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醫療的投資觀察

数字医疗的投资观察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組織)是一項專業度要求很高的醫藥行業外包服務。這是一個數百億美元並高速增長的市場,在中國,這個市場擁有500億人民幣的體量,年增速超過20%。

藉助基於“共享+數據+信息化管理”的協同服務平臺,藥研社切入這個細分市場:以公司為主體承接藥企的訂單,然後通過平臺發佈項目合作需求,平臺上的實名認證從業者應答接單。通過項目和用戶間的最優化匹配,從而讓更多具備項目經驗和掌握研究醫院本地化資源的從業者參與到項目中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傳統臨床研究服務人力資源緊缺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

数字医疗的投资观察

元璟資本合夥人 田敏

事實上,從2011年起,醫療服務創新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互聯網創業者自外圍切入醫療服務環節,以掛號、輕問診等開啟了互聯網+醫療的試水,並帶動了一波創業高潮。而從2015年起,互聯網技術和思維對核心醫療服務的影響才真正拉開序幕,更多醫療從業者開始加入互聯網醫療創業,對產業鏈條的深度參與和經驗使他們思考,互聯網技術如何能夠真正提升診療、檢測或者臨床研究的效率。

藥研社便是一例從參與產業鏈開始提升效率的toB公司,5月完成由經緯創投領投的近億元A輪融資,上輪投資方元璟資本繼續跟進。

元璟資本合夥人田敏對這個行業一直在思考的是“是否有更輕更快的模式,對存量醫療產業效率進行提升?”她也在醫療領域的投資探索中一直在關注產業鏈以及AI等新技術帶來的影響。

Q

從產業角度來看,醫療產業還有哪些環節是藉助互聯網手段可以提升效率的?

醫療行業本身鏈條很長,現在醫療服務類的互聯網創新中多數還是從掛號、輕問診切入的。互聯網還是能夠做很多事情,比如在醫患服務環節中如何做整合。掛號只是醫患的入口環節,但在慢性病管理中,大部分慢病患者處在無人管、不吃藥、自己也不太瞭解的階段,這一部分是互聯網可以做的。

我們觀察到一部分創業者已經在這個方向上努力了,但這對進入者來說需要專業知識。我覺得藉助醫生集團並配備互聯網工具,能夠使得這群患者被更好得管理。接下來在醫療服務這一端,一個更好的管理方式是如何做隨訪,以及第一次看病之後的後續治療的領域,我覺得互聯網是有挺大的空間,能夠在各個專病領域進行切分去進行管理。

第二個可以從醫患溝通方向入手,醫患教育一直是中國醫院比較薄弱的環節。在國外,醫療信息和對醫院、醫生公允的評價都相對透明,患者可以從多個維度得到疾病相關信息,在這個基礎上尋醫治療。而在中國,三甲醫院普遍沒有剩餘人力承擔醫患溝通的任務,患者對疾病信息缺乏瞭解,也很難掌握醫療知識,經常陷入“病急亂投醫”的狀況。我覺得這對於未來個性化醫療發展實際上是很大的空間,特別是在醫生多點執業的落地和電子病歷逐步推行的大背景下,創業公司有機會在專病領域幫助醫患溝通,從而提高疾病診療效率。

数字医疗的投资观察

Q

除了這類針對C端的數字醫療創新之外,在B端還有哪些地方能夠應用互聯網的工具提升效率?

實際上,互聯網和AI技術在研發領域還能有發揮的空間。比如在研究領域,實驗室的化驗人員需要一些比如說分子式進行研究,同時也很難通過傳統的渠道去找到供應商。現在有公司在利用圖像AI和自動生成化學式的小工具,聚攏化學從業人員,將這些小劑量、小批量的需求,直接在平臺上對接供應商,這種典型的B2B模式,和找鋼網、找塑料等產業互聯網類似。

而藥研社除了提升toB端鏈條上的效率之外,也可以延展到toC領域。比如和既有的電商平臺上“詢藥”做對接,解決一些新藥在臨床試驗中尋找試用患者的需求。這一方面可以給一些患有疑難雜症一些希望,另一方面也能切實幫助到有經濟困難的患者。這在根本上能夠實現醫生與患者之間更好進行匹配的問題。

Q

如何看待影像AI的發展現狀?

影像AI近年比較火,但現階段的發展出現了一些錯配的現象。比如說現有的影像AI公司都在希望三甲醫院成為付費方。但這些影像AI公司技術背景類似,比拼的是正確率。正確率取決於數據,數據需要由人類醫生標註之後才能供機器學習,這意味著所有的數據都需要“燒錢”才能從三甲醫院拿到。另一方面在三甲醫院中,現實中很難讓院方為影像AI付費,影像AI並不符合院方採購設備或治療手段的收費目錄。

但在基層醫院中,影像AI會為醫生賦能,幫助他們進行診療。但在進入基層醫院當中,需要打通渠道構建影像共享平臺,有了平臺之後相應的技術力量能夠匹配到基層醫院當中,然而這需要創業公司除了擁有技術能力之外,還要具有相當的渠道把控能力。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保險行業的發展,商業保險公司有望成為影像AI的付費方,而這也同樣取決於商業保險所涵蓋的人數數量。實際上,在AI醫療領域的創業,我們看好三個領域——病理、基因以及罕見病。

Q

在醫療投資上有怎樣的思路?

我們主要關注的是——醫療市場規模已驗證(已出現過大市值A股公司)、傳統公司模式重(存在互聯網提升/優化機會)、大行業中出現高增長領域(創業公司可突破),行業內原先重資產投入的資源,可以通過互聯網方式成為公共產能、競爭優勢由資產規模偏向軟服務。在這當中出現的醫療服務創新突破口,這需要具有供給端有特色、前端銷售能力強、輕資產、可觀的業務利潤率等。

我們在投資當中,特別關注創始人是不是非常具備非常核心的醫療經驗,因為這樣能夠真實理解行業內的痛點並加以改善。醫療行業本身的專業性以及創始人自身掌握的資源都是很重要的。另外是關注政策利好領域,比如鼓勵基層診療分層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為基層不具備檢驗能力的診所提供互聯網平臺,鏈接配備資源好的醫療診所,實現線下取件、線上回傳報告的功能,為小診所賦能的機構就值得關注。最後一點是在商業模式的判斷上,我們看重在模式成立時,便是一定是能夠掙錢的模式。

本文選自《IT經理世界》雜誌2018年 7 月 20 號刊 封面報道 欄目,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訂閱紙質版雜誌!現在訂閱即可享受八折包郵優惠!郵發代號:1-28,購買地址:

http://ceocio.taobao.com(店鋪:IT經理世界雜誌商城)或http://buy.ceocio.com.cn(雜誌網上商城)

作者 | 鄭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