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故事|“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乡愁外的余光中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他的逝世是文坛一颗巨星的陨落。

他在现代诗、现代散文、翻译、评论等文学领域都有涉猎,文坛大师梁实秋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银发故事|“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乡愁外的余光中

我们都记得他那首《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银发故事|“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乡愁外的余光中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其实,除了在文坛显赫的地位,他与妻子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段佳话。1956年,余光中与范我存女士结婚,这年余光中28岁,范我存25岁。他们婚后育有四个女儿,生活幸福美满。

银发故事|“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乡愁外的余光中

《等你,在雨中》是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象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附子一般地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象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银发故事|“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乡愁外的余光中

• 初相识

抗日战争胜利后,17岁的余光中跟随父母回南京,在一位姨妈家中巧遇范我存。当时范我存14岁,眼前这位表哥“理个平头,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来有点严肃,又有点害羞”。她常听姨妈提起这位表兄,夸赞他书读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绘画天分。

年轻时期的范我存皮肤白皙、五官清丽,虽柔弱多病,却有着外柔内刚的性格,深受舅舅们疼爱,众多表兄姐也把她当作亲妹妹一样爱护。

余光中对范我存这位初识的表妹显然也关心,不久范我存就收到余光中寄来的一份同仁刊物,里面有余光中自己翻译拜伦的作品。范我存收到刊物,虽然不太懂诗歌,但仍被余光中的文采所折服。

银发故事|“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乡愁外的余光中

余光中(左)与同学

• 相爱

1949年初,范我存随一个远房亲戚到台湾。1950年6月,余光中随家人从香港到台湾。两人得以再次相见,余光中后来在《四月,在古战场》一文描述:“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飘逸,羞赧而闪烁,苍白而瘦弱,抵抗着令人早熟的肺病,梦想着文学与爱情,无依无助,孤注一掷地向我走来…… ”

在范我存眼中,余光中才华横溢,内涵丰富,稳定,可靠,富同情心。而余光中也在范我存那里得到另一些艺术的启发,例如西洋现代绘画——尤其是凡高的作品,就是经由她介绍才开始认识的。

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让范我存欣赏。除了心灵契合,他们又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在江南和四川的童年和少年,逃难的艰苦。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除了谈音乐、绘画、文学,也常看电影,有时候会骑脚踏车到淡水河边、永和的竹林中去。

“她了解我,对文学艺术富有敏感和品位,这是最吸引我的特质。”余光中回忆当年恋爱的心情,满是温柔。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范我存结婚。在中山堂摆了15桌喜宴,宾客包括梁实秋、夏济安、蓝星诗社的诗友及余光中的同学。

银发故事|“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乡愁外的余光中

• 婚姻生活

从1958年到1965年,7年之间,她生下了五胎(其中唯一的男婴出生后三天不幸早夭),余光中幸福地把她称为“小袋鼠的妈妈”。

对于丈夫的文学活动,范我存始终坚持参与。蓝星诗社的成员把余宅当作总部,众诗人经常进出。后来余光中在师大教书,交游更广,家里又经常有学生来往,再加上公公余超英好客成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余宅,文人荟萃。范我存为了维护余光中创作,竭力营造一个宽阔的艺术空间,凡能做之事,均一手包办。

范我存这样评价余光中:“结婚后,他百分之百相信我、依赖我,虽然他不是常会说甜言蜜语体贴的丈夫,但是他以行动来表示对我和孩子的爱。”

余光中这样评价范我存:“她的优点很多,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我们能契合,而且她能充分和我的事业、我的朋友融成一片。我们不但有共同的兴趣、嗜好,又有共同的朋友,婚姻怎么会不稳固呢?”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是一对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这就是余光中的“婚姻之道”。

银发故事|“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乡愁外的余光中

在自己热爱的文学领域,他非常成功,

在家庭生活中,他也是一个好丈夫。

人生如此,令人称羡。

希望大家在缅怀于老先生的时候,

也能向他学习,

人生短暂,切勿蹉跎与错过。

银发故事|“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乡愁外的余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