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出生 女兒抱著爸爸大哭

那天深夜,5歲的女兒突然抱著自己大哭的時候,吳凡心都化了。他第一次這麼深刻地體會到女兒對父母是如此地依賴,而自己彷彿讓她受了委屈。

今年6月,二寶出生。二寶是個男娃,和女兒湊成了一個“好”字。吳凡在兒女雙全的幸福中沒有沉浸多久,反而有點不知所措了。

7月22日,二寶滿月。回憶起這一年多的心路歷程,吳凡感慨萬千。

生還是不生

吳凡今年38歲,嘉興人,但在溫州工作、結婚、買房安了家。

2016年1月1日,全面放開二孩。一時間,吳凡的朋友圈裡都是關於二孩的話題。最多的就是,生還是不生?

生不生二孩,最糾結的要數吳凡這一代人:生於70末和80初,年齡三四十歲。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年邁,有些大寶都已經十幾歲了,和小的明顯有代溝。再生一個,就像在已經逐漸走向平衡的天平中加入一顆石子,推倒重來。

吳凡屬於“不生派”。壓力不僅來自經濟上,更多是精力上。

2013年,女兒出生,由於雙方父母抽不出時間,妻子辭了工作在家帶娃。

好不容易女兒5歲了,稍微輕鬆點了,接下來妻子可以有自己的事業,一家人也有條件出去旅遊旅遊了,而如果生了二寶,又得回到從前一把屎一把尿的日子。

可是,家裡其他人並不這樣想。

尤其是妻子很想再要一個,她覺得孩子有個兄弟姐妹,將來可以互相扶持。老家的父母雖然沒有明說,但也明顯還是想要個孫子的。

於是,吳凡用起了“拖”字訣。二孩剛放開那兩年,他說現在正值二孩生育高峰,孩子將來學習、就業壓力大。後來他又說,現在社會壓力大,經過統計身邊大多數人都不敢生,自己部門只有一個同事生了二孩。

最終讓吳凡改變想法的,是女兒的態度。女兒很活潑,特別喜歡有人每天跟她在一起玩。女兒尤其喜歡比她年幼的孩子,每次看到別人抱在手裡的嬰兒就挪不動步,一定要上去抱抱。“我想要自己的弟弟妹妹!”女兒的哭鬧讓吳凡找不到理由拒絕。

擔驚受怕

妻子比吳凡小1歲,去年36歲,屬於高齡產婦。其實當初不想生二寶,吳凡也有心疼妻子的成分:高齡產婦更容易有妊娠高血壓等併發症,加上頭胎是剖腹產,吳凡總是放心不下。

高齡產婦生下唐氏兒等問題嬰兒的幾率更大,今年2月,為了更準確地排畸,懷孕的妻子去溫州中心醫院做羊水穿刺。

一根長長的針穿過子宮刺進羊水裡,疼痛是次要的,關鍵還有幾率流產,想想都害怕。吳凡特別不喜歡陪妻子去醫院檢查的感覺,擔心那未知的結果。

所幸一切順利。

今年6月中旬,預產期前一個星期,妻子住進了溫醫附二院待產。

溫州人扎堆在溫醫附二院生孩子,平時床位特別緊張,二孩高峰期有時連走廊都躺不下。

吳凡特意做了功課,“單人的VIP病房2000多元一天,生個孩子住院費差不多就要1.5萬元,挺貴的。三四個人的病房太擠,雙人間相對最划算。”夫妻倆盤算著,如果有雙人間就住下,不然就去VIP病房。

有點出乎意料,妻子當天就住進了雙人間。“二孩高峰期已經過了,想生的基本都生了,今年比去年空了很多。”護工阿姨說。

溫醫附二院有個護工群體,在二孩高峰期護工人數也達到了高峰。照料吳凡妻子的護工阿姨是永嘉人,做護工十幾年了。

阿姨人勤懇,過年的時候,不少護工都回家過年了,但二孩爆棚人手根本不夠。“我就一個人照顧4個產婦,拿4份錢,過個年賺好幾萬。”她說,產房的護工其實也是個高收入群體。

和吳凡妻子同病房的產婦是個80後,女兒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

由於高齡等原因,胎兒不穩,長期住在醫院裡保胎。疼痛、鼻孔流血、脹氣……她說她是拼了自己的命去挽留一個新的生命。

回不去的過去

由於頭胎是剖腹產,這次也只能剖腹產。

6月下旬,妻子的肚子上又捱了一刀,是男孩,7斤多。

坐月子的事,吳凡考慮再三,還是決定讓妻子在孃家坐,畢竟如果婆婆來照顧,生活飲食習慣不同,難免會有不愉快的地方。

於是,他開始了每天開一兩個小時的車,往來於自己家、單位、女兒幼兒園和丈母孃家之間……生活節奏完全被打亂了,以前兩個照顧一個,現在變成一個照顧三個。

他原本擔心疲於照顧二寶,結果發現最棘手的反而是大寶。

今年上半年,離二寶出生的日子近了,她把女兒的培訓班從8個壓縮到了只剩畫畫一個。

“爸爸,我想去上跳舞課!”“爸爸,媽媽為什麼不來接我?我想媽媽了。”

女兒總是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吳凡想盡辦法解釋,說媽媽給弟弟餵奶,說爸爸沒那麼多時間接送,說你是大姐姐了,要學會照顧自己。

他甚至不敢太強調弟弟,避免讓女兒認為是弟弟佔用了爸媽的時間。

生二孩前,吳凡看了不少育兒書,身邊也有朋友因為生了二孩,兒子幾個月不跟他們說話的例子。

他想避免女兒對弟弟產生排斥感。

其實女兒是很喜歡弟弟的。弟弟剛出生她就搶著抱,放學了就先去看弟弟,唱歌、講故事給弟弟聽。

但女兒出現了幾年來的第一次尿床。

“你們都不愛我了,不要我了!”她開始故意跟大人作對,大哭大鬧。

有一天深夜,吳凡和女兒單獨在家睡。

女兒突然抱著他大哭起來,吳凡問她為什麼哭,她邊抽泣邊說,“以前媽媽每天在房間裡看我睡著,然後出去。我醒來,走到房間外面,媽媽就會張開手臂跟我抱抱。那樣的日子再也沒有了!”

吳凡聽得眼圈都紅了。這跟自私無關,她只是懷念那種溫馨。

吳凡跟妻子商量,這樣下去不行,得儘快讓女兒的生活恢復常態。在丈母孃家才待了20來天,吳凡就把妻子接回了家坐月子。

在家裡,妻子可以經常跟女兒說說話,讓女兒感受到媽媽的關心。女兒也能參與照顧弟弟,打打下手。

從三口之家,變成四口之家,雖然每個家庭成員的角色在轉變,但大家都在努力適應。吳凡說,他慶幸當初做的決定,有句話說得好,“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留下銀子和房子,而是給他留下一個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