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藏原羚

藏原羚(学名:Procapra picticaudata)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黄羊和西藏原羚等,体形比普氏原羚瘦小,体长84~96厘米,体重11~16千克,仅雄性具角,角细而略侧扁。耳朵狭而尖小。四肢纤细,蹄窄;被毛浓而硬直,脸、颈和体背部呈土褐色或灰褐色,臀部具一嵌黄棕色边缘的白斑,其背部暗棕色,腹面、四肢内侧及尾下部白色。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鹅喉羚

鹅喉羚(学名:Gazella subgutturosa)属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区域生存的动物,体形似黄羊,因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状如鹅喉,故得名“鹅喉羚”。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鬣羚

鬣羚(学名:Capricornissumatraensis)也叫明鬃羊,属牛科,典型林栖兽类,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4400 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人们据此将其与驯鹿、驼鹿和麋鹿一起称为“四不像”。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黄羊

黄羊,别名黄羚蒙古原羚蒙古瞪羚蒙古羚等,它实际上并非羊类。体形纤瘦,但比藏原羚和普氏原羚大,也略显粗壮,体长为100-150厘米,肩高大约为76厘米,体重一般为20─35千克,但最大的可达60-90千克。头部圆钝,耳朵长而尖,并且生有很密的毛。具有眶下腺,与藏原羚和普氏原羚不同。它的四肢细长,前腿稍短,角质的蹄子窄而尖。黄羊善于跳跃,也善于奔跑,多栖息于半沙漠地区的草原地带。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如羊草、针茅、羊茅等。杂类草、 旱生丛生禾草、旱生丛生小禾草等都是黄羊的食物。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盘羊

盘羊(学名:Argali sheep):雄性肩高可达120厘米,体重可达200千克。雄性的弯角粗大,长达1米以上,向下扭曲呈螺旋状,外侧有环棱;雌性的角非常短,而且弯度不大。毛的颜色从淡棕色至白灰色,胸、腹部的颜色浅一些。脖子白色,没有类似赤羊的鬃毛。盘羊的腿比较长,身材比较瘦,与其它野绵羊相比其爬山技巧比较差,因此在逃跑时一般避免逃向太陡峭的山坡。是群聚动物,其习性与其它野生绵羊一样。在发情期外雄羊和雌羊各自形成约5至10头羊组成的群。发情期在冬季,这样幼羊可以在春季出生。以草和树叶为生。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岩羊

岩羊(学名:Pseudois nayaur)体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与野绵羊之间。两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仅微向下后上方弯曲。以青草和各种灌丛枝叶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们还常到固定的地点饮水,但到寒冷季节也可舔食冰雪。无固定兽径和栖息场所。它们在悬崖峭壁只要有一脚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达2、3米,若从高处向下更能纵身一跃10多米而不致摔伤。冬季发情交配,次年6、7月产仔,每年通常只产1仔。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海南兔

海南兔(学名:Lepus hainanus Swinhoe),俗称野兔、草兔等,为兔科、兔属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没有亚种分化,是中国野兔中体型最小、毛色最艳丽的一种,体长不到40厘米,体重1.5千克。其外部形态特征与草兔大体相似,尾毛上黑下白;颏、腹和四肢后面的毛均为白色;耳壳有明显的白色边缘,脚掌具暗棕色毛。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雪兔

雪兔(拉丁学名:lepus timidus),是寒带、亚寒带代表动物之一,是一类个体较大的野兔,体长一般在510毫米左右。耳朵短,尾巴亦短,是中国九种野兔(其余八种为东北兔、东北黑兔、华南兔、草兔、高原兔、塔里木兔、云南兔和海南兔)中尾巴最短的。雪兔为了适应冬季严寒的雪地生活环境,冬天毛色变白,直到毛的根部;耳尖和眼圈黑褐色;前后脚掌淡黄色;夏天毛色变深,多呈赤褐色,是中国唯一冬毛变白的野兔。

雪兔生活在温带的森林、平原上,属夜行性动物,胆小怕惊,喜安静,耐寒怕热,喜干怕湿,喜啃咬木头和洗浴,共有25个亚种。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塔里木兔

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又叫南疆兔、莎车兔,体形较小,毛色较浅,耳朵较大,耳尖不呈黑色,是它与雪兔最明显的区别。冬季的毛色非常浅,从头部、背部至尾巴的背面均为浅沙棕色。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巨松鼠

巨松鼠(学名:Ratufa bicolor)也称为树狗、黑狸、藤狸、黑果狸、黑大松鼠或马来亚大松鼠,为一种大型啮齿类动物。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季雨林的高树上,是典型的树栖动物。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鳍足目(所有种)

鳍足目,哺乳纲的1目,又称鳍足类。海生食肉兽,体型纺锤状;牙齿与陆栖食肉兽相似,但犬齿、裂齿等分化不明显;呈鳍状,大部隐于皮下,后肢遥在体的后端与发达的尾部连在一起为主要游泳器官;趾间具蹼,前肢第一趾最长,后肢第一、五两趾较中央的三趾长。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鲸目(除一类外其它鲸类)

鲸目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包含了大约98种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胎生哺乳动物。中国海域就有30余种。鲸目的所有种类中除几种生活在淡水外,其他均栖息于海洋 。

鲸本身定义比较模糊,鲸目可以包含所有鲸类,还有特定科的鲸类。鲸目中还包括所有海豚。鲸目主要分为两个子目:须鲸(Mysticeti)和齿鲸(Odontoceti)。须鲸的种类较少,但体型巨大,目前已知最小的种类体长也超过6米,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也属于须鲸。然而齿鲸类的体形差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30cm左右,最大的抹香鲸体长在20米以上。鲸并不属于鱼类。鲸属于哺乳动物类。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狼(不含非其亚种的物种)

狼(拉丁名:Canis lupus Linnaeus)cites附录等级:Ⅱ 保护等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共46个亚种,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头腭尖形,颜面部长,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觉灵敏,听觉发达。犬齿及裂齿发达;上臼齿具明显齿尖,下臼齿内侧具一小齿尖及后跟尖;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齿式为。毛粗而长。前足4~5趾,后足一般4趾 ;爪粗而钝,不能或略能伸缩。尾多毛,较发达。善快速及长距离奔跑,多喜群居,常追逐猎食。以食草动物及啮齿动物等为食。栖息于森林、沙漠、山地、寒带草原、针叶林、草地。除南极洲和大部分海岛外,分布全世界。外形与狗和豺相似,足长体瘦,斜眼,上颚骨尖长,嘴巴宽大弯曲,耳竖立,胸部略窄小,尾挺直状下垂夹于俩后腿之间。毛色随产地而异,多毛色棕黄或灰黄色,略混黑色,下部带白色。栖息范围广,适应性强,山地、林区、草原、以至冰原均有狼群生存。夜间活动多,嗅觉敏锐,听觉很好。机警,多疑,善奔跑,耐力强,常采用穷追的方式获得猎物。狼属于食肉动物,主要以鹿、羚羊、兔为食,也食用昆虫、老鼠等,能耐饥。狼是猎食动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配偶及其子女,有时也包括收养的未成年幼狼。狼属于典型的食物链次级掠食者,通常群体行动。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哺乳类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