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騷止於智者(一)

牢騷止於智者(一)

牢騷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煩惱、不滿的情緒,說抱怨的話。是指一個人在遭受挫折時一種抑鬱不平的精神宣洩。

牢騷自古有之,大名鼎鼎的《離騷》,就是詩人屈原憂國憂民,憤世嫉俗的牢騷之作;馮諼為食無魚、居無屋而三彈鋏,可謂是牢騷大王,但他卻為孟嘗君運籌帷幄立下奇功;司馬遷受腐刑後也是牢騷滿腹,但牢騷和屈辱促使他完成了不朽名著《史記》。客觀地看,他們的牢騷和當今流行的牢騷是有區別的,他們的牢騷不是冷嘲,也不是熱諷,而是苦諫,是要以"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決心,來尋找一條富國強兵之道,是在為國為民而冒死直諫。

牢騷延綿不斷髮展到今天,已與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繫,它作為人們發洩不滿的一種手段,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耳濡目染,正如民間所言:說牢騷,道牢騷,現在處處有牢騷,如今人人發牢騷。隨著改革發展的深入,許多社會矛盾變得突出尖銳,人們的牢騷也隨之逐步升級,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時髦品味,一種文化現象。有的人似乎對什麼都不滿意,什麼時候都不滿意,走到哪裡都不滿意,看見誰都不滿意,發牢騷已經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常懷慷慨憤激之情,帶矯枉過正之意,用以偏概全之語,借不同場合之機,來渲洩苦悶,排遣不滿,以求得心理平衡,引起大家重視。

在浩瀚的網海里,憑藉著虛擬的網絡發牢騷,則比現實生活中更方便,更隱蔽,更有影響力,更具傳染性,因此在網絡發牢騷的人日漸增多,牢騷的內容也日益寬泛,牢騷之風也愈刮愈烈。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人們消除了擔心,丟掉了顧慮,暢遊在博客的海洋裡,盡情發洩著內心壓抑的情緒,任意訴說著所遇所見的種種不平,有的抨擊官員不作為,有的咒罵富豪不是人,有的揭露惡吏欺百姓,有的批判環境被汙染,有的抱怨就醫難,有的埋怨工資低,有的抗議待遇差,有的提出福利少,有的要求有房住,有的請求不拆遷,下崗的人員要就業,待業的子女要安排,還有工作受委屈,領導不關心,群眾不理解,社會不公平等等。各種問題難點蜂擁而至,各路高朋來賓濟濟一堂,一時間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成了前衛時尚,憤青們也一時身價倍增,驟然成了某些人們推崇的發牢騷高手。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牢騷雖然能渲瀉心中鬱積的情緒,排解體內怨恨的怒氣,但卻不能懸壺濟世、包治百病,反而還會惹禍上身,帶來麻煩,網絡大V薛蠻子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之一。

牢騷止於智者(一)

一、牢騷方式面面觀。

牢騷現象雖然處處存在,時時都有,但是發牢騷的方式卻因人而發,就事而起,千人百面,各有不同。

1、公開攻擊式:對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不管對與錯,不問是與否,常常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指名道姓地攻擊、漫罵,肆無忌憚的貶損他人人格。其措詞大多偏激過火,其內容多與事實不符,其行為多有違逆之乖。往往會激化矛盾,破壞團結,造成對立,釀為訴訟之爭。

2、指桑罵槐式:明明對某人某事不滿,但卻不直接進行攻擊,而是利用特定的場合,一定的傳媒,合適的聽眾,恰當的時間,採用迂迴的方式來表露自己的怨氣、怒氣,以引起眾人的關注和同情,從而造就濃厚的牢騷氛圍,逐步形成高壓氣場,不斷誘導他人情感走向誤區。往往會混淆黑白,莫衷一是,渙散人心,影響事業。

3、自我發洩式:遇到看不慣的人,碰到不順心的事,找不到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決,心理極度失衡,情緒高度集中,大多采用封閉方式,自我發洩一通,其生理反應極為激烈,心理壓力異常沉重,往往會導致意志低迷,情緒消沉,怨天憂人,自暴自棄。

4、不計後果式:稍有不滿,便不分場合、時機,在他人面前盡情地發洩著不滿和怨恨情緒,常常人性失常,行為失控,言語粗暴、情緒激動,一觸即發,不計後果,大有魚死網破之勢。往往會成為突發事件的導火索,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以致鑄成大錯,悔恨終生!

牢騷止於智者(一)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