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逍遙無爲」真的是大智慧嗎?

莊子的“逍遙無為”真的是大智慧嗎?

人生飆塵,念念之間,皆化為陳跡。老莊之道,追求清靜無為,順應天道,其道理的探尋無不會置人與曠野之中,感天地之壯闊,感世事之無常。老莊二者中,我更欣賞莊子“逍遙天地間”的精神,莊子之“逍遙”更是一種忘我之境,其主張一切順應天地自然,天人合一。這種超脫且追求精神自由的主張影響了很多徘徊於物質橫流中的人們。“人生天地之間,不過白駒過隙,忽然而已”,這種寂靜無為的逍遙,令人追求到一種精神灑脫,大於言說,帶人遨遊於言不可及之域。

莊子的“逍遙無為”真的是大智慧嗎?

莊子推崇自然,追求無用,認為無用之用,方是大用。他追求的精神自由置於了自然萬物之間,這種精神自由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是將個人作為主體,追求精神的無待、無累、無患。所以,要真正修養成此精神還要通過個人不斷的修煉。

但在我眼中,萬物有道,卻不能完全順從,莊子之“逍遙”也存在一定的利弊。不說不究,不怨不艾,莊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摒棄了一些生活瑣碎煩惱,為我們處理交際關係起到了重要作用,《齊物論》中有言“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這讓我想到王小波的一句話“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莊子的隱忍為我們帶來的是精神的慰藉,心靈的平和。莊子故能放空人們的心靈,但在當今社會中,莊子追求精神無所憑依的絕對自由,也透露一種對生活現實的逃避,在當今物質繁雜的時代這種絕對自由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係數,消極且隨遇而安的人往往會隨波逐流,落入後塵。在當今飛速發展的時代,不容猶豫,不容等待,甚至不容機會體會莊子放棄一切的灑脫,在這一點上,莊子的“自由論”看似與社會相違背。看到有人評價莊子,說的極妙:“若真的無慾無求,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呢?”

莊子的“逍遙無為”真的是大智慧嗎?

有人願做莊子,無苦,無惱,在我看來,並非所有人都可像莊子那樣追求完全純理想化的心無旁騖。莊子之“靜”在我眼中是“靜”於心、“逍遙”於萬物中,當今人們更多追求得到“靜”,但卻追求不到莊子的“無為”,有人效仿古人隱居山間田園,而卻忘卻“大隱隱於市”的真諦,現今人們追求的精神逍遙僅僅停留於表現間,寧可不畏長途涉水而西行入藏來一次“心靈的洗禮”,也不願通過簡單的讀書、觀察、遐想,來體會心之靜謐。

心“雜”而不能“靜”,是當今社會人的通病,因為很多無法放下,而讓他們體會不到莊子的“無為”,在他們眼中莊子的逍遙是一道快餐文化,不可不嘗,但又不能持之以恆,每一道菜都是淺嘗而止。這與莊子的“清靜無為”相差甚遠。所以,在這樣的社會中,我們既要快馬加鞭奔波於道路上,也要時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只要將莊子之逍遙運用於生活,將莊子之灑脫運用於實際,不過分追求,不過分效仿,其之道必能引領我們修身養性,平和心靈,在精神領域觸及超脫忘我之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