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理想的人生,不过是达到这三个标准

孔子:最理想的人生,不过是达到这三个标准

一、老者安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健在时,我们最好不要远赴他乡。如果真的迫不得已,我们最好能有个确切的地方,或者明确的方向。因为这样,他们就能站在家门口,向着确切的方向为我们祷告,为我们祈福。也许只有这样,他们的心里才会得到些许的安慰。


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由大理寺评事迁任建昌知县。但是,年迈的父母亲不愿意跟着儿子离乡。包拯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官职,回家孝顺双亲。几年后,父母相继离世,他才重新回到官场。


官职可以重新获取,只要自己有心,机会总是会有的。但是,父母亲,此生此世只一回。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亲附,人情所愿也。”


对于父母而言,最好的孝顺,莫过于让他们在晚年时,能够儿孙绕膝,尽享天伦,骨肉相亲。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可以,说又愿意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呢?


古人云:“老者养之以安”。如果你真的不得不离开双亲,但要“游必有方”。惟有这样,才能让那脊背佝偻,满脸皱纹,双眼浑浊的父母亲安心。


“老者安之”,是身为子女的我们最好的孝顺。


孔子:最理想的人生,不过是达到这三个标准

二、朋友信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起,我们就有了已知的,必然的亲情,那是血缘带给我们的恩典与赏赐。但朋友却是未知的,偶然的。我们与谁交友,交到什么样的朋友,都是个未知数。


无论我们教什么样的朋友,最好的友谊莫过于“朋友与之以信。”


中国历史上最被人称道的友谊,除却高山流水的钟子期与俞伯牙,就是管仲和鲍叔牙了。


管鲍二人曾经合伙做生意,年底分红的时候管仲总是多分一点给自己。外人看着都气不过,但是鲍叔牙却相信管仲的人品。他相信管仲一定不是一个贪图小利的人,他是因为家里穷,不得已才这么做的。


管仲曾经三次入仕,但是也被人辞退三次。有人在鲍叔牙耳边嘀咕:“看来管仲是个庸人嘛,不然怎么会三次都被人辞退了呢?”鲍叔牙却不这么认为,他相信自己的朋友有经天纬地之才干,只不过是因为他还没有遇见自己的伯乐罢了。


管仲曾经三次被拉去当兵,但是他三次都逃跑了。有人说管仲是个胆小怕事的人,而鲍叔牙却相信自己的朋友绝对不是这样的小人。他之所以逃跑,是因为他还有双亲在世,需要他去照顾。


无论别人怎么诋毁管仲,鲍叔牙都给以坚定的信任。


莎士比亚说:“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鲍叔牙做到了。


孔子:最理想的人生,不过是达到这三个标准


公元前686年,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公子小白打败了公子纠,顺利成为齐国的国君,齐国的政局也终于稳定下来。正逢百废待兴之际,齐桓公希望鲍叔牙能任齐相,但是鲍叔牙拒绝了。鲍叔牙向他举荐了一个差点要了他的性命的人——管仲。他相信,管仲有这个能力,也只有管仲才能让齐国称霸诸侯。


果然,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成为了真正的一代霸主。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在病逝前,桓公握着管仲的手:“仲父,您走后,何人能担相位?”


“孙隰朋。”


“仲父为何不举荐鲍子?”桓公不解。


“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


也许有人会说:“管仲真不够朋友,鲍叔牙从不和他计较任何事情,还举荐他做齐国的国相,那么信任他,他竟然不相信鲍叔牙。”


正是因为鲍叔牙对他坚信不移,正是因为他视鲍叔牙为莫逆之交,正是因为出于朋友的诚信,所以管子才没有举荐鲍子。而鲍叔牙也深知管仲之心意,不作任何言辞。


如果明知道自己的好友不能做那件事,却因为一己之私而至他于危难之中,这才是塑料花的友情。


列夫•托尔斯泰说:“要做真正的知己,就必须互相信任。”


真正的知己是不需要太过的解释的,确认过眼神,对方就明白了一切。鲍叔牙做到了,管仲也做到了。


孔子:最理想的人生,不过是达到这三个标准


三、少者怀之


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当我们伫立夕阳,回看过去的一切,最令我们欣慰的莫过于“少者怀之以恩。”


公元267年,晋武帝司马炎册立太子。他想征召曾经的汉中太守李密作为太子洗马。“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但是,李密却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

“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我也很想当官,但是抚养我长大的祖母此时病重,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弃她不顾呢?


因为懂得感恩,所以才会知道孝顺。


李密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他感念“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之恩。


于李密而言,他是幸运的,遇见了如此疼爱他的祖母;于祖母刘氏而言,她是欣慰的,养育了一个有感恩之心的孙子。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说:“使老一代安心,朋友一代信任,年青一代怀念。这就是我的志向,是我最想要的理想人生。”最理想的人生,不过是达到这三个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