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隆美尔的军事天赋,能否打赢库尔斯克会战?

武器装备秀


就算把隆美尔调往东线,他也不可能被授予全权指挥库尔斯克会战的权力,因为实施这次进攻的是德军的两大集团军群,即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而能同时指挥这两大集团军群的只有陆军总司令部,也就是担任陆军总司令的希特勒。



假使隆美尔真的调往东线的话,顶多是代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或者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卢格。但是隆美尔真的能比这两位元帅做的更好吗?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的指挥能力毋庸置疑,是公认的战略和战术大师,而且其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指挥也堪称经典,不仅突破了苏军的主要防线,而且重创了反击的苏军预备队;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虏伯和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虽然未能达成重大的突破,但是在苏军反攻中央集团军群的前进基地奥廖尔突出部时成功的重创了苏军,而突破不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央集团军群兵力的不足,进攻和防守中只能选择其一,而无法同时展开。


也就是说在前线指挥官的具体指挥上并没有问题,德军虽然没有预想的那样能快速突破苏军的防线,但是对苏军的打击确实相当严重的,尤其是苏军装甲部队的损失很大。然而就在苏德两军在库尔斯克尚未决出胜负之际,由于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希特勒需要派遣部队前往意大利,所以断然中止了此次会战,未能达到彻底摧毁或重创苏军预备队的企图,让苏军可以有实力转入反攻,而德军一旦转入防守,其兵力不足的劣势便大大显示出来,因为进攻一方总能在主攻方向上形成绝对的优势加以突破,尤其对数量庞大的苏军更是如此。


所以库尔斯克会战的失败并不在于前线高级将领的指挥失误,完全是由于前期兵力准备的不足和希特勒的不够坚持到底。事实上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了近50万人的兵力和庞大的空军,德军要想真的彻底将盟军赶下大海,其投入的力量绝不可以是几个或者十几个师,至少要投入数个强大的集团军和强大的空军,而希特勒不可能抽出这么多的部队。所以当时希特勒要么就是在东线誓死一搏,坚持会战的进行,在意大利也尽量迟滞,放弃南部地区,在北部山区进行坚守。要么就是在东线进行大范围的长距离的撤退,以将防线建立在最窄的地带,节省出大量兵力用于意大利战场,在东线进行坚决的防御。

所以除非把希特勒换了,否则换哪个将领也无法改变库尔斯克会战的结局,真正的问题出在希特勒这!


小小狼王


我是“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二战苏德战场上的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兵力不足,总体实力和苏军相比差距很大。

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域集结了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加上预备队草原方面军,总计191万多人,装备坦克5128辆,火炮31415门。

德军集结了78万多人,装备坦克2928辆,火炮7417门,虽然先进的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已经装备部队,开赴库尔斯克战场,但是数量偏少。

无论是兵力还是重装备,苏军在数量上都是碾压德军。

苏军对于德军惯常使用的闪击战和钳形攻势,已经有了应对的战术,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修建了三道主防御线,又修建了三道供撤退的防御线,步兵战壕、地雷阵、反坦克壕沟交织在一起,纵深达130-150公里,在两大方面军后方,还有草原方面军的防线。

所以,德军要正面强攻库尔斯克突出部必败。

如果隆美尔指挥库尔斯克战役,是有取胜可能性的。

因为隆美尔在北非战场就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得英军狼狈不堪。

他的具体战术是,用无线电侦查兵严密监控敌军无线电信号,借此精准掌握敌情;预设反坦克阵地,引诱敌人坦克前来进攻,用反坦克炮消灭敌人坦克,再用己方坦克进攻敌人步兵;第一战获胜后,对敌人穷追猛打,决不让敌人有时间构筑防御阵地,一直打到彻底消灭敌人为止。

隆美尔要克服的困难是怎样引诱苏军主动进攻,斯大林本来想进攻,被朱可夫劝住,如果苏军进攻,隆美尔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苏军大规模进攻,隆美尔就成功了大半,如果苏军倾力进攻,隆美尔就赢了。

关注“麻辣战争”头条号,关注世界军事分析。


麻辣战争


库尔斯克会战中希特勒已经选择了最合适的前线指挥官——对东线战场十分熟悉,且精通大兵团会战和装甲战的曼施泰因,并集中了在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多的兵力和最好的装备,给了足够的战役准备时间和一定的前线机断指挥权,公平地说,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中后期东线各战役中,希特勒较少越级干预、较少感情用事的一次,战略和战役两个层面的指导都没有出太多昏招(如果不把发动突出部战役本身当作昏招的话),统帅部(希特勒及古德里安等总参谋部人员)与帅(曼施泰因)、帅与将(莫德尔、克鲁格、格莱姆等集团军指挥官)间虽然有分歧,但决定实施战役后思路和行动都很协调。

也就是说,德方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除了“是否发动战役”本身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失着,之所以战败,主要是力量对比实在太悬殊:苏军当面兵力190万对不到80万,坦克5100多辆对不到3000辆,火炮2.5万对不到1万,飞机3000架左右对2100架,且为拉平突出部苏方也制订了针锋相对的战役计划,前线反应速度比一般情况下要快得多,结果德方进攻踢到铁板徒劳无功,随后苏方的反击却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种被动局面下,不论前线主帅曼施泰因还是更高级别的最高统帅希特勒,就战役指导而言已发挥了能发挥的作用,换一个其他的前线主帅也不可能把双方力量对比颠倒,或让苏方推迟3个月作战役准备——那么他当然也不可能改变库尔斯克战役的结局。

具体到隆美尔,他在二战开始时只是个坦克师长,在北非虽然坐着火箭高升,但其兵力规模实际上也只相当于一个集团军,尽管打了一串好仗,但他暴露出很多和战役总指挥身份不相称的短板,如看地图马虎、喜欢跑到一线超越指挥、对参谋部重视度不够、和友军关系不好,等等,这和他提拔太快、和保守的军官团出身将帅互不买账、互不适应有关,后来他在意大利、在大西洋防线,也多次吃过这些短板的苦头。相较而言,东线战场规模更大,指挥的部队和单位更多,他的这些短板恐会构成更大隐患——简单说,没有证据表明,隆美尔会比同时期的曼施泰因更适合指挥一个构成复杂的集团军群,在一个犬牙交错的广阔战场,去迎战士气正盛、兵力和装备占压倒性优势的苏军几个方面军。

如果非要给曼施泰因找一个“替补”,最佳人选应该是龙德斯泰特,尤其是进攻已无胜算、需要“止损”的战役后期,稳健顽强的龙德斯泰特或许能让德军败得更好看一些。


陶短房


库尔斯克会战,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的单日空战,这一战虽然苏军损失大于德军,但却是使德军主力遭到重创,无力再攻,这也是东线战场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那德军为什么会输这一战呢?主要还是因为实力太悬殊了。

德军有900000兵力,2700辆坦克,近1万门火炮,2000多架飞机

而苏军则有130余万人兵力,3600辆坦克,近2万门火炮,2650多架飞机。

再加上希特勒的阻挠,使得对苏军的进攻时间不断延后,而苏军事先已获得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建立三道纵深防线。

那么隆美尔如果指挥这场战斗会胜利吗?答案是不会。

那我们来看看隆美尔的战绩。

主要在北非沙漠上,隆美尔援助被英军打的一塌糊涂的意大利军队,他到达北非的前线后,立刻做了一次阅兵,让英军的士气败退,然后突袭英军,让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从此名声大振。

而隆美尔的缺点便是毫不顾忌后勤补给,只顾进攻,所以最后才会败给蒙哥马利

而库尔斯克的将领有谁呢?曼施坦因大家了解吧?“三大名将”之首,地位高于隆美尔,而这也不是吹出来的。

德国闪击苏联,曼施坦因任56装甲军军长,1941年6月26日,曼施坦因向苏军境内纵深了320公里,几乎冲进列宁格勒。9月12日,曼施坦因集团军进入克里米亚,俘虏近30万人。即便在冬季,曼施坦因也是顶住了苏军的反击,并继续向南推进。哈儿克夫反击战更是给德国打了一针强心剂,苏军兵力三倍于德军,而曼施坦因竟收复了哈儿克夫,歼灭了苏军主力。更是肯定了曼施坦因的才能。而隆美尔的整个胜败几乎都在北非,即便是他来到库尔斯克,结果也是一样的。


南黎233


如果将隆美尔调到东线战场,那么就有两个问题:第一隆美尔到东线后的指挥位置?第二是谁来接替他的位置?

我今天就主要说一下第一点。了解隆美尔的军迷应该知道隆美尔是个战术天才,他在法国战场上和北非战场上的战绩就足以证明他是个具有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优秀指挥官。而且有时还不服从上级的命令,在北非战场上盟军破译了德军的电报,德军指挥部发给隆美尔的作战指令都被盟军获悉,盟军因此做出相应部署,但隆美尔不服从命令,从他认为最佳的攻击方向发起攻击,在战场上到达出其不意的目的。由此可见隆美尔到东线应该给予他一个集团军,让他给苏军来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让他去进攻普罗霍夫卡或许可以很快地占领并巩固阵地,从而完成德军对库尔斯克地区苏军突出部的包围一旦歼灭被围苏军,给隆美尔补充足够兵力和坦克让其对苏军后方实施镰刀战术,同时引一路德军从北部做迂回战术与隆美尔会师,或许可以夺回战场主动权。所以隆美尔到东线应该把他安排在战术级位置,而不是战略级位置上,因为从北非战场上就不难看出隆美尔在战略指挥上缺乏战略眼光。他最擅长的还是战术指挥而非战略指挥。


WJM83261105


隆美尔的对手是战斗力弱的英军,他指挥的是一个集团军规模的偏师,他充分利用沙漠地区环境取得战斗胜利。因此,不可能到环境截然不同,对手也截然不同,熟悉他的部下都没有(部下大部分被俘虏)的东线作战。他没能力指挥集团军群作战,东线作战的集团军将军们几乎各个比他功劳高,不可能听其指挥合作愉快。


黑猫40994931


“堡垒作战”本质上是违反闪电战原理的,在战略布局上有相当大的问题。对闪电战而言,隐蔽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因为装甲部队的集结、展开和突击对环境有相当大的要去,如果预先被对方判明攻击展开的区域和方向,结合现有地形地物进行准备,很容易制造一些会让坦克大量陷进去的可怕死亡区域,而丧失了快速对敌人侧后进行迂回的能力,闪电战打成了一战式的阵地战,是最应该避免的。

但“堡垒”恰恰就是这么搞的。为了等“天下无敌”的重装部队,一再推迟攻击时间,预先暴露的攻击的方向,给苏联调动人力布置大纵深防线以时间。隆美尔在北非碰上好整以暇的英军防线,也常常无法突破,这种情况跟将才关系不大。

对苏联人而言,是否能够在野战条件下凭借大纵深防线消耗并最终挡住德军的装甲突击,是个大问题。但从德国人的角度,在明显得到对方加强防区的情报后,放弃突然性和隐蔽性,认为手里有强大的突击力量就搞所谓堂堂正正的突破,完全是事倍功半的错误决策。


强武堂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首先说答案,就算隆美尔在1943年到库尔斯克指挥作战,对战役结局也不会有丝毫影响,因为东线战场的作战样式与北非战场截然不同,而且隆美尔的指挥风格也不适合东线的作战。隆美尔指挥作战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大胆机动迂回,同时利用战役欺骗隐藏作战意图,达成突然性,他常常在对手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起进攻,令敌人猝不及防,从而发挥出装甲机动战的精髓,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可是,他的这一指挥特点在北非沙漠管用,搬到东线战场上则很难奏效。

隆美尔在北非战场的神话未必会在东线战场上得到延续。


在库尔斯克战场上,德军面对的是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苏军构筑的连绵纵深防线,在交战正面上没有让隆美尔像在沙漠那样实施隐蔽迂回机动的空间,德军除了强攻苏军设防阵地之外没有什么其他办法。此外,库尔斯克战役对于敌我双方而言都没有什么突然性可言,战场局势太过明显,德军将在何处进攻,苏军应该何处重点设防和部署预备队,在双方统帅部的作战地图上几乎是一目了然,或许隆美尔的战术欺骗手段可以在某个地段奏效,但在战役总体上是无法掩盖德军的进攻意图的。此外,苏军拥有绝对兵力优势和火力优势,且有雄厚的预备队,这也意味着隆美尔即使在某个地段能够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那这个优势也不足以保证德军完全突破苏军的多层防线,而在突破的过程中由于兵力消耗,加上苏军预备队的投入,这点局部优势也将很快丧失掉。

德军的进攻意图和进攻路线都太过明显,而苏军在突出部后方部署了实力雄厚的预备队,足以填补防线的缺口,并给予德军侧翼以沉重打击。


总而言之,库尔斯克战役是一场以正面强攻和消耗兵力为主要特点的阵地攻坚战,而非隆美尔最擅长的机动突袭战。从北非战役的过程来看,“沙漠之狐”在面对敌军坚固设防且战线连绵的阵地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崎峻战史



这个问题,我想说在那种情况下,隆美尔也没救!就像我之前说的,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国人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发动的一场不得不打的战役。熟悉二战的同学应该都清楚,库尔斯克之后,德国人在东线基本就再无力发动进攻作战了,可见对德国人消耗之大,绝非是换几个元帅、将军能够改变的。

隆美尔的战术在于吸引对手攻击自己的反坦克阵地,利用空军和反坦克部队大量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后,快速突击分割包围,但这种战术在库尔斯克完全行不通。

库尔斯克会战应该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二是德军进攻,三是苏军反攻。准备阶段,德军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来填补前期作战的损失,包括装备新型“虎、豹”式坦克,妄图通过质量来弥补数量上的劣势,但显然这些新式装备并不能挽救丧失先手的德军,即使是善于突破作战的隆美尔也不行,因为对面的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已经把整个突出部变成了一个火力配置“超密集”、“超豪华”的防御阵地等待德军进攻,如果德军不进攻,那么等苏军修整完成,德军是无法承受苏军的冲击的。

而且德军进攻从一开始就遭遇各种不顺,甚至在部队集结后遭遇了苏联有目地的炮火打击,部队进攻遭遇层层阻拦,损失巨大,不得不提前投入预备队,基本已经丧失了战役达成的可能,相持阶段德军精锐被抽调,苏军反攻,德军溃败。这绝对不是隆美尔能够力挽狂澜的,面对东线战场苏联进行的大纵深防御战术,和面对英法那样的防守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德军缺兵少将的后期,翻盘几乎是不可能的。


新兵卫


隆美尔,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人称“沙漠之狐”、“帝国之鹰”,与曼施坦因与古德里安一起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在非洲战场上有着非常出色的战绩。如果把他调到苏德战场上也就是库尔斯克战场上也未必能取得胜利,因为这不因为曼施坦因的指挥失误造成的,而是由于希特勒的刚愎自用造成的。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由于盟军开辟新的战场,希特勒为保存实力把德军主力部队从库尔斯克的战场上撤走。造成德军军力不足,从而让苏军抓住了机会。

换句话说,如果德军能够有一个精名的领导的话换作谁都会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