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林区居民住进了楼房,很多传统民宅也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那些老房子里的生活记忆,依然在林区人的脑海中闪闪发光,久久难忘。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1.撮罗子

撮罗子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东北狩猎和游牧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伐细木杆若干,呈辐射状搭在一起,用桦树皮或带树叶的细树枝围在四周,呈圆锥行。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其优点是挡风,搭建简便,适合迁徙使用。但冬季寒冷,需燃明火御寒。后来游猎民族下山定居后,撮罗子基本就消失了,只能在景点看得到。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2.地窨子

20世纪初汉族临时性住宅。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解放前,从内地来闯关东的汉民,或渔猎,或农牧,或采矿,一时没有财力建像样的民宅,便选背风向阳的山坡,挖出凹洞,前面用土坯砌矮墙,上斜铺木杆,压上茅草,留出矮门,里面有灶台、火炕。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地窖子建造简易,冬季暖和,但是夏季阴暗潮湿闷热。五十年代后,地窖子也逐渐被淘汰。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3.木刻楞

木刻楞初为俄罗斯民宅,后因边境中俄通婚较多,文化习俗相互融合,于是木刻楞也随之落地生根,已有300余年历史。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伐直而粗的松木几十棵,去枝杈剥皮晾干后,两面稍削平面,按尺寸在两端凿出牙卯,镶嵌在一起,围成长方形框架,然后层层上垛。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木层之间挤压青苔塞缝御寒,并钻孔用木棍或铁棍连接固定,留出窗口与门。天棚铺木板,上抹草泥,再压马粪。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上部为人字形房架,钉木楞,上覆雨淋板,屋内上吊天棚,下铺地板,砌有火墙;火墙是用砖砌成的有夹层的间壁墙,与厨房火炉相通。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火墙很热,使两侧居室十分暖和,木刻楞外部窗、门之上贴有饰板,上雕各种花纹、图案。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木刻楞是北方森林地区很好的长久性居宅,特点是宽大结实,式样美观,冬暖夏凉,且就地取材,建造简便。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如今,在额尔古纳河一些沿岸村落依然分布古老的木刻楞房屋。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4.板夹泥房

板夹泥房是土木结构住宅,建筑方式简便。由于取材简单,之前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最普遍的民宅之一。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主要框架用木材结构,两面用板皮、板条维护,中间灌添泥土,外钉斜拉板条,并摔上厚厚泥土抹平,板夹泥房对木材用量不大。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后来逐渐被戳杆、砖混结构房代替,很多居民也通过棚户区改造住上了楼房。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5.戳杆房

这种房屋主要是70年代以后,居民对木刻楞和板夹泥的一种改造。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建房时,先用粗原木铺成长方形地盘,在在四角和预作中门窗处立上柱角,做好上部框架,然后用细木杆竖戳排列,在里外钉满斜拉板条,摔上厚厚的草泥再抹平,这种房屋建筑简便,保暖性牢固性较板夹泥房强,仅次于木刻楞,冬暖夏凉。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对建造木材要求不严格,细木杆、稍微弯曲的木杆均可使用,居民多选择此种房屋结构,现在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依然有这种结构的住房和仓房。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6.砖混住房

这种结构的房屋盛行于80年代后期,主要有平房和二、三层土楼。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基本建筑方法主要是砖砌而成,如房墙不仅采用50厘米厚的,也有采用37厘米厚的;房盖有红瓦的,也有彩钢的。

呼伦贝尔林区人的传统民宅,你住过吗?

房间布局更随意,比较讲究多样、合理、实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