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蒙城: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

贫困户摆脱贫困,需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真脱贫、不返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蒙城县以产业带就业,创新稳定增收模式,努力挖掘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源头活水”。截止到去年底,蒙城县全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1055个。产业扶贫到村项目460个,村均达7.7个;产业扶贫到户项目50595个,到户覆盖率83.3%。

7月初,室外气温达到了30多度,在蒙城县精益诚食品公司凉爽的操作间里,几十名工人穿着工作服、戴着塑料手套,正在把成堆的秋葵进行分拣。

50岁的小辛集乡李大塘村张大庄村民郭西兰就是其中的一名工人。因丈夫患重病,郭西兰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乡、村推荐,郭西兰在精益诚食品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离家一里地,在厂里干活还不耽误干家里的活。”郭西兰说,厂里的活也不重,主要是采摘或者是分拣,收入虽然不是很高,但也给家里增加了一份收入,“要有计件的一小时能挣7元钱,一天能干10个小时,不计件的平均40元钱一天。一月收入1000多元”。

据了解,精益诚食品公司主要从事冷冻蔬菜加工出口,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蔬菜上市的季节,需要大批劳动力。蒙城县投入220万扶贫资金,通过贫困户入股分红、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让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

“我们公司和小辛集乡郭湖村、辛集社区进行了对口帮扶,产业扶贫分红受益人是241户贫困户。”安徽精益诚食品公司经理黄伟介绍,此外,种植基地还带动贫困户120户,精益诚生产厂区带动贫困户100户。

据了解,蒙城县小辛集乡一半的贫困户就是通过这一模式实现脱贫的。“我们辖区有精益诚食品有限公司、尚长河果业有限公司,还有天窑药业种植有限公司这么几个龙头企业,带动了全乡贫困户1919户5731人脱贫。”蒙城县小辛集乡专职扶贫副书记蔡洪经介绍,通过在这些企业和基地务工、参股分红以及流转土地等多种形式,贫困户获得了稳定收益。

收入增加又有保障

以现有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就业,从而实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的目标,是蒙城县在脱贫攻坚中创造的一种模式。而对于没有龙头企业的贫困村,蒙城县则通过在贫困村发展产业以带动就业的模式,让贫困户能够在家门口就业,以实现脱贫。

“在这里锄锄地、薅薅草、打打药,等菊花开了,再摘菊花,一月2000多元,一年2万多。”蒙城县篱笆镇四里桥村贫困户李秀召笑着说,这样的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

李秀召务工的地方是坐落于蒙城县篱笆镇的海龙菊花公司。公司从事菊花种植、加工、菊花茶销售,带动了周边数十名贫困户就业。

“我家属残疾,不能干活,都是我一个干活。这一天能挣七八十元,能顾住我们一家人的生活。”篱笆镇四里桥村贫困户李树仓说。

海龙菊花公司负责人赵丙雨介绍,他承包土地进行菊花种植,也是沾了扶贫政策的“光”。

“上级给我提供了很多优惠措施,所以我就尽自己能力给贫困户们提供点帮助。”赵丙雨说,在菊花采摘旺盛期,平时每天的用工量都在100人以上,高峰期达到200多人,“一是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二是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我们这平时一天工资是60-80元,带班的、技术能手每天基本上在100元左右,他们很满意”。

贫困户增收有了“源头活水”

据了解,蒙城县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开展贫困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出贫困村60个,贫困人口30284户86300人。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蒙城县把贫困户就业作为工作重点,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产业带动,让贫困户变成工人,创新稳定增收模式,努力挖掘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源头活水”,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据统计,2017年,蒙城县全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1055个。产业扶贫到村项目460个,村均达7.7个;产业扶贫到户项目50595个,到户覆盖率83.3%,高于省产业绩效管理指标23.3个百分点。

“我们还建设了365个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放4166.2万元光伏受益金,为13759户贫困户和268个村增加一份‘阳光收入’。”蒙城县扶贫局副局长何世荣介绍,蒙城县还培育就业创业“领头雁”,深入实施“蒙城老乡,请你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累计转化项目1928个,带动贫困户就业4万余人。

与此同时,蒙城县还通过聚焦精准识别、夯实扶贫工作基础,聚焦精准施策、确保贫困政策全覆盖,聚焦双基工程、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确保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截止到2017年年底,蒙城县累计减贫68255人,全县贫困人口减少至6547户18045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04%下降到1.47%,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蒙城县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四个摘帽县之一,并于今年4月份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省级第三方验收,有望成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