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汾酒」系列之十·釀酒篇:「玩兒」的就是溫度

十幾年前,一部名為《大染坊》的電視劇紅遍了大江南北。印染界奇才陳壽亭,在為紅軍染“八爺灰”時,為了突破敵人重重封鎖,將布運回根據地,先把布染成了綠色。面對眾人的不解,陳壽亭將布樣放到了熱水中,之後又換到了涼水中,令人驚訝的事出現了,綠色竟然變成了灰色!陳壽亭笑道:“咱玩兒的就是溫度。”

“玩兒的就是溫度”,自從聽到這句舉重若輕的話之後,我便一直念茲在茲。後來,聽聞山西杏花村的汾酒釀造技藝已將溫度“玩兒”到了爐火純青之境,我決定前往一探究竟。

到達杏花村的時候,天剛剛下了一場雨,氣溫降低了不少。

“工匠汾酒”系列之十·釀酒篇:“玩兒”的就是溫度

我被寒風裹挾著進入到釀酒車間,一幅火熱的勞動場景映入了眼簾,瞬間覺得不再那麼冷。

接待我的任師傅,正蹲在地缸旁邊蓋“保溫被”。我走上前去,問道:“任師傅,您這是在做什麼呀?”

“不好意思,沒在外面等你。”任師傅轉過頭來跟我點點頭,“氣溫突然下降了,我得抓緊給地缸保溫,不能讓冷風吹進去。”

我眼前不由一亮,上來就是“重頭戲”啊。

“這屬於溫度掌控吧?”我迫不及待地問。

“嗯,算是,但也不全是。”任師傅壓好最後一個區域的保溫被站了起來。

“聽說很多傳統技藝中,溫度屬於不傳之秘。”我問道。

“工匠汾酒”系列之十·釀酒篇:“玩兒”的就是溫度

任師傅開始“巡視”地缸,並示意我跟上。“溫度掌控是一門學問,要跟天鬥、跟地鬥,還要跟微生物鬥。大多數情況下,靠的是從多年經驗與揣摩中得出的一種感覺。”

任師傅邊走邊繼續講解:“汾酒的溫度控制和微生物的生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微生物有生長、平衡和衰落的週期,我們進行溫度控制,就是要延長有益微生物的生長週期和平衡週期,使衰落週期的下降過程儘可能地緩慢。這都是在看不見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多年揣摩、總結,考慮各種客觀條件的變化以及諸多因素的影響,再結合自己的感覺才能做到。”

“那操作起來豈不是很複雜?”

“確實有點複雜,”任師傅點點頭,“我們實行的是‘倒推式’管控,根據微生物生長釋放的熱量來進行倒推,結合當前的氣候、節氣,給它們一個合適的生長、繁殖的溫度。這樣一來,我們便可以判定入缸後四天、七天、十五天的品溫應該達到多少,檢查時便有據可循。”

“工匠汾酒”系列之十·釀酒篇:“玩兒”的就是溫度

同樣是製造產品,任師傅用了一個對比,讓我這個外行茅塞頓開,感受到了釀酒的博大精深。他拿現代流水作業“造杯子”,來對比清香汾酒釀酒過程中的生態性、複雜性和不可複製性。他解釋說:“只要有一個標準參數,就能在流水線上複製出千千萬萬個杯子。但釀酒行業不行,尤其是清香型酒更為複雜,我今天入溫是15度,水分是55%,經過28天發酵,流酒出來一看是好酒。但下次再複製這個數據進行操作,流出的酒就不一定是同樣質量的酒了,因為外部環境溫度可能變了,每一個細節都要考慮溫度的變化。但地缸發酵總體上要符合‘前緩中挺後緩落’的要求。”

據悉,“前緩中挺後緩落”是汾釀幾代人總結出的釀酒秘訣和寶貴經驗,這個“控制過程”和微生物的生長規律是一致的,即通過“前置控制”,製造出最適合汾酒釀造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儘可能地維持其平衡期的跨度,抑制雜菌的生長。“前置控制”難點在於,在入溫之前要考慮到所有的情況。因為釀酒師傅不知道未來的氣溫變化如何,只能根據節氣進行預判,基本上就是憑經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判定方法,有的是靠聞味兒、有的是靠手感、有的是靠眼力。

任師傅邊講解邊“巡視”,看到地缸上的保溫被都壓緊之後,舒了一口氣,走到窗戶邊上,伸手在關閉的窗戶縫隙處感受了一下,才完全放下心來。

“工匠汾酒”系列之十·釀酒篇:“玩兒”的就是溫度

對於他的這一習慣性動作,他解釋說,“發酵溫度能夠決定酒質,必須進行嚴格的管控。而這個溫度是由氣溫、地溫和室溫決定的,所以我們說‘三溫定一溫’。今天剛剛下了一場雨,氣溫下降了很多,為了保證發酵溫度不被影響,我就得把窗戶關好,壓緊保溫被,讓二氧化碳在發酵缸的表面形成一個附著層,形成一個小的溫室效應,發酵溫度就不會驟升驟降,仍然適合有益菌的生長繁殖與新陳代謝。”

聽著任師傅的侃侃而談,我的腦海中又浮現起了“玩兒的就是溫度”這句話,說話者不是陳壽亭,是任師傅,是一個又一個將溫度“玩兒”到極致的汾酒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