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被譽為電商領域的最後一片藍海。數據顯示,2016年農村網市場規模4823億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長了36.6%,預計2017年全年將突破6000億元。更直觀的例子,估值40億美元的快手,基本由農村市場帶動。
就是這樣一片廣闊的市場,卻被難以逾越的困境包圍。農產品“賣不掉”、囤積嚴重導致爛在地裡等現象頻出,不僅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消費者也因信息渠道不暢通而買不到想要的商品。
傳統的電商模式在農村特有的條件下遭遇了困境。要想發展農村電商,勢必要藉助商業模式的創新。
有行業網站認為,社交電商正是解決農村電商困境的良藥。社交電商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需求,引爆銷量,提高產品知名度,克服農產品滯銷等問題。
例如社交電商平臺拼多多,便曾幫助某產的核桃取得1天內賣出1.5萬斤,不到1月累計銷售70多萬斤的成果。天生的社交+電商本質,讓社交電商成為農村電商破局的利器。
模式創新 解決滯銷助農扶貧
8月22日,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發佈了《商務部 農業部關於深化農商協作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通知》,農產品電商發展再獲新支持。毫無疑問,未來將誕生一大波暴富的農民。
但對農民來說,要靠電商發家致富,首先便要解決傳統電商模式的問題。由於信息不對稱,農產品在電商平臺的銷售較慢,產品容易積壓滯銷。賣不出去的農產品成了農村電商普遍的心頭病。
而浙江一位叫江平的小夥子卻沒有這種煩惱。根據中國網報道,這個浙江農村小夥的互聯網+水果創業項目,三個月內的全國地標水果銷售額達5000多萬元。
他為什麼沒有遇到產品滯銷的問題呢?答案在於他選擇了一個採用新型模式的電商平臺。
其實開始時,江平的創業之路也沒有這麼順利。2015年,江平嘗試用傳統的電商思路在農村做生鮮電商。一年後發現血本無歸,團隊也解散了。
去年下半年,江平偶然接觸到了社交電商平臺拼多多,他發現拼多多不收取任何入住費,只需要商家提供優質的商品,並且保證發貨能力就可以開店。
江平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拼多多上開了一家店,結果上線第一天就收到了一萬多筆訂單。在平臺的幫助下,去年10月,江平的店鋪已經成為拼多多重點關注的店鋪。
其實,像江平這樣的小夥子在拼多多上還有很多。但為什麼拼多多會在短時間內給江平帶來如此多的流量呢?這是因為拼多多采用了獨特的社交電商模式。以其天然的社交屬性和獨特的拼團模式,讓產品的銷量可以幾何式增加。
根據研究,好友推薦是影響社交電商用戶購買最主要的因素,佔比62.3%。所以,社交電商在層層分享的基礎上,產品的銷售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從農民商家角度來看,快速將農產品售賣出去是農村電商的根本目標,而從消費者角度來看,買到質量保障的“一手”農產品是其最大的購物追求。
拼多多獨特的商業模式,將消費者與農民商家巧妙結合在一起,滿足了雙方的需求。有人據此認為,現階段,社交電商是最適合農村電商發展的渠道。
助力中小品牌成長 提升農村電商升級速度
對農村包括貧困地區來說,拼多多這樣的平臺的重要作用在於,它賦予他們一個前所未有的能力,即以更低的成本,更直接地對接廣域大市場。
而幫助農民擴展提供銷路只是拼多多助農公益行動的第一步。一直秉承惠農理念的拼多多還在深耕農村電商,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品牌。
據《新京報》報道,去年2月,為解決山西某村大量滯銷的黃河灘棗問題,拼多多幫助該村在平臺上開設了土特產轉賣網店,並提供大量的運營支持。
目前,該產品的累計銷量已經超過70萬件。在當地政府幫助下,該地的品牌陳醋、蜂蜜等更多的土特產也已經登錄拼多多平臺。
除此之外,拼多多還嘗試發揮更大的作用,主動下沉渠道,主動走進貨源生產地,為當地的農民增添生產信心。
今年6月,在瞭解到河南中牟縣大蒜滯銷的情況後,拼多多商城與其平臺上的水果電商以果感恩及時伸出援手,僅用5天時間就將滯銷的大蒜賣出100萬斤,單價比當地收購高了出好幾角。
陝西的苗家村去年核桃大豐收,卻出現大量積壓滯銷,很多農戶損失慘重。今年夏天,大家又開始為數十萬斤核桃的銷量發愁。拼多多注意到苗家村的處境,今年7月份與中國郵政合作,在平臺開闢“陝西郵政精準扶貧官方店”,向全國各地的用戶重點推薦苗家村的核桃產品。
7月5日的秒殺活動裡,900單5斤裝的核桃,僅8分鐘就被用戶們拼購一空。第二天,苗家村青皮核桃正式上線,當日售出1.5萬斤,8天完成了6萬斤銷量。
此外,為支持雅安果農災後產業重建,拼多多推出“雅安蒙頂山紅心獼猴桃拼購”活動,短短几天內就已售罄;海南文昌芒果愁銷路,拼多多伸出援手,號召大家一起“拼”……
在拼多多這樣的社交電商的幫扶下,偏遠地區的土特產有了新的電商銷路,擴大了銷售渠道。而對拼多多本身來說,社交電商業可以成為農村電商有力的補充,兩者雙劍合璧,更有利於農業生產供應鏈完善和產業的進一步升級。
閱讀更多 互聯網風雲榜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