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都快說800遍了,孩子仍舊假裝聽不見?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遇到過這些狀況。為什麼你都快說800遍了,孩子仍舊聽不見、喊不動?如何才能讓孩子認真聽你的要求,並樂意去做呢?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你都快說800遍了,孩子仍舊假裝聽不見?

4種父母容易帶出不聽話的娃

事實上,孩子不聽話,對大人的要求不理不睬,很可能是你無意中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

溝通不專注

大人往往很忙,不少家庭常常是孩子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父母卻忙著手頭的事。無形中,孩子就學會了一邊玩玩具,一邊聽別人說話。

建議:孩子說話時,父母要用對孩子的期望來要求自己,看著孩子的眼睛,認真聽他說每一個字,並及時給予反饋,或者提一些問題,加強互動。

假如當時很忙,也要明確告訴孩子需要等多久,以及這段時間他可以做什麼,讓孩子不必茫然等待。

不注重傾聽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話題不感興趣,或者覺得童言無需在意,所以不注意傾聽,心不在焉。

建議:父母要有傾聽孩子心聲的意識,傾聽時要蹲下或彎腰,眼睛平視孩子,而不是蹺著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給我站好”。

為什麼你都快說800遍了,孩子仍舊假裝聽不見?

說話太囉嗦

有些父母說話抓不住重點,絮絮叨叨,還夾雜著許多抱怨、責備的話;還有的家長說話毫無邏輯,幾件事翻來覆去地說。

這樣做,孩子完全搞不清楚父母究竟想要說什麼,希望自己做什麼,結果家長喋喋不休說得痛快,孩子卻昏昏欲睡,不知所云。

建議:父母在跟孩子提要求時,儘量使語言簡單明瞭。每次只說兩三件事,並讓孩子重複自己說過的話,同時督促他去做。

態度過於粗暴

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重視自己的話,會下意識地提高語調,但孩子此時的關注點更多在父母惡劣的態度和憤怒的表情上,而不是說話的內容。

建議:即使很生氣,父母也要穩住情緒,讓他停下手裡的事,和顏悅色地說出想說的話。

6個步驟讓你不用說第二遍

為什麼你都快說800遍了,孩子仍舊假裝聽不見?

01、設定鬧鐘

如果想要孩子做別的事情,不妨設定鬧鐘,讓其知道什麼時候應立即行動。好比你正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老闆突然吩咐你立即做另一件事,你心中也會大為不悅,孩子也一樣。

正確的做法是,提前告訴他,在10分鐘之後關掉遊戲去洗澡,給他準備的時間。

02、直接表明要求

這意味著你不要在屋裡大呼小叫,否則孩子很容易對你不加理會。正確的做法是:

走到孩子面前,看著他的眼睛,清楚明白地告訴他你想要他幹什麼,而不是不停地嘮叨、說教。

03、指令要具體

給孩子安排任務,要讓他知道你希望他此刻具體做什麼。比如,不說“你應該整潔一些”,而說“現在把自己的桌面收拾一下,然後我們好做手工。”

指令不要抱怨、指責、數落。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是在被別人指責時,他會更加不願意去聽從,因為他的心理能量此刻都用在“防禦”你的“攻擊”上了。

為什麼你都快說800遍了,孩子仍舊假裝聽不見?

04、設定後果

當孩子對你所說的話沒反應時,應告訴他後果。比如,減少遊戲時間或者減少一次外出遊玩的機會。

注意與孩子交流時應該保持冷靜,不要解釋,更不要動怒咆哮,但不能允許討價還價、拖泥帶水。

05、監督到位

如果命令孩子立即做某事,最好監督到位。比如,如果你想讓孩子自己穿好鞋,可以只說一遍,然後站在他身邊,直到他將鞋子穿好。

06、形成常規

一旦形成常規,孩子對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就感到很自然,家長也無需嘮叨。如讓孩子睡前先刷牙。

如果已養成習慣,家長就無需反覆提醒。不同孩子性格也可能各異,要根據實際做變通。

溫馨小提示

這個季節可能會存在有溼氣重的情況,對此,中醫上認為,這主要是機體脾虛的表現,因此對於此類人群,往往較為適宜吃一些健脾的食物。那麼究竟人們應當要多吃些什麼食物才可以幫助排出自身體內的溼氣呢?

1.甘薯。中醫上認為其甘平而無毒。因而能夠起到補虛乏和益氣力的功效,與此同時還有健脾和強腎陰的作用。根據研究發現,甘薯中所含有的黏蛋白,能夠幫助保持人體血管壁的彈性,進而幫助人們把自身身體內的油脂和廢物殘渣排出體外。

2.胡蘿蔔。其甘辛而微溫,眾所周知,胡蘿蔔中的維生索A含量是很高的,因而如果多加食用的話,能夠促進機體的正常生長髮育,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機體呼吸道感染,並且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3.土豆。由於土豆味甘性平,且能夠補氣、健脾,因而對於臨床上的脾胃體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疾病患者的治療往往是較為有效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土豆又被人們稱為“地下水果”,因而土豆補益胃氣的功能實際上是十分突出的,從這一意義上看來,其可以幫助機體溼氣的排出。

4.紅棗味甘而性溫。中醫上認為,其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效。因此對於一些體虛疲勞、貧血、神經衰弱、白細胞減少等情況,是較為適用的。

上述的食物在日常中都是十分常見的,人們可以結合實際,進行食用,以幫助機體排除溼氣,最終實現較為良好的養生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