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出動圍剿,刷單行業噩夢襲來

阿里起訴刷手,“1元”官司獲勝

刷單行為,宛如大街老鼠。應了一句老話: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所謂刷單,是店家付款請人假扮顧客,用以假亂真的購物方式提高網店的排名和銷量獲取銷售量以及好評吸引顧客。

對於刷單造假商家而言,只需付出幾千上萬費用既可提升自家網店銷售量和信用度,與此同時還可以讓網店快速升級到鑽石、皇冠級別

對於刷手來說,刷單不僅對自身沒有造成傷害損失,還可以狠賺一筆費用

根據《我財經》報道,一些中高級別刷手藉助工具能夠從中撈取上百萬費用,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馬雲出動圍剿,刷單行業噩夢襲來

或許有消費者對此感到疑惑,這些齷齪交易事情難道阿里、監管局沒發現嗎?

確實,真的很難發現。互聯網世界是一個網絡虛擬世界,可光可暗的地方。想要追溯暗處的禍害源頭是非常艱難。

更何況他們一收到風口就立馬解散群體,即便執法人員再怎麼迅速也得碰一鼻子灰。

但云合始終堅信一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報應終究會來!

這不,近日杭州市餘杭區法院對全國首例電商平臺訴“刷手”案一錘落定, “刷手”李某敗訴,阿里勝訴並得到1元賠償。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追溯到2016年7月,淘寶網發現李某私下有24筆交易存在刷單行為,對其作了限制登入處理,不服氣的李某一紙把淘寶告上法院。

誰能料到,劇情到最後竟發生了180°大反轉!淘寶反訴,將李某告上了法庭。

在這次起訴中,淘寶宣稱所建立的銷量排名、信用排名等評價體系,是消費者選擇商品的決策依據之一。李某違約《淘寶服務協議》,進行“刷單”行為對消費者產生嚴重誤導,損害淘寶的聲譽和競爭力,汙染數據的真實性。

經過兩年時間,直到近日這個判案終於塵埃落定。

僅僅1元,在很多消費者眼裡,認為懲罰的太輕了。其實,在雲閤眼裡,覺得這1元是電商發展史上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典型事件。

無論是立法層面,還是企業追訴,都已讓水軍們的刷單等行為第一次真正承受違法的代價。

除此,也是在警醒那些潛在的同行們,是時候要收手了。不然就如阿里法務部高級法務專家張譯文所說:

阿里將繼續全鏈條打擊刷單行為,讓刷單平臺不敢刷、不再刷;通過訴訟的方式教育“刷手”群體;嚴厲處罰刷單商家,清零交易量,甚至永久關店。

馬雲出動圍剿,刷單行業噩夢襲來

一陣輕風,全湖漣漪!可以說,這1元官司,給刷單界再次帶來大動盪。

2

阿里起訴刷單平臺索賠百萬,震驚全國

在此案落定前,其實還有一樁訴訟案引起全國轟動。

那就是繼“全國首例電商平臺訴刷手案”後又一起“全國首例電商平臺狀告刷單平臺案”。

離起訴“刷手”案過去不到5個月,也就是2016年12月初,阿里再次向法院起訴杭州簡世公司刷單行為。

根據報道得知,杭州簡世公司旗下“傻推網”在2016年一年中,全網刷單流水超過2600萬元,非法獲利36萬元

嚴重危害市場秩序,影響第三方交易平臺的信譽和市場競爭力。

杭州西湖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認定,這種刷單行為已造成不正當競爭關係,損害電商平臺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簡世網絡”公司代表人、刷單團伙組織者楊某不知悔改竟在法庭上做最後掙扎洗脫:

阿里巴巴提出我司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但我認為自己和天貓或者淘寶之間不存在競爭關係,為什麼會違反這個法律?

馬雲出動圍剿,刷單行業噩夢襲來

簡單說,在楊某認知裡認為入駐淘寶天貓是合作關係,競爭只是存在於同行之間,不應該被懲罰。

真的不應該懲罰?

對消費者構成了嚴重的危害,不懲罰?

大批量進行炒信,形成虛假的購買評價構成汙染,不懲罰?

對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的聲譽造成巨大影響,不懲罰?

不,要懲罰,法院最終決定懲罰楊某向淘寶賠付20多萬,網店將永久封

這20多萬就如1元,是對刷單組織的警告,也表明阿里的決心與行動!!!

3

刷單背後利益到底有多大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刷單是在觸及法律灰色邊緣,如果一不小心,真的會飛蛾撲火。

明知如此危險,他們卻頑固不化,為何呢?原因只有一個,利益驅動!

曾有名學生自告奮勇站出來爆料自己半年的刷單生涯。在大半年裡,經過他手刷過的虛假購物記錄高達2000多個。

每筆佣金2.5元輕輕鬆鬆5000元到手。這還不包括推薦費呢,如果推薦成功一個可得50元獎勵提成

那麼對於刷單中介來說,賺到的錢數到手軟。首先是入會費分三個等級,99元是普通會員158元成為高級會員298元就會成為至尊會員,級別不同提成也會不一樣。

還有,刷單收費標準也不一樣。100元以下的商品刷一次收費7元,100元以上的商品刷一次收費8元到10元。

每刷一次單,賣家平均支付中介約9元,其中中介支付發空包裹快遞的費用2.5元、刷手佣金2.5元,另

4元為中介所得

從這些直觀數據中可以明白,刷單中介行業是多麼暴利的行業,分分鐘可以賺個上百萬都不成問題。

可是這現象,造就了消費者的利益損失,往往導致消費者在電商購物中吃虧、上當受騙……

因此,阿里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聯合發改委共建商務誠信體系,打擊刷單炒信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