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竞争,都是认知维度的竞争

华章经管20周年

一切竞争,都是认知维度的竞争

01 产品型管理人的崛起

99%的创始人、高管,或者投资人,他们都是从技术、业务、管理、财务、或者销售这个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很多人并不懂得如何去打造卓越的产品。

在红杉的网站上,沈南鹏就说了,CEO肯定也是产品经理,知道如何带领团队打造一款卓越的产品出来。

国内的马化腾、雷军、张小龙、周鸿祎都是产品的创始人,所有的产品竞争实际上都是创业者、高管、管理者的竞争。

当360决定做路由器的时候,市场上所有厂商都吓死了,因为他一做,我们大家都死了。

但是,这个产品经受了巨大的失败。为什么?

1)天线

当时这款路由器设计出来,拿给周鸿祎看的时候,周鸿祎就问:“这个路由器没有天线?”于是就到中关村电子市场去调查,市场上给他的反馈是:没有天线的路由器不要,有一根天线的路由器不好卖,最少要两根天线,所以,这是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2)网口

这款路由器只有两个网口。周鸿祎又问,路由器是不是至少4个口?大家说是,但设计师说我们调查了市场上平均要1.2个口,所以我们设计了2个口。

3)价格

因为这款路由器是一个波浪形状,大家知道做波浪形是很花工艺的,所以成本220块钱,导致最后卖不出去。

这之后,360又推出了另一款路由器,周鸿祎要求一定有4个网口,还要有4根天线。所以,最后,这款路由器后来市场上卖的很火。

这也说明什么?说明用户的想法跟我们设计和管理人的思维是完全不同的。

我刚才讲的就是,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有产品意识,或许这个行业很危险,或许第一代产品会失败,但当管理者做了很多的改革和创新时,最后很可能就复盘了。

一切竞争,都是认知维度的竞争

02 一切的竞争都是认知维度的竞争

维度不同,世界就不同。

蛇看世界的样子跟我们人类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不动,它就感觉不到你的存在。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蜜蜂看的世界比我们要快;鲨鱼是看不见任何颜色的,但是看的比人要清晰;蜥蜴的视觉可能是人类的350倍,能看得更远,看的更宽广;鱼能看到紫外线……

我们所在的物种不同,认知维度不同,思维空间就不同,所以认知不同,打造的产品也不同。

现在,所有新能源汽车都得建立在“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这样一个概念上,所有新能源汽车的主打商机都是清洁和环保,竞争也都是在这层面上差异化。

特斯拉的竞争重心就不是,它认为清洁是大家的共识,因此把重心放在时尚上,这就是特斯拉打造的产品基因形态。

大家知道中国有很多可乐,以前有非常可乐,所有想学习做这样产品的公司最后都做失败了,但有一家以色列的小公司,做的很好,还在美国上市了,就是Soda Stream。

它不是把重心放在户外市场,而是放在家庭市场,生产了一个生产可乐的机器,机器放在家里面,你不需要出门买瓶装的可乐,可以自己在家里做,然后它再卖的苏打水、浓缩液。

Soda Stream在用户认知里找了一个比较窄的维度,然后切入进去,这就是它的模式。

一切竞争,都是认知维度的竞争

03 做产品最难的,就是占领用户的认知

过去我们讲,做一个产品,好看、好用,然后体验好、性能好就行了。但是,今天这样一种思维已经行不通了。

无论是在趋势的判断上,还是在给用户心智的定位上,或者在需求的设计上,我们所有人都要找到一个新的方式。

这个新的方式,一个是趋势的判断,紧盯风口已经不行了,必须在风口之前投入。然后是定位、还有需求,最后是设计。

今天要做维度上的竞争,这个维度什么意思呢?

滴滴打车上有很多功能,比如客服的功能,但这些都不叫维度。

维度是什么?今天做出租车,明天做快车,后天做顺风车,这些叫维度。

产品成功实际上就是一个升维的思考,降维的攻击,这就是我们要找到产品的需求定位。

90年代福特生产的野马车设计的很好,马力很强,但是所有用户都反馈这个车子不行。

社会学家两个月后做了一个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是:汽车改良后,振动和噪音比原先小了,导致用户认为马力小了,而实际上马力比以前强很多。

这里面好看、好用实际上只是用户体验,只有深度的感知才是用户的买点。

一切竞争,都是认知维度的竞争

04 如何驾驭自己的认知

认知有三个系统:

1)意识系统,也就是现在人思考的思维;

2)潜意识

3)记忆系统,这个可能大家感觉不到,但却是我们所有决策的来源。

所有人都认为我们的思维是决策,实际上不是,我们的潜意识系统都是被记忆系统所接管了。

当初,IBM董事长说全球市场大约需要5台计算机就行了。美国人需要的是电话,但我们不需要,我们有足够多的邮差。

当时他们有自己的认知,也会陷入到认知的陷阱里去。

实际上阻碍产品成功的不是别人的努力,而是我们认知的误区。

Airbnb做旅游门户这一块,他们用数据发现了自己经营上的问题。

有一年,纽约的房源在不断的增长,但是用户的租赁数却没有增长。Airbnb假设,房屋很多,租赁数却下降,是不是因为我们拍的照片不好?

他们发现,所有照片都是房东自己拍的,然后他们就去做实验,选一些房源,请了几个专业的摄影师拍,然后放到网上去,最后发现拍了照片的那几个,入住率显著提升。

之后,他们请了20个专业摄影师,专门拍房源的照片,使用户数急剧上升。 这就是利用数据工具发现问题所在的例子。

Gmail邮件系统至少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但很少改革。有一年Google的Gmail团队对Gmail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版,受到了Google所有人的抵制,所有人都说把Gmail改成不是我想要的那个样子了,为什么?

Google人每天收400封邮件,但是互联网用户每天只收5封邮件,有的是垃圾广告,互联网用户要的是很简单的产品,但是Google人因为有众多的邮件用户,所有的工作都通过邮件处理。

最后,Gmail分成两个产品,重新给这些邮件众多的用户打造了一个Inbox的产品,这个产品出来之后,就满足了众多邮件用户的需求,这也是在数据上得到产品认知和决策依据的例子。

关于作者:彭耀,象形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典型的产品型和技术型管理者。资深的大数据专家、人工智能专家和产品专家,有近20年的开发和产品经验,著有《升维》。

本文由“华章管理(ID:hzbook_gl)”整理自彭耀先生在营创读书会的现场演讲,有删节,转载请与我们取得授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