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爲什麼人們都鍾情於「紅杏出牆」

許多人小時候都學過南宋時期葉紹翁寫的一首詩:《遊園不值》。詩的內容是:“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典故|為什麼人們都鍾情於“紅杏出牆”

紅杏出牆,本喻義春意正濃,後用來形容妻子出軌。一些詞典在解釋這個詞語的時候會註明它源自《遊園不值》這首詩,不過據錢鍾書講,葉紹翁的這首詩脫胎於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馬上行》:“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靄浮;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典故|為什麼人們都鍾情於“紅杏出牆”

當然了,陸游也不是最早寫紅杏與牆頭的詩人,唐代詩人吳融在途中偶遇杏花,寫道:“一枝紅豔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不知詩人看到出牆的杏花為何要獨自發愁。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寫道:“獨有杏花如喚客,倚牆斜日數枝紅。”小小的院落、高大的圍牆,擋不住數枝紅杏伸出牆外,含情脈脈地想要留住路過的行人。

典故|為什麼人們都鍾情於“紅杏出牆”

宋朝張良臣寫道:“一段好春藏不盡,粉牆斜露杏花梢。”這句與《遊園不值》頗有幾分相似,都是紅杏出牆,一個是關不住,一個是藏不盡。大文豪蘇軾更加直白:“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一道高牆,幾聲淺笑,不關紅杏,但煩惱又從何而來呢?

典故|為什麼人們都鍾情於“紅杏出牆”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如此鍾情於紅杏?請看楊萬里《杏花》一詩:“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這種似白非白、說紅不紅的羞澀感,自然會讓人有無限的遐想,再加上一道讓人想一窺內裡究竟的高牆,“紅杏出牆”也就讓人有了一種欲罷不能憧憬。

典故|為什麼人們都鍾情於“紅杏出牆”

“紅杏出牆”原本寫景,到了元代的時候多了一點現代意義,到了近代,再提紅杏出牆,似乎就沒什麼人再把它當成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典故|為什麼人們都鍾情於“紅杏出牆”

“百行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有些事,有心更要盡力去做;有些事,想想也就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