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紅杏出牆 文



【語音版】紅杏出牆   文/梁文俊

春暖花開,在公園的一堵牆邊,一位年輕家長指著幾枝開出牆外的杏花,在給一個孩童講解《遊園不值》,這位家長說,“詩人萬料不到,這首小詩竟造就了一個成語:‘紅杏出牆’!後人多用此來形容春色正濃,情趣盎然。”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宋代葉紹翁的這首詩,確是一首讓人讚不絕口的好詩!詩人在雲淡風輕、陽光明媚的時節,來到一座小小花園的門前,想看看園裡的花木。他輕輕地敲了幾下柴門,沒有反響;又敲了幾下,還是沒人應聲。詩人猜想,大概是主人怕園裡的滿地青苔被人踐踏,所以閉門謝客。正當詩人無可奈何、準備離去時,忽見一枝盛開的紅杏花從牆上探出頭來。於是,便吟出了這首詩。詩人從一枝盛開的杏花,領略到滿園熱鬧的春色,感受到滿天絢麗的春光。春色在這麼一“關”一“出”之間,衝破圍牆,溢出園外,顯示出一種蓬蓬勃勃、關鎖不住的生命力度。後人更賦予這兩句詩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會衝破重重束縛,脫穎而出,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正如明代無名氏《四賢記·訓讀》所記:“若得他成人立業,庶不負筆舌辛勤,好似紅杏出牆桃傍水。”

  在古詩詞中,“杏花”一直是春色的代名詞,有意思的是,在詩人筆下,嬌媚的“杏花”多與“牆”相連。如:唐代溫庭筠《杏花》“杳杳豔歌春日午,出牆何處隔朱門”;吳融《途中見杏花》“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元好問《杏花雜詩》“杏花牆外一枝橫,半面宮妝出曉晴”;宋代陸游《馬上作》“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張良臣《偶題》“一段好春藏不住,粉牆斜露杏花梢”……何以如此?這或許是其中有隱喻的涵義。牆邊種植的花木,不見得只是杏樹,像玉蘭、迎春、粉桃之類的“出牆來”,也未必不可。可偏偏“紅杏”被詩人選為了“出牆”之花,這也讓古人展開了他們的聯想:牆是禁錮春色的象徵,而紅杏則成了懷春、追求情愛的女子。因此,後人便用“紅杏出牆”來比喻已婚女子耐不住寂寞,而有婚外戀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