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小波
無錫,簡稱“錫”,古稱梁溪、金匱,江蘇省地級市,被譽為“太湖明珠”。
無錫位於江蘇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江南腹地,太湖流域。北倚長江,南濱太湖,東接蘇州,西連常州,構成蘇錫常都市圈[1],是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央軍委無錫聯勤保障中心駐地。京杭大運河從無錫穿過,作為中國大運河的一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無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無錫文化屬吳越文化,無錫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
無錫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黿頭渚、靈山大佛、無錫中視影視基地(三國城、水滸城、唐城)、梅園、蠡園、惠山古鎮、盪口古鎮、東林書院、崇安寺、南禪寺等景點。“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就是郭沫若用來形容無錫太湖風景的。
中文名稱
無錫
外文名稱
Wuxi
別名
金匱,梁溪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華東地區
歷史沿革
無錫是江南文明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
公元前11世紀末,公亶父長子泰伯為讓位於三弟季歷,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築城立國,自號“勾吳”。今無錫有泰伯殿堂。
無錫
周滅商,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分封泰伯的後裔周章少子為安陽侯,今惠山區陽山又名安陽山。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國滅亡吳國,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國滅越,無錫屬楚國。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秦始皇派王翦駐守無錫[5]。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無錫縣,屬會稽郡。王莽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名有錫縣[5]。東漢建武元年(25年)複名無錫縣。三國時,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今常州)。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今常州)。[6]
六朝時,無錫治湖築圩,水利設施大量興建,農業耕作技術提高,商業貿易開始形成。大運河開通後,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7]
唐代,無錫屬江南道之江南東道。無錫農業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制,太湖周圍卑溼之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棋佈、排灌結合的水網系統,養蠶業發達。城中金銀、彩帛、菸酒、油醬、食米等作坊錯雜開設。[7]
宋代,無錫屬於兩浙路常州。南宋時兩浙路分為東西,無錫隸屬於兩浙西路常州。[8]
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9]。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為無錫、金匱兩縣,同城而治,均屬常州府。
明清時期,無錫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發展,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碼頭。至清代中葉,無錫家庭棉織業年產土布300萬匹,佔全國棉布產量的6.7%。[7]
宣統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統治,錫金軍政分府成立於原金匱縣署,轄原無錫、金匱兩縣;同年5月,撤銷錫金軍政分府。民國元年(1912年)錫、金兩縣合併複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廢蘇常道,無錫縣直屬江蘇省。民國23~26年(1934~1937年),為無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抗日戰爭期間,無錫四鄉先後建立中共領導的錫北、錫東、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權。[8]
民國38年(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分無錫為無錫市、無錫縣,市、縣同城,無錫市屬蘇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無錫縣屬先後多次變化,曾經屬常州專區、無錫市、蘇州專區管轄。
無錫市區於1958年6月基本形成了4區格局,即崇安、南長、北塘3城區和1個郊區。1958年8月25日,蘇州專區的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
1962年,無錫縣劃歸蘇州專區。
1981年,無錫市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原屬蘇州地區的無錫縣、江陰縣與原屬鎮江地區的宜興縣劃為無錫市管轄。1984年,國務院批准無錫市為首批“較大的市”之一。1985年,無錫市被國務院確定為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城市。[8]
1987年起,經國務院批准,先後撤銷江陰、宜興縣,改設江陰市(1987年4月)、宜興市(1988年3月)。1988年曾在馬山鎮包括馬圩地區設立馬山區。1995年6月,撤銷無錫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錫山市。
1995年3月,無錫市市區和無錫縣行政區劃進行部分調整,組建無錫新區。郊區旺莊鄉,無錫縣碩放鎮和坊前、新安、梅村3鎮的19個行政村,連同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無錫新加坡工業園,構成無錫新區。
2000年12月,撤銷錫山市,設立錫山區和惠山區;撤銷馬山區,將馬山區的行政區域和錫山市的部分鎮(9個)併入無錫市郊區,並將郊區
地理環境
位置
無錫位於北緯31°07′至32°02′、東經119°31′至120°36′,長江三角洲江湖間走廊部分
交通
無錫是華東地區主要的交通樞紐,現已形成由鐵路、公路、水路、航空配套組成的立體交通網絡。2015年,全年完成客運量9983.5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完成貨運量16136.80萬噸,比上年增長5.3%。全市港口吞吐量19864.24萬噸,比上年下降5.0%。全年空港旅客吞吐量460.9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3%。
航空
蘇南碩放國際機場位於無錫市新吳區碩放街道,由無錫、蘇州以及江蘇省共同投資建設[15],距無錫市區16公里,距蘇州市區20公里。無錫機場始建1995年,於2004年2月18日正式開通民用航班,2007年9月28日啟用新航站區,機場飛行等級為4D,可滿足波音757及以下機型全載起降。2009年實施跑道加厚工程,可滿足波音747型飛機減載起降的要求。2015年元月18日,機場二期航站樓正式啟用,設計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機場的綜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通航以來,機場先後引進深航、東航、南航、國航、川航、山航、韓亞航、吳哥航、東海航和順豐航等10家航空公司,開闢了包括北京、廣州、成都、香港、澳門、臺北、東京、大阪、曼谷、新加坡、首爾等在內的國內、國際(地區)航線已達30條以上,日均航班量達100餘班,並始終保持了78%以上的平均客座率和載運率。
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航運
無錫依託長江、京杭大運河和太湖水系,擁有7條主要航道,航道總里程1656公里,已開通營業航運線221條。無錫的海洋客、貨運輸,主要經由上海港、張家港港、江陰港出海,無錫市有高速公路和國道和這些港口相連,距上海港165公里,距江陰港38公里,距張家港港43公里。江陰沿長江有42公里深水岸線,建有一批萬噸級以上泊位,無錫(江陰)港口為對外開放港,建成了國內第一個內河港口型國際集裝箱中轉站。江陰黃田港是長江出海口的主要換裝港之一,也是連結蘇北地區的主要渡口。
鐵路
鐵路無錫站現為華東地區僅有的三個客貨特等站之一,無錫南站為貨運特等站,經滬寧線和新長線可與全國鐵路連網直通。滬漢蓉客運專線滬寧段——滬寧城際鐵路已於2010年7月1日竣工通車,無錫共有惠山站、無錫站、無錫新區站3個站點,成為“公交化”鐵路快線上的“長三角人”;世界上至今標準最高、建設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快京滬高速鐵路也已於2011年6月30日開通運營,無錫段設無錫東站,無錫正式進入上海半小時交通圈;已建成通車的寧杭城際鐵路(無錫段設宜興站,預留徐舍站)以及正在規劃中的沿江城際鐵路、泰宜城際鐵路等將為日後無錫及周邊地區交通提供更為便捷的條件。
運河陶山
老街,快要過完的春天,還有雕刻著圖案的門簾,窄窄的長長的過道兩邊,老房子依然升起了炊煙,剛剛下完了小雨的季節,爸媽又一起走過的老街,記不得哪年的哪一天,很漫長又很短暫的歲月.....
老街,不同於新城,它總是寄託著人們的鄉愁和懷念。一些難忘的老舊時光,只有在這些似曾相識,瀰漫著情懷的街道巷陌中才能找尋回來。
無錫的老街亦是如此,只是今天我們不走復古風,我們來挖掘無錫人自古以來的“吃貨”本質,用無錫地名來烹製一桌美食!
▼
豆腐弄
南門大公橋附近有條豆腐弄,而在100多年前,這裡原本被稱做低田下。
相傳有個名叫孫王大的人被招為女婿到這裡,開起了豆腐作坊。而他所做的豆腐又白又嫩,四鄉八里,婦孺皆知,遠近聞名,久而久之,這裡也就叫做豆腐巷了。
腐乳浜
2009年運河西路上新架一座橋叫腐乳浜橋,因為此橋跨腐乳浜,長11米,寬32米。
據說盛岸裡的腐乳早在明末清初就名揚全國,出產的“盛岸腐乳”與紹興腐乳媲美,盛譽江南數百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
解放前夕,盛岸裡有百分之八十的家庭以製作腐乳為生,擁有三十六個作坊、五百多名工人,被人稱為“腐乳浜”。
盛岸裡生產的腐乳營養豐富,鮮美可口,品種有紅、白兩種。後解放公社紅五月腐乳廠採用半機械化方法生產腐乳,年生產能力約為七萬壇。
醬園弄
無錫“米豆之業甲於省會”,從清乾隆起就先後創辦了胡萬和、陶東昇、右豐、陶謙益、昌升等眾多醬園糟坊,代表無錫民族工商業早期發展的雛形。
當時南北四城門均有醬園坊,醬園弄就位於火車站的漢昌路和交際路附近。而在小木橋附近的醬油浜,至今還有廠家用傳統的方法制醬,無錫市場上銷售的不少豆瓣醬即出自此廠。
蓮蓉橋
北塘大街一直往前走,就到了蓮蓉橋。其原名芙蓉橋,跨京杭運河之上,連接北大街與北塘大街,俗稱大橋。
此橋因此地河、浜、塘多,形似蓮花而得名,又因為地處竹場巷,也被叫做“竹巷大橋”。
魚腥巷
現學前街與昇平巷之間的魚腥巷,其名是清光緒年間才出現的。
原來這條巷子不叫“魚腥巷”,而叫“籬篠巷”。因為靠近城內直河,河中常有漁船來往,漁民將捕到的魚在這裡出售,日久便成為魚市場,這條小巷也就真正成了“魚腥巷”。
如今,這裡已成市中心的黃金地段,面貌大變,但居民小區仍叫魚腥巷。
藕塘
江南水鄉無錫,除了魚多,也多蓮藕。所以在地名中,與藕有關的不少,藕塘便是一例。
藕塘曾為鄉名,又是橋名。橋在地名志上記載為“跨陽溪河口,清道光二十年重建。”而解放初設藕塘鄉,新長鐵路、錫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藕塘鄉位於市區西10公里,跨洋溪河西岸,因有藕塘而得名。
曬麥場
在北塘荷葉村南側龍船浜上有座拱形石橋,叫做泗堡橋,大約初建於明末清初,歷史上幾經興廢重建。因此處三面環水,形似堡壘,又由楊、蔣、尤、徐四姓籌資建造,故名。
泗堡橋附近有條叫做“曬麥場”的里弄,從前,這裡的小麥倉庫經常在場上曝曬小麥,故得此名。
四沿河:麻餅沿河、芋頭沿河
在北門外,尤其是明清時期,蓮蓉橋一帶沿河的山貨行連成一線,購銷兩旺的場景不亞於三里橋米市。
在不少老無錫眼中, 蓮蓉橋附近有四條沿河,分別為麻餅沿河、北塘沿河、茅篷沿河、芋頭沿河。裡面不少就與食物有關。
◆ 麻餅沿河,以麻、植物油餅貿易集散地得名,過去是出售米油、豆餅、醬油的地方;
◆ 芋頭沿河因為經常停靠大量的運芋頭船隻而得名,就在老的中百一店身底下;
◆ 桃棗沿河,以多桃棗等南北貨店而得名,位於蓮蓉橋南堍。
炒米浜
與北門相對,南門外有地名為炒米浜,據說住在那兒的人解放前都靠爆炒米為生。
當年不少江蘇北部的老鄉逃荒過來,在南門外搭個小草棚子,落下腳,為了養家餬口,不少人挑起了炒米擔兒,漸成一幫。
鄉親們,你們還知道無錫有哪些吃食地名?
凌小波
雲門夜雨
哈哈,無錫人的吃貨本質從老街的名字上就曝露出來了,讓小編帶您一起看一下那些能成滿漢全席的地名吧!
豆腐弄
南門大公橋附近有條豆腐弄,而在100多年前,這裡原本被稱做低田下。
相傳有個名叫孫王大的人被招為女婿到這裡,開起了豆腐作坊。而他所做的豆腐又白又嫩,四鄉八里,婦孺皆知,遠近聞名,久而久之,這裡也就叫做豆腐巷了。
腐乳浜
2009年運河西路上新架一座橋叫腐乳浜橋,因為此橋跨腐乳浜,長11米,寬32米。
據說盛岸裡的腐乳早在明末清初就名揚全國,出產的“盛岸腐乳”與紹興腐乳媲美,盛譽江南數百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
解放前夕,盛岸裡有百分之八十的家庭以製作腐乳為生,擁有三十六個作坊、五百多名工人,被人稱為“腐乳浜”。
盛岸裡生產的腐乳營養豐富,鮮美可口,品種有紅、白兩種。後解放公社紅五月腐乳廠採用半機械化方法生產腐乳,年生產能力約為七萬壇。
醬園弄
無錫“米豆之業甲於省會”,從清乾隆起就先後創辦了胡萬和、陶東昇、右豐、陶謙益、昌升等眾多醬園糟坊,代表無錫民族工商業早期發展的雛形。
當時南北四城門均有醬園坊,醬園弄就位於火車站的漢昌路和交際路附近。而在小木橋附近的醬油浜,至今還有廠家用傳統的方法制醬,無錫市場上銷售的不少豆瓣醬即出自此廠。
蓮蓉橋
北塘大街一直往前走,就到了蓮蓉橋。其原名芙蓉橋,跨京杭運河之上,連接北大街與北塘大街,俗稱大橋。
此橋因此地河、浜、塘多,形似蓮花而得名,又因為地處竹場巷,也被叫做“竹巷大橋”。
魚腥巷
現學前街與昇平巷之間的魚腥巷,其名是清光緒年間才出現的。
原來這條巷子不叫“魚腥巷”,而叫“籬篠巷”。因為靠近城內直河,河中常有漁船來往,漁民將捕到的魚在這裡出售,日久便成為魚市場,這條小巷也就真正成了“魚腥巷”。
如今,這裡已成市中心的黃金地段,面貌大變,但居民小區仍叫魚腥巷。
藕塘
江南水鄉無錫,除了魚多,也多蓮藕。所以在地名中,與藕有關的不少,藕塘便是一例。
藕塘曾為鄉名,又是橋名。橋在地名志上記載為“跨陽溪河口,清道光二十年重建。”而解放初設藕塘鄉,新長鐵路、錫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藕塘鄉位於市區西10公里,跨洋溪河西岸,因有藕塘而得名。
薄荷說
豆腐弄
南門大公橋附近有條豆腐弄,而在100多年前,這裡原本被稱做低田下。
腐乳浜
2009年運河西路上新架一座橋叫腐乳浜橋,因為此橋跨腐乳浜,長11米,寬32米。
蓮蓉橋
北塘大街一直往前走,就到了蓮蓉橋。其原名芙蓉橋,跨京杭運河之上,連接北大街與北塘大街,俗稱大橋。
藕塘
江南水鄉無錫,除了魚多,也多蓮藕。所以在地名中,與藕有關的不少,藕塘便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