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雲飛所屬的晉綏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軍團?

抗日初期,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曾說過一句話:這個部隊在你側翼,你側翼有暴露風險;在你背後,你背後有暴露風險。

衛立煌說的這個部隊,指的就是晉綏軍。

說起晉綏軍,就不能不提閻錫山。因為沒有閻錫山,就沒有晉綏軍;但也正是因為閻錫山的存在,他的個人風格也深深的烙在了晉綏軍的身上。

楚雲飛所屬的晉綏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軍團?

晉綏軍是俗稱,基本上閻錫山手下都可以算作晉綏軍。所以晉綏軍也叫晉軍、閻軍、山西陸軍,或者山西軍。抗戰爆發後,通稱為第二戰區部隊。需要強調的是,晉綏軍並不是一個規範的名稱,通常只用於口稱或非正式文本。在正式的文件上,以中央授予的番號稱呼,而不是稱晉綏軍。

晉綏軍的前身是清末的山西新軍,武昌起義爆發後,山西新軍也隨之響應。起義成功後,組織山西臨時軍政府,推舉閻錫山為都督,溫壽泉為副都督。隨即便遭到了北洋軍的反撲,起義軍退到了晉北地區。民國成立後,袁世凱正式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從此,山西便進入了閻錫山時代。

楚雲飛所屬的晉綏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軍團?

(1912年孫中山視察山西)

當時的山西,四面皆是強敵。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北京城內,袁世凱也是時時盯著閻錫山。為了鞏固自己在山西的統治,閻錫山在山西大辦實業,晉軍的實力也隨之擴充。成為當時少有的,有完整獨立自主的軍工體系的軍隊。

清末時,山西的晉商雖然富有天下,錢莊都開到海外去了,但是山西的財政力量卻不強。在閻錫山的主持下,山西以實業興省,一躍為北方第二強的省份。(北方第一是奉天省)不恭維的說,沒有閻錫山,也就沒有山西的工業體系。

楚雲飛所屬的晉綏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軍團?

(從圖表中可以明顯的看到,清末時期山西是不折不扣的財政窮省。)

說到這裡,就要引出晉綏軍的【綏】了。

晉綏軍的【晉】,指的是山西;而【綏】則指的是當時的綏遠。綏遠省大致相當於今天內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均在其範圍內。清朝時,綏遠還沒有獨自建省,只是山西省的一個道。民國初年,袁世凱為了打擊蒙古分裂勢力,實行了“晉綏分治”。從山西和內蒙古各劃出一塊地,建立了綏遠省。

但是在山西人看來,綏遠仍是自家人,一直沒有放棄對綏遠的控制。第二次直奉大戰後,馮玉祥的勢力越來越大。控制了陝西、河南、綏遠,從三面包圍了山西。坐立難安的閻錫山隨即聯合張作霖,對馮玉祥東西夾擊。馮玉祥的國民軍退出綏遠,閻錫山取得了綏遠的合法控制權。從此,晉軍便更名為晉綏軍。

楚雲飛所屬的晉綏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軍團?

雖然從正式接管綏遠到傅作義脫離,閻錫山對綏遠的控制只有短短十幾年,但晉綏軍這個稱呼卻習慣卻延續了下來。值得一提的是,閻錫山聯合張作霖對馮玉祥開戰時,南方的國民革命軍也發動了對吳佩孚的北伐戰爭。雖然閻錫山和馮玉祥後來都加入了國軍體系,但是兩個人的隔閡一直沒有徹底的消除。

由此也看得出來,閻長官的性格很像當年曹操對袁紹的評價:外寬而內忌,好謀而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晉綏軍在他的帶領下,淪為了名副其實的山西省防衛軍。雖然名義上是軍隊,但其指導思想意識,和地方保安隊、財主家的護院沒什麼區別。保境安民有餘,開疆擴土的野心不足。沒有足夠的緩衝餘地,單靠山西一省是很容易被外部勢力反客為主的。(後來抗戰時期就驗證了這一點)

抗日爆發後,傅作義脫離晉綏軍,綏遠另設戰區,山西再一次失去了綏遠的控制權。而隨著日軍的南下,晉綏軍也損失慘重。不僅丟了山西所有的大城市,閻老西本人也被迫西渡黃河退到了陝西。殘存的晉綏軍只得龜縮在晉西一帶,牽制日軍西渡黃河。日子過得也不比八路強多少。

在《亮劍》中,錢伯鈞曾經說過一段話:

楚雲飛所屬的晉綏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軍團?

這段話就是當時晉綏軍的真實寫照。重慶政府拿晉綏軍不當人看。用閻錫山的話說,第二戰區的補給,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當時中央給了閻錫山十個軍的番號,但以晉西這一隅之地,撐死了也就養活十個師的部隊。晉綏軍別說剛不過日軍、剛不過中央軍,跟八路軍比,也是蒸板上的肉。

影視劇中經常調侃閻錫山摳門,說他故意剋扣八路軍的補給。其實,這就是編劇的自我想象了,非常的不客觀。

平心而論,晉綏軍自己的補給都只有中央軍的零頭,閻老西還能給八路軍發補給?並不是二戰區歧視八路,是重慶政府在歧視整個第二戰區,其中也包括了晉綏軍。況且,山西的八路軍比晉綏軍還要多。閻老西已經窮的養不起八路軍了。日軍、中央軍和八路軍,閻錫山誰都得罪不起。晉綏軍能的夾縫中生存,也著實不容易。

楚雲飛所屬的晉綏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軍團?

當然,這也怨不得別人。晉綏軍混的慘,是閻錫山自己作的。山西不是沒有人才,從三晉大地走出去的名將,數不勝數。但是,凡有大志向的人,必然跟閻錫山搞不來。閻錫山能力偏於內政,修鐵路、建工廠、蓋學校,這是他的強項。

但是軍事指揮就不行了。並且他的個人猜忌心太強,還有就是太摳門,經常因為捨不得小錢危害大局。蔣介石的銀彈攻勢,就是為他準備的,打他都打出心得體會了。當時山西人就評價晉綏軍:入晉一條龍,出晉一條蟲。像商震和傅作義這種不安於現狀的人,最後都脫離了晉綏軍。就連閻錫山的左膀右臂徐永昌,也跑去了南京。

楚雲飛所屬的晉綏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軍團?

但凡有點有志向的人都跑了,留下來的人都是什麼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抗戰勝利後,晉綏軍又恢復了一點實力,但是跟其他派系相比。閻老西的資本,已經看不上眼了。客觀的說,沒有閻錫山也就不會有晉綏軍,但也正是因為他的存在,也限制了晉綏軍的發展。

山西人並不是不能打,解放戰爭時期,太原戰役是整個解放戰爭中最困難的戰役。關鍵是閻錫山這個領頭羊的水平不行,他一輩子就脫離過晉綏軍兩次。第一次是中原大戰失利後,第二次就是太原城破的前夕。晉綏軍跟著他,浪費人才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傅作義離開了山西。但是綏遠仍然是山西人的天下。太原戰役中逃跑的晉綏軍官兵,很多都選擇投奔綏遠。在後來綏遠起義中,這些人又變成了起義官兵。這就是造化弄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