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门阀:河东卫氏(卫玠)、龙亢桓氏(桓温)

继续说士族门阀:

河东卫氏

卫氏虽然不是‘河东三望’,在汉魏之际也是非同一般的门阀。好多人对士族门阀有些误解,认为士族一般都世代为官、荣宠无两,其实与权柄相比,好多士族更注重家传、品行。

这次说的河东卫氏就以家传渊源著称,每一代都能出一两个声闻四方的人物。

讲到卫氏,就要从卫康叔说起。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将弟弟卫康叔封于卫,位置大致在殷商故地。(纣王庶兄微子启受封宋国,而卫康叔治下的臣民大都是殷商后裔,所以这两个国家关系很亲近)

士族门阀:河东卫氏(卫玠)、龙亢桓氏(桓温)

卫瓘高祖卫暠原籍代郡,后死在河东,子孙也就落户到河东郡。(从这里可以看出,河东卫氏跟卫青、卫子夫之间关系不大)

河东卫氏真正显达还是从汉末开始的

卫觊

字伯觎,河东人。卫觊才思敏捷,少年就以才学著称,投奔曹操后,任司空府属官。后来卫觊官至尚书,曹丕继位之后,管理典章制度,为华夏文化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卫家的家学也从卫觊开始,卫觊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足以与钟繇并驾齐驱。

(在古代治经研学,是迅速为家族积攒声望的捷径之一。卫觊、卫瓘、卫恒、卫夫人,这可都是流传后世的书法家)

卫瓘

卫觊之子,字伯玉,河东人。

卫瓘有名的的事迹就是在灭蜀,先平钟会再杀邓艾,风头出得老大了。晋朝建立后,升任司空,领太子少傅,荣宠无两。晋惠帝继位之后,卫瓘与贾南风不和,被杀。卫瓘书法师从大书法家张芝,书法造诣也相当之高,唐代张怀瓘将卫瓘章草定为‘神品’。

士族门阀:河东卫氏(卫玠)、龙亢桓氏(桓温)

张芝是很有名的,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为‘书中四贤’

卫恒

卫瓘之子,字巨山,河东人。

因为卫瓘被贾南风所杀,卫瓘几个在世儿子也都处死,卫恒就是其中之一。卫恒虽然官职不显,不过也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卫瓘就说‘我得伯英(张芝)之筋,恒得其骨’。

卫恒是晋惠帝时人,之后就是‘八王之乱、衣冠南渡’了,而河东卫氏迅速衰落就落在衣冠南渡上面。

卫璪,卫恒之子,也是当时书法家。卫恒死得早,卫璪仓促担任家主,就要面临‘八王之乱’‘衣冠南渡’这样的大乱世,最后卫璪后死于刘聪之手。

卫玠

卫恒之子,卫璪之弟。中原大乱,衣冠南渡,因为河东卫氏老一辈都被贾南风所杀,卫玠明显有点镇不住场面。特别卫玠南渡时候已经晚了,只能暂时在江夏定居。卫璪死后一年,卫玠病死,河东卫氏人才出现断层。

士族门阀:河东卫氏(卫玠)、龙亢桓氏(桓温)

之后河东卫氏也就小猫一两只,卫瓘玄孙卫崇继承江夏郡公爵位,而卫崇曾孙卫屿时期,朝廷要收会爵位,将准备将卫氏踢出士族,后来卫屿请人共议,得以保留。

龙亢桓氏

龙亢这个地方,好多人都没听说过,它位于谯国龙亢(现今安徽)。龙亢桓氏属于谯国桓氏的一支。(古代氏族都分大宗小宗,比如中行氏、智氏都出自荀氏,可是晋国末期中行氏、智氏枝繁叶茂,荀氏这个大宗反而压不住这两个小宗。)

桓氏出自齐桓公,以谥号为氏,认真说起来桓氏出自姜姓。

桓荣

桓荣,字春卿。桓氏迁入沛郡龙亢后,并不显赫,只是小地主而已,真正让桓氏名满天下就是桓荣。

桓荣年少好学,只身入长安求学,十几年都未曾回家。桓荣文采显达,却不巧碰上乱世,无奈逃入江淮,以传道解惑为生。刘秀平定天下,已经六十多的桓荣被征辟为官,奉命教授太子刘庄《尚书》。

刘庄继位后,尊桓荣以师礼,封桓荣为关内侯,任桓荣两子为郎官。

士族门阀:河东卫氏(卫玠)、龙亢桓氏(桓温)

桓郁

桓郁,字仲恩,沛郡龙亢人,桓荣之子,官至太常。桓郁还是走的两汉名士的路子,早年以教书育人为业,后入朝出仕。能官至九卿,可见桓郁还是有点真本事的。

桓焉

桓焉,字叔元,沛郡龙亢人,桓荣之孙,桓郁之子。桓焉也是勤读诗书,后为郎官,后又为步兵校尉。汉顺帝刘保为太子时,桓焉任太子太傅,最后因母丧,去职。

(桓焉这个太子太傅有点弱鸡,没顶什么用。汉安帝死后,皇后阎姬等人为乱,废掉刘保,改立刘懿为帝。

刘懿病死,刘保借助宦官孙程等人诛杀江京,驱逐阎姬,登基为帝,桓焉官拜太傅,后任太尉。)

桓典

桓典,字公雅,桓焉之孙。桓典早年也是教书先生,门徒数百人,后蒙司徒袁隗征辟,官拜御史。桓典为人正直,曾与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导致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建安年间,桓典因谋诛宦官,官拜光禄勋。

桓彝

桓彝,字茂伦,桓温之父。好多人以为桓彝成名是因为儿子桓温,其实桓彝也是一个牛人。桓彝祖上虽然出过桓荣、桓焉,不过已经沉寂了两三世,桓彝为了跻身名士之流,经常与谢鲲、阮孚为伍,举止也变得十分怪异。

所为名士名流,就是奇装异服、披头散发、聚众吸五石散(五石散,张仲景用来给人治病用的,结果被这些名士当毒品用)。桓彝这样作践自己也是有用的,桓彝在江左名气越来越大,与谢鲲、阮孚等人并称‘江左八达’

士族门阀:河东卫氏(卫玠)、龙亢桓氏(桓温)

桓彝与晋明帝谋划平定王敦之乱,后死在苏峻之乱中

桓温

桓温,字元子,桓温是龙亢桓氏真正扛鼎人物。桓彝被韩晃所杀,泾县县令江播也有参与,桓温虽然年仅十五岁,却立志复仇。江播死后,桓温混入吊丧队伍中,连杀江播两子,被人称赞。

桓温后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出任琅琊内史。桓温真正名声鹊起是沿江而上灭亡成汉,这次大胜不仅扩充了桓温的实力和名望,桓温也被封为征西大将、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士族门阀:河东卫氏(卫玠)、龙亢桓氏(桓温)

桓温最有名的事迹,要数三次北伐:

第一伐前秦:桓温兵出两路,一路由司马勋兵出子午道,牵制前秦西线军力;桓温自己率一路由襄阳去淅川,过武关直取关中。自从衣冠南渡后,这是晋朝第一次陈兵长安城下,无数百姓、官军失声痛哭。可惜晋军粮草不足,再加上前秦坚壁清野,桓温无奈只能挟三千户百姓后撤。前秦军队趁势出击,衔尾而上,晋军大败,第一次北伐失败。

士族门阀:河东卫氏(卫玠)、龙亢桓氏(桓温)

(桓温进不了长安,是桓温根本不想进入长安。

桓温问王猛:我讨伐逆贼,救民于危难,三秦豪杰为何没人归附我呢?

王猛说:公深入数千里,长安近在咫尺,您却没攻下。百姓不知道您的想法,所以不敢来。

从这里可以知道,桓温当时攻下长安,占据关中易如反掌,却因为他一点私心没有动手,真可惜!

关中乃天下福地,西可去凉州西域,东可下洛阳青冀,四周地势险峻,关隘重重。要是桓温真占据关中,以荆襄蜀地为后方,天下哪还有鲜卑什么事啊。)

第二次北伐姚襄

羌人姚襄围困洛阳,桓温率兵去救,大败姚襄。这时候文卢、李弘等人在桓温后方生事,桓温回守荆州,命人平叛,却不想司隶、豫州、兖州、青州再度失陷,第二次北伐也是功败垂成。

第三次北伐前燕

徐州、兖州刺史郗愔修书给桓温,郗愔之子郗超在桓温手下任参军,心知桓温手段和野心,于是暗自把父亲书信毁掉,伪造书信,自称郗愔病老。

桓温顺势把郗愔调离,自己兼顾徐州、兖州刺史,控制郗愔的军队。桓温率领大军北伐前燕。桓温北伐一路势如破竹,进逼前燕。当时大旱,水路不同,桓温命人开凿水渠,船只由清水进入黄河。

(清水是河流名,就是济水自巨野泽一下的那段河流,流经河南、河北、山东。

金乡是在现今山东西南。)

士族门阀:河东卫氏(卫玠)、龙亢桓氏(桓温)

郗超建议从速攻克邺城,储存粮食,这样就算桓温不能胜前燕,也可以明年再次征伐。桓温不听,就这样战事硬拖到七月,前燕大将慕容垂率八万大军迎战桓温,双方大战于枋头(河南浚(xun)县)。桓温命豫州刺史袁真平定谯梁,然后打通石门水道。(石门,是古地名,在今荥阳,汴河流入黄河口。)

结果袁真一直打不通,以至于桓温没有粮食匮乏,只能后撤,结果被慕容垂七千骑兵大败。

桓温三次北伐失败,威望大大减弱,可是桓温实权反而增强。北伐前燕失败后,桓温将罪责推给袁真,袁真心中怨怼,于是暗中勾结前燕。袁真死后,袁真之子袁瑾为豫州刺史,桓温兴兵讨伐。袁瑾等人大败。桓温将袁瑾等兵将宗族皆被斩首,妻女被凌辱,所属乞活军被坑杀。

桓温不仅排除异己,还废皇帝司马奕,立司马昱为帝。桓温老年昏聩,朝中公卿股栗不安,索性桓温最后病死。

士族门阀:河东卫氏(卫玠)、龙亢桓氏(桓温)

桓温死后,儿子桓玄为嗣子。后桓玄篡位,自称为帝,追封桓温为宣武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