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商人,80岁被乾隆赐为举人,养活2亿人,神似袁隆平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盛世景观,然而无论什么样的盛世,在我们偌大的国土上,生活的人们最多也不过是开元盛世期间不足1亿的总人口。而且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一旦出现天灾,饥饿发生,民变就会随之而来,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就是很好的例子。明代总体上算是没有大折腾,然而河南山西的大旱灾却彻底毁掉了这个王朝。

从康熙年间摊丁入亩开始,我国的人口普查数据基本就比较可信了。从乾隆6年开始,中国人口正式突破一亿,乾隆27年居然突破了3亿。人口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体现,也是固定领土的最有效手段,康乾盛世可能百姓绝不富足,然而不可否认为今天的国力和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

清朝之前,几千万人都会出现饥荒大年,为何到了乾隆年间土地一下子能够养活几亿人口?而且随着华夏大地数千年开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改到频繁达到历史巅峰,康乾年间大规模自然灾害也屡屡发生。尤其是在山东、河南这种最容易民变的地方,三年一小涝,五年一大涝,其余时间都比较干旱。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福建商人,此人姓陈名世元。他的爷爷的爷爷的爸爸陈振龙在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去菲律宾做买卖,在那看到当地地瓜耐旱、产量又大,于是偷偷的弄了几棵苗回到福建。要知道当时菲律宾的地瓜是西班牙人从南美搞过去的,当时西方已经发现了美洲,而明朝的锁国远远不及清朝,所以有了这样的学习机会。

清代一商人,80岁被乾隆赐为举人,养活2亿人,神似袁隆平

陈氏带地瓜回去之后,东南沿海一带迅速传播开,不过相比之下,山东河南等地还是灾民遍地,每个安徽人几乎都有过讨饭的经历。

陈振龙的六世孙陈世元到山东做生意,这时是乾隆1年,正值干旱歉收,他就筹措资金把地瓜苗搞到山东,大获丰收。要知道当时的小麦、谷子亩产不过500斤左右,而地瓜的亩产近万斤!而且非常甜,一辈子吃不到糖的老百姓还是很开心的。蛋白质含量低,不过那时候大家也不懂,这也导致清代以后山东人身体素质大大下降。

清代一商人,80岁被乾隆赐为举人,养活2亿人,神似袁隆平

乾隆十七年,山东布政使李渭在陈世元的帮助下写了本书《种植红薯法则二十条》,乾隆皇帝看了开心坏了,下令大规模刊印。山东有了地瓜之后,老实多了,这个自古出土匪的地方几乎就没有过民变,就算有也是晚清时期专门扶清灭洋的。乾隆、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跨越鄂、川、陕、豫四省,山东一点没参与。

乾隆49年,乾隆希望河南也能种地瓜,毕竟自古以来民变起源可能很多,壮大都在河南。陈世元80多岁的高龄,自愿赴河南传授地瓜种植技术,因为他年轻时到河南游历,曾经有心总结地瓜种植技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他,赏赐他举人身份,要知道一般来说举人都需要经过乡试的。

陈世元可以说为了人们吃饱饭耗尽了心血,80多岁高龄居然还不忘记人们的吃饭大计,这点与伟大的袁隆平院士颇有几分神似。这片土上,这样低调的脊梁,扛起了这些人。

清代一商人,80岁被乾隆赐为举人,养活2亿人,神似袁隆平

乾隆年间几亿人口的暴增,与地瓜产量的剧增关系很大,尤其是河南山东一带的推广尤为不易,因为地瓜是热带作物,要过淮河需要一代代培育。而河南山东的稳定,也给整个清朝存续提供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