击,然后从他们那里获取自己所需的装备武器等补给品。于是,1932年2月,马占山向日军举双手“投降”。马将军在“投降”日本并出任伪职后利用职务之便暗中筹备军需,然后集结7000兵力再次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将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最终仍然因为军事力量远远不如日军,马占山部几乎全军覆没,马占山将军亦败退苏联避祸。

这便是马占山将军向日本“投降”的真相。



1933年6月3日,马占山将军自苏联回国,马将军回国后继续积极参与抗日战争。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占山不愿参与内战,随后变节投诚并劝说傅作义促成北京和平解放。

从草莽到将军,从将军到英雄,马占山将军是如此高义!

试看张某人,言辞义正地“不抵抗”,自己不抵抗便罢,竟要求部属也不能抵抗,然后忙忙如丧家狗般跑路,置国家与百姓之安危于何地?自1990年被台释放后,余生11年始终不敢踏归故国故乡,岂不是心中有愧自知没脸见人?

马与张,谁更爱国?谁更英雄?

人们常说“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马将军于1950年11月29日于北京病逝,张某人却活到了2001年。


吾与吾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1931年11月4日晨,1300余名日军直趋江桥(嫩江铁桥)中国军队驻地大兴站,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的进攻。马占山不顾当时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当即下令抵抗,与日军血战,击退了日军多次的进攻。
江桥抗战,马占山可谓一战成名。但这位震惊中外的抗日将军却在1932年向日军投降,成了伪满的伪军部长和黑龙江省长。马占山投降日军,遭到了全国民众的谴责。不久,马占山又再次通电反正,再举抗日大旗。民众对于马占山抗日又降再举抗日大旗的传奇行为,始终颇有争议。那为什么马占山会“投降”日本呢?有学者认为,马占山的“降”应当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除了客观环境,马占山的处事方式和性格更是“降”的主要原因。


1、客观环境所迫,被迫“伪降”

对于马占山的“降日”问题,有学者认为马占山是在日本人的高压下走上了“贼船”。
江桥抗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关于江桥抗战的起止时间以及规模学术界仍有一定的争议)。第一阶段是1931年10月16日到11月3日,作战双方是张鹏叛军和江桥守军。第二阶段主要是11月4日至19日,主要抵抗前来侵犯的日军,主要指挥为马占山。11月中旬,江桥之战进入高潮,日伪军的多次进攻被马占山所率领的部队打败。17日,日军派出多架飞机和100多门大炮,向我方发起疯狂进攻。19日,马占山所率军队弹尽粮绝,江桥抗战就此结束。
江桥之役过后,马占山军队元气大伤。在日渐险恶的形势下,马占山退居海伦。同时,马占山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是战?是降?战则己方必败,降则可暂且偷得喘息之机。马占山选择了后者。1932年2月,马占山接受伪满政权的劝说,出任伪军部长及黑龙江伪省长。任职期间,日本对马占山始终严厉控制。在降日期间,马占山暗中向黑河输送重要物资。4月1日,马占山携带伪军的重要文件和官兵200余人出走,再次举起抗日大旗。


2、出身绿林,性格使然

在马占山降日的问题上,也有学者认为马占山的性格是其降日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占山出身绿林,从其发迹经历中我们可窥得其性格。马占山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能在东北三省都不抵抗下坚决抗日。又具有敢作敢为和能屈能伸的心理素质。同时,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江桥抗战时期的马占山一直追求正义感和和平进步。战,是马占山人格力量的爆发;降,只是其在恶劣的客观环境中的应对战略。马占山始终是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即使在“降日”期间,他也没有做任何伤害国家的是事情。

历史研习社


马占山,满族著名爱国将领,率部打响抗日第一枪。

马曾落草为寇,而后接受县衙改编,成为当地游击队维持社会治安。

1911年,马投靠奉军,在两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因战功卓越,终担任黑河警备司令兼任三旅旅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马当即率领所部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寇,并留下著名话语:“

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除之,以属我保卫地方之责”。至今我记忆犹新。他每日视察防御工事,积极准备抗战。曾有汉奸向马规劝,软硬皆施企图让他投降,但被马占山严词拒绝,他明确表示,自己身为一方守军,理应负责百姓安危,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岂能苟且偷生,投降日寇?

同年末,日军大举进攻江桥,马不顾违反张学良的多次不抵抗密电,随即下令部队就地反击,亲率部队与日寇孤军奋战三昼夜,多次打退日军的攻势,全歼来犯日寇,但终因后援无力孤军一只,只得放弃阵地撤退。此次江桥战役是中国军队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各地自发组织后援会,捐资献物支持抗战。

但此等血性的爱国忠良,在东三省沦陷日军建立伪满洲国后,竟然屈服于日寇,于1932年投降日寇,上任为伪黑龙江省省长,举国震惊。但其在任期间,未签署任何一件卖国文件,常常以自己没文化目不识丁口头答应日军,甚至在上任典礼装病未去。马利用伪省长的身份,私下筹集了数百余万银元、大量武器弹药、军需物资和日军情报并将其送往黑河。终其以借口镇压反叛部队为由抵达黑河,通电反正,通告全国。随后联合各省力量武装攻击哈尔滨,终究因叛徒战前叛变,功败垂成。后因其终究敌后孤立无援,不断被日军打击消耗,只得退入苏联。

个人浅见:

其一:马曾落草为寇,后面接受官府改编。这样出身于绿林,和他的性格使然,能屈能伸。而且有强烈的爱国和民族意识,公然违反张学良“暂避锋芒”的命令,打响抗日第一枪,全歼来犯日寇,此是他敢作敢为。投降只是在无力反抗、非顺即死的大逆境下的策略,暗中积蓄力量以便他日更好抗日。其降后所为可为明鉴。

其二:为自己部队负责。他可以下令决死抵抗,维护自己名誉,报效国家。以当时东北官兵目睹故土接连沦陷,早已红了眼,多次连续对日作战已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几乎陨灭。虽然后面有无数学生青年弃笔从戍,还有各地应征的新兵和老百姓大力支持,但这只部队急缺枪支弹药,毫无战斗经验,仅国民政府和张学良的口头支援,不派一兵一卒,这些已经继续抗战。若是继续抵抗,只能白白牺牲,毫无意义。与其如此,不如积蓄力量,他日再图。

其三:没有国民政府和奉系张学良支持。虽然当时全民要求抗战,国军很多将领和共产党也希望抗战。但主权的蒋介石因为东北沦陷对他的真实利益损害不大,反而可以借刀杀人,消灭一个军阀同时损耗日本人实力,把自己的利益地位放高于了国家民族利益。张学良同样也是为了避免自身损失过大,被日歼灭,也借驴下坡退兵入关,接受国民政府统一领导。还有汪精卫等等的主和派言论。所以东北抗战只能靠自己,而继续抵抗只是无意义的灭亡。

所以,马占山当时已经是四面楚歌,除了自己和部下的一枪热血以外一无所有。假降乃是为了重整旗鼓,积蓄实力。

毋庸置疑,马占山是当之无愧的抗日民族英雄,致敬。



欢迎讨论,求关注,祝幸福。

文/蜜獾

以上。


木剑温不胜


马占山,(1885~1950)字秀芳,吉林怀德人。早年曾在古哈拉巴喇山落草为寇,后来投入东北军,成为张学良将军的部下。历任中央骑兵三团三连少校连长,团长,东北陆军骑兵第17师第五旅旅长,黑龙江省陆军步兵第三旅旅长,黑龙江省剿总司令,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等职。陆军中将军衔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那么作为抗日将领的马占山为何会投降日本呢?

这事还得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说起,我们来深度解读一下,当时马占山的处境。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时,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的残酷暴行。在全国人民高喊抗日口号的呼声中,马占山不顾当时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公然违背军令,率领其部队在江桥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数日的浴血奋战,让日军吃尽了苦头。也让日本鬼子明白了,中国也有自己的部队阻挡他们的入侵。当时的报纸评论马占山的部队是真正的捍卫国土的勇士,马占山也被人们称为抗日英雄,铁血硬汉子。

但是,就在人们的赞叹声中,马占山来了个逆天的大反转。

1932年2月,马占山所部,终因寡不敌众。江桥一战损失一大半。最后终于屈服了日本侵略略者,叛敌投降成了日本人的汉奸。被委任为伪满洲国军政部长,黑龙江省省长。

对于马占山的投降,国内很多爱国同胞表示强烈反对,对其行为感到很不理解。日本侵略者也对他的投降表示极其不放心,对马占山也是严加防范,并且要求改编马占山的部队。日本人的戒备心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曾经恨透日本人,并且对日本人开战的马占山会一心一意归顺日本?答案是绝对不会。


其实马占山的投敌的真正目地,就是利用伪省长的身份,暗地里筹备军费和军事物质,秘密送往黑河等地储备起来,等待时机以备抗日使用。这也是马占山背负骂名,投靠日本人的良苦用心。原来他是去日本军内部做卧底的。

1932年4月初,马占山以检阅部队为名。随从200余人,偷偷离开齐齐哈尔,7日到达黑河。再次举起抗日大旗。并联合吉林的兄弟部队,组建了东北救国抗日联军。自封为总司令。马占山又传令个县地组织义勇军配合作战。经过五个多月的奋战。马占山的抗日联军终因孤军无援,伤亡惨重以失败告终。

后来马占山被迫进入苏联。1933年6月,回国后曾多次请求继续抗日,被蒋介石拒绝。直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七七事变后。马占山被委任为东北挺进军总司令。重上抗日前线 ,参加了绥远保卫战,阴山血战等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0年11月29日,抗日英雄马占山因肺癌不治,病逝于北京的寓所,终年65岁。


任驰赢天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对于历史人物,很难用非黑即白的观点来分析。

衡量历史人物,尤其是军人,要看他对国家民族究竟有没有贡献。


毫无疑问,马贼出身的马占山是民族英雄,也是抗日英雄。

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张学良溃逃的情况下,坚定抗日。

918事变,张学良为保存实力,一枪不发,放弃东北溃逃,开创了历史记录。

有20多万东北军的张学良不敢战斗,全线溃败,丢下了无数武器弹药和大量财富。

这种情况下,马占山却率领区区1万多人,在江桥和日伪军血战,给予伪军重创,也造成日军较大伤亡。

最终因为敌我力量悬殊,这才撤退。

马占山在弹尽援绝情况下,仍然坚持和日军持久战。

日军在11月发动对江桥的进攻,进而占领齐齐哈尔。但因马占山的持续抵抗和其他原因,日军直到次年2月才占领哈尔滨,整整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

以马占山这点力量来说,他已经尽了全力,是毫无疑问的抗日英雄。

第二,在原东北军将领纷纷头向下,马占山坚持作战

张学良能力还没有他老子张作霖的十分之一,治军极为无能。

918事变以后,东北军很多高级将领投降日军,拉走了很多部队,比如熙洽、张景惠、臧式毅、张海鹏等等。

这些人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省级大员。

要知道,坚持打下去,马占山不但迟早会失败,甚至连命都保不住。

但只要投降,最低程度荣华富贵,还能成为省长职务。

在局势不利,战友倒戈的时候,马占山拒绝日军再三拉拢,坚持抗战,着实不容易。

第三,马占山的假投降

马占山历史上曾经投降过日军,被当时人骂为汉奸。

其实,马占山是在弹尽援绝,被日军几面包围,部下军心不稳的情况下,被迫的权宜之计。

其实,马占山是通过政治手段,尽量实现军事目的。

在马占山所谓投降日寇,成为黑龙江省主席期间,不但保存了部队和地盘,还通过欺骗从日军那里获得了粮食和弹药补给,更延迟了日军进攻的步伐。

到部队稳定下来以后,马占山立即反正,继续抗日。

本来日军2月占领哈尔滨以后,就准备大举进攻,打垮马占山1万多残部。

按照当时的态势,马占山基本不可能再支持超过1个月。

结果被马占山忽悠的日军,直到12月才将马部击溃,前后花费了长达10个月时间。

这就是马占山投降的真相,这才是将在谋而不再勇!

第四,马占山在抗战中的作用

作为东北挺进军的领袖,马占山在8年抗战中也发挥了很大贡献。


萨沙忍不住说一句,连一个马贼都能做到坚持抗日,少帅张学良怎么就做不到!


萨沙


“佥以危急存亡,间不容发,欲解决目前难关,惟有将计就计,向敌诈降,缓敌追击;且可得存实力,静候关内出兵,再举义旗,以作内应,而收夹攻之效,而日寇侵我之种种阴谋,亦可随时侦探。保存实力,以图重举义旗。”


1932年“抗日英雄”马占山宣布投降日本,并且出任黑龙江省省长,还出任了伪满洲国军政部长,国内舆论一片哗然,早知道在当时的东北马占山是最坚定抗日的,东北抗日全赖马占山,所以一听到马占山抗日,各类讨伐声不绝于耳,那么这位抗日英雄为什么会选择投降日本呢?

马占山的投降只是权宜之计而非真的投降日本人。

要知道当时的东北日军对这位“抗日将军”很是看重,多次派兵围歼他,马占山自己独木难支,其中“江桥抗战”马占山部弹尽粮绝。所以在这种种原因和压力之下马占山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出路,是“战”还是“降”。

但是马占山的投降并不是真的投降,他是借着投降的机会让自己的部队重新恢复元气。他后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利用自己担任伪职的机会秘密运输抗日武装,秘密用12辆汽车,6辆轿车运输了300匹战马,2400多万物资。这个时候全国同胞才知道原来马占山是摆了日本人一道。

其实马占山抗日和他的性格也有一定关系,马占山是绿林好汉出身,做事只讲实用,做人也是能屈能伸,所以在当时情况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马占山使用了“诈降”这一缓兵之计。但是马占山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从没有做过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事情,这一点必须肯定。


不知道大家对这位“抗日英雄”是怎么看的呢?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我是头条作者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各位啦!


一树梅花一放翁


事实证明,马占山将军的投降是伪投降。是对日本人的一种欺骗。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那马占山将军当时受到了什么情况的逼迫呢?

第一,从军事上说。日本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了马占山将军的军事力量。那么有人要说了,日本进攻中国本土,中国的军队数量也很多呀。但是大部分的军队在蒋介石和张学良手中。最高统帅是蒋介石,蒋介石对于日本的侵略,采取的政策是三个字:不抵抗。所以张学良的军队都撤回了关内。而蒋介石的军队都在打内战与共产党的军队杀得难分难解。所以基本上成建制的军事力量,就是马占山将军的这两万人。再加上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物资供应,士兵训练等各个方面都比不上日本,所以马占山将军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抵抗力度逐渐变弱,到最后甚至到了快被消灭的程度。在这种军事实力严重削弱,没有任何供应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暂时投降了日本人。

第二,从政治上说。蒋介石的总体战略是攘外必先安内。也就是说,蒋介石虽然也要抗战,但是他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消灭共产党,他认为,能够推翻国民党统治的只有共产党,而不是日本人,而且蒋介石统治的中心区域是南京周围,江苏浙江一带。因为他上台是因为受到江浙大资本家和大地主的支持。这是他维持统治的基础,共产党当时离着他统治的区域太近,威胁到了大资本家和大地主的利益,威胁了他统治的基础,所以从本身的统治利益来看,他必须先消灭共产党,而日本人远在东北对他的利益暂时没有损害,也就是说,蒋介石把她的统治利益,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所以他发出了不抵抗的电报。张学良遵从蒋介石的命令撤入关内,对蒋介石也是有好处的,张学良的军事力量被严重削弱,也就是说,蒋介石借日本人手,又消灭了一个强大的军阀,这对他加强集权是有好处的。

第三,从经济上说。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日本,不说别的,钢铁产量只是日本的一个零头。没有钱,军队建设质量就不如日本。这就导致蒋介石惧怕日本。认为抗战必亡。俗话说,钱是英雄胆,蒋介石这不是英雄又没钱的人,就更加害怕了。还有就是中国正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努力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不利于战争的进行。而且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与日本的经济联系是比较密切的。切断这种联系,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也有影响。

第四,从社会上讲。虽然全国人民要求抗战,国民党的大部分将领要去抗战,共产党要求抗战,但是真正做出这种决定的只有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中有很大部分人是亲日派。例如汪精卫。这些人或者是真的惧怕日本或者是为了自己的权利,都主张从日本讲和。而这种观点刚开始是符合蒋介石的心理的,蒋介石因为各种原因,刚开始也是不想成日本打仗的,所以这种论调在蒋介石的默许下很有市场。这种社会舆论的影响使东北的抗日没有受到政府的支持。

综合以上原因,马占山将军没钱没兵没武器,没后勤支援,没政府的认可,也就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进行抗战,其困难可想而知。可以说,到了最后,马占山将军是走投无路了,灭了以后能够更好的打击日本人,他只能暂时的选择,以欺骗的方式假投降日本人,以期待未来能重整旗鼓,而他也达到了这一目的。严重的打击了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毫无疑问,马占山将军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我们应该对他表达我们无上的敬意!

快过年了,我们的好生活是由我们先辈应血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增强中国的国家实力,使悲剧不再发生。让我的人民永远生活在一个安全稳定和平的国度中。

以上观点,请朋友们指正。


古往来今话历史


我知道马占山是小时候听大人说到了马占山牌香烟,那个时候很纳闷,为啥烟还有这个牌子的,长大后才知道马占山是个爱国将领,是个大英雄。

他1885年出生,1903年落草为寇,虽然出身绿林,但是他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他率先带领爱国者反抗日本侵略者,汉奸劝他投降,马占山坚决不从。



后日军率领官兵发起对江桥的猛攻,马占山率部发起抗争,社会各界的爱国者纷纷参加抗日队伍,很多青年知识分子也积极投笔从戎。


后来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政权,劝服马占山投降,迫于压力,他1932年投降日本,在伪满洲国任职。任职期间他想法设法破坏,拒绝在各个卖国文件上签字,假装不识字。但是他这一投降举动被国人误解,以为他是汉奸,在进退两难之际,马占山利用伪满洲国的职位召集兵马,筹集军粮,再度抗日。成立了抗日救国总司令部,马占山任总司令。

卢沟桥事变后,马占山被任命为东北挺近军总司令,积极参加抗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配合傅作义攻打解放军,大败而归,随之称病退休。1948年积极响应共产党号召,参与和平解放运动。1950年患癌症,病逝于北京。



至于他投降日本人,可能是来源于日军威胁,也可能是他觉得任职伪满洲国对爱国人士抗日有好处,毕竟他是拒绝在各个文件签字的。也可能日本开出的条件太好了,对他产生诱惑了


消失的月光


看到投降二字打了双引号,我就放心了。

如果严格来说抗日战争的第一场胜仗,应该是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战役。1931年10到11月初,马占山同日军鏖战在江桥,马占山是打响抗日第一枪的中国将领。当时马占山的抗日义举,极大的鼓舞了国人,不少青年要求到东北去参加马占山的抗日军。而当时马占山牌香烟也成为了国民香烟,买一包香烟,就是支援马占山抗日,因为这些钱都是捐献给马占山的抗日军的。


但是马占山在1932年却突然向日军投降,出任黑龙江省委书记,这让当时的国人难以接受,纷纷指责马占山是借抗日之名提高自己的身价,但是殊不知马占山一投降,宝贵的物资就如愿到前线,等到差不多了的时候,马占山带领200多个士兵,逃出了日军的控制,重新回去抗战。国人这才知道马占山这是“诈降”,所有的谴责都变为了钦佩,国人这才知道马占山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面对指责和暗杀的时候,马占山眉头都没有眨一下,因为马占山说过:“他也痛恨汉奸,所以可以理解那群不明真相之人的做法。”但是马占山最后终于因为寡不敌众而失败了,他被迫逃往了苏联,但是期间一直没有停止尝试回国抗日。马占山算的上是一位非常具有中国古典侠客情怀的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奉军中能出一个这样人,足够为东北军洗刷不抵抗的冤屈,不是他们不想抵抗,是有人不让他们抵抗。



马占山同张学良之间还发生过一件小事情,看似非常小,实则非常体现马占山同张学良的品格。九一八事变之后,马占山去找过张学良,但是进去之后发现了一杆烟枪,于是没有多说话,只是劝张学良少抽点大烟。然后马占山便拉起队伍去抗日了,估计当时马占山的心情是沉重的,毕竟张学良可不是张作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