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商王的权力和影响力是不是比周王的大?商朝灭亡了还有很多人听命商王后代谋反?

那一抹时光已逝


幼稚,太幼稚,这世界上会有人因为效忠某人而谋反吗?

利益,都是为了利益。

我们先来还原周初有人叛乱欲复商的历史真相吧。

周王朝是通过牧野一战而定天下的。周人虽然占领了商都朝歌,但并未全部解除殷人的武装。

周初,政治形势十分严峻。

首先,商朝虽然因周武王攻取朝歌而灭亡,但其基层政权组织与力量仍然独立存在,“殷顽民”蠢蠢欲动,伺机反扑。

牧野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周王朝势力不达今豫东、山东、河北。东方地区与周王朝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为了安定局面,武王封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照旧统治商故都地区,派管、蔡、霍三叔监视。

东夷诸小国,本来在殷商时代就没有真正统一于中央王朝,商王屡次用兵,效果并不明显。西周初年,他们趁周王朝内部的分裂,鼓动武庚反周复商。

不久就发生了“管蔡以武庚叛”的乱象。

东方叛乱固因殷民和东方部落首先发难,但也是他们串通三叔从内部瓦解策应才得以发动的。

武庚叛乱波及面很广,东达整个山东半岛直到海边的东夷各族,东南及徐淮各族,南方荆楚也与东方叛乱此呼彼应。管叔、蔡叔和武庚是叛乱魁首。经过三年多的激战,王师方才平叛。

所以说,商纣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与东夷、荆楚诸部是合作关系,并不存在谁效忠谁,谁听命于谁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分析商王的权力和影响力是不是比周王的大?

从国家形态来看,商代应属于典型的早期国家时代。一方面,商代的国家机器已十分完备;另一方面,商代又仍是以部族的血缘组织作为国家的基础,而依地域组织划分居民的地缘国家形态尚未出现或仅处于萌芽状态的时代。

当时方国林立,所谓方国,就是这种以部族血缘组织为基础的早期国家。

殷人的方国在当时是最为强大的,自称“大邑商”“大邦殷”;与它同时并立的还有众多的大小方国,著名的有羌方、舌方、人方、鬼方等等。这些方国包括大邑商自己在内,于各自直接控制的辖土之内,均采取血缘聚居的方式。

我们从甲骨卜辞材料的记载来看,“大邦殷”虽然征服过许许多多的方国,但并没有把这些异姓方国融化为自己邦族的一部分,而仅仅是迫使它们处于附属、服从的地位。因此,所谓的殷王朝,实际上不过是以大邑商为领袖的、由众多方国组成的一个方国联合体,不但与秦汉以后的大一统王朝有着天壤之别,也与家国同构、“宗统与君统合一”的周代迥然有别。

东征平叛胜利后,周王朝实际控制的疆域较之商代有了空前的扩大,如何实现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达到长治久安,是周公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关乎周王朝未来命运的重大决策面前,

周公决心结束周之前的万邦时代,他在武王初步分封的基础上,彻底实现了中华早期文明由部落制到邦国制的完全转变。

封建制虽然并非从周公开始,但在他摄政期间,分封进入高潮,封建制也最终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体制真正确立下来。

据《荀子》一书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可见,西周王朝的规模是在周公大分封后才奠定下来的,通过层层分封,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这是中华民族政治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封建制对中华民族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封建制把许许多多独立分散的氏族、部族组织用血缘宗法关系联系起来,“以藩屏周”,地方诸侯都要宗周,周天子的政令下达到诸侯,造成初步的政治大一统的局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成为华夏民族一种共同承认的政治观念,这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与政治上的进一步统一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没有周初的大分封,也不会有战国以来的郡县制,更不会有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

所以说,商王对整个领土的控制力,是跟周天子不可同日而语的!

参考资料:团结出版社新书《走向大一统》


团结出版社


1. 商朝是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前后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相传有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前后有14次迁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末代君主帝辛,即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袭王朝,分为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从周武王灭殷商建国并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国止,是中华文明的全盛时期之一。该时期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东周都城为洛邑(今河南洛阳),其时代又可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与战国时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废黜周赧王,东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各国,建秦朝

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但核心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始都亳,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商朝其最大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 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考据显示势力范围还可能包括辽宁,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土地。

先商时期,商部落为夏后氏的诸侯,商部落的首领称作“商侯”有封地七十至一百里。

晚商的北界直抵燕山南麓,西达渭水下游,南至长江,东望泰沂山脉。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地方用侯、邦伯加强各地的统治,还有大批宫廷侍卫。同时商朝王室还掌握有大批武器和军队,贵族还设立严峻的刑法和监狱。另外,还使用宗教观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王被认为是“天帝”在人间的使者,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

而周朝崛起于周原,周朝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在季历与西伯昌(即周文王)的经营下扩展至陕南、晋南一带。到周武王时大会蜀、羌、彭等等西土诸侯(陇南、四川与湖北等),史称孟津之誓。武王伐纣的胜利,使得小邦周取代大邦殷,定都于镐京(今陕西长安),领土拓展到东土晋中、河南、山东等地。但是殷商势力与东夷势力尚盛,其民众与周人在文化、思想方面几乎不同,周武王采用分封宗室功臣的方式巩位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与监督东方广大的殷民与东夷。周公旦发动周公东征平定殷商与东夷、淮夷后,借由封建制度武装殖民宗室功臣到东方交通与政治据点。其中以五个诸侯国为主,成为周朝的藩屏:掌控东夷蒲姑、奄的齐国与鲁国,守卫北方、东北方的晋国与燕国,监控殷都与掌控东方交通中心的卫国等。成康时期,周朝疆域东至大海,西至渭河上游,北达肃慎(今辽宁朝阳),南到江淮、汉水以北一带,领土扩张到最大。

周朝在巩固国力后于武王伐纣灭商朝建立西周三监之乱的危机,于周公东征后平定,并且借由大量分封诸侯来稳定东土西周国力于成康之治时达到颠峰,在昭穆时期持平。共懿孝夷时期国势渐衰,最后发生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影响力逐渐衰弱,平王东迁后,虽有东周,但名存实亡。

所以说,商周时商王的权力和影响力比周王的大,

2.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