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殊:让记忆反对遗忘

蒋殊:让记忆反对遗忘

蒋殊新著《重回1937》在武乡举行首发式

7月7日,山西省女作家蒋殊新著《重回1937》首发式,在其家乡长治武乡八路军纪念馆隆重举行。

《重回1937》以八路军总部山西武乡幸存的抗战老兵为记述对象,包括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阅兵式的五位老兵。该书不在重现当年的战争场面,而重在探寻他们的心路历程。作者同时还走访了近20位当年亲历战争的百姓,并深入里庄滩、关家垴等多个抗日战争发生地及村庄,怀着敬畏与感动用十余万字记录下老兵们的心灵回望。从1937年到2017年,八十年弹指一挥间。生命老去,岁月流逝,战争渐远,今日的耄耋老人,当年的勇猛士兵。他们的名字应该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之上,让后人永远铭记与致敬。

首发式上,专家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作家蒋殊的《重回1937》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把历史和现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朴实的文字记述,时间较长、跨度较大、人物真实、事实有据,给读者以一种强大的震撼力量。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说,作家蒋殊的《重回1937》,是一部很有历史和教育意义的纪念抗战题材作品,通过对武乡20多位抗战老兵的采访记述,从另一个侧面形成了对民族记忆的建构,意义非常。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评论家杜学文在最后发言时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一部血泪深重的灾难史,而一代一代老兵正是我们今天幸福和平生活的缔造者,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应该向他们致敬;同时,他希望我省更多的作家能够很好地挖掘身边的现实题材,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山西故事,写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

蒋殊专门撰文道出了这本书的来龙去脉:让记忆反对遗忘

终于写完这本书,为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叫武乡。

武乡,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已有7800多年历史;这也是一片苦难的土地,曾经血雨腥风民不聊生战火纷飞。这部书写的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场战争,距离我们已经70多年。

70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一片土地来说,似乎太短。但对一个人来说,很漫长。写作这部书,从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2017年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时间跨度达到两年。不算太短,也不算太长。

武,与“文”相对,勇猛威武,为武装、战争、军事之意。在写作这部书之前,我从来没有细想过我的家乡——武乡——的历史竟然与战争这样紧密。从字形上看,武,从止,从戈,止戈为武。我理解为,以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战争,必然会产生英雄。而我笔下所写的,却不是战场上的英雄。然而,他们与当年那些显赫的英雄一样,都是从敌人的炮火中走过来的,都是从成堆的尸体里爬出来的。是无数个他们,用血肉之躯筑成钢铁般的长城,替我们挡了敌人的刺刀,挡回敌人的炮火。因此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铁骨铮铮的英雄。他们是不幸的,然而与70年前在身边死去的年轻战友相比,又是极其幸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

遥想当年,他们,本可以像今天的我们一样,温暖坐在阳光里,安然耕作在田间地头边。然而国难当头,这些身无一技之长的农民,不得不扔下锄头,走出地头,扛起简陋的枪支,成为冲锋陷阵的一员。这阵势让他们恐惧。然而,刀枪正指向他们,炮火正焚烧他们的家园。于是,抛下小家,保卫大家,便成为他们青春惟一的誓言。还有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放下一切,为前方的战场送上小米,送上布鞋,送上枪支弹药,送上火热的心,甚至送上性命,只为将侵略者早日逐出国门。

小人物,大历史。近代的中国,苦难深重。不想挨打,便得自卫,便要还击!没有枪,自己造;没有炮,把敌人的夺掉。抗战14年,中国伤亡人数达3500万以上,平民约有900万死于战火,9500万沦为难民。这些无名的死难者,大多是如我笔下一样的普通一兵,无辜百姓。中国,以如此伤痕累累的结果在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含泪为胜利鼓掌。

这些数据,那些轮番的大屠杀,您还记得吗?

回溯70年前,无论是老兵还是经历了灾难的百姓,不止一次告诉我:不想提,不想提了。面对苦难,我们都愿意选择性遗忘。所以,我是在揭他们的伤,戳他们的痛。可是,遗忘的代价太巨大。于是,这些深明大义的老人,擦掉眼泪,一点一滴,忍痛为我掘出这些关于战争记忆的碎片。他们口述的历史犹如一曲曲幸存者哀悼遭难者的挽歌,又似一纸纸控诉侵略者的罪状。作为记录者,我感受到的是苦痛、耻辱和愤恨,以及战争给他们心灵留下的巨大悲凉。如今,他们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上,若不是我突如其来的到访,将永远把这些苦难的往事独自埋葬。

2017年,当我再一次走进武乡县民政局。负责这项工作的刘晓维同志重新打印了一份幸存的老八路名单给我,数字已由两年前的24名变为11名。他又指着其中一位说:“这两天估计也不在了,正准备核实。”瞧!时间一直与我抢夺他们。如果再过五年、十年,我们还能听到这些鲜为人知的战争记忆吗?我们还能找到这么多历史见证者吗?而这一切,也只是这场侵略战争给我们留下的惨痛记忆中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镜头。大量的人和事,都已化作苦难的记忆,已经碾作尘泥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等着我们去寻找、去抢救、去挖掘、去记录!由此,这场战争的亲历者、见证者们,他们生命中可承受与不可承受的轻与重,又岂是我这部薄薄的小册子所能承受的了的?!

苦难不能回避,历史必须铭记,悲剧才能不再上演。铭记他们,不仅仅只为告慰他们。而是,让我们避免成为他们。作为作者,我比谁都希望这本书早日出版,由衷希望,尽可能让更多的依然健在的老兵看到这本书,翻翻这本书,从中触摸到他们光辉的名字。

为了守护记忆!也不仅仅是。每当我的脑海再次出现这些老兵满是皱纹的脸庞,他们口述的历史细节就像玻璃碎片一样在我眼睛里折射出民族苦难的光芒,刺痛着我的心灵。责任与使命促使我的笔,不能辜负这片土地的沉重,以及那些无辜的牺牲与不幸。这一切,不应该这样静悄悄掩埋在时间的尘埃中!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在遗忘中麻木快乐度日,而应该为那些被战争铁蹄践踏蹂躏的底层人们包扎情感的伤口,把民族的苦难记忆转化为制止罪恶、反对战争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

让记忆,反对遗忘!

蒋殊:让记忆反对遗忘

蒋殊,本名蒋淑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文学院第三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24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现为大型影像文化期刊《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迄今为止在《上海文学》《北京文学》《现代青年》《山花》《黄河》《中华文学选刊》《小说选刊》《散文百家》《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国内大型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著有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神灵的聚会》。《阳光下的蜀葵》获“赵树理文学奖”;微小说《自己的墓葬》获第七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有作品分别收入中国散文及随笔年选;散文《故乡的秋夜》收入2014年苏教版高中读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