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羣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我做了那麼多,可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代中年父母心裡的魔咒。

在自我認知基礎上形成的自我認同感,是大多數中年人都缺乏的心理滋養。這些在我們三四十歲方才認識到重要的心理資源,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越是重要的大道理,越要從小浸潤其中。自我、他人、世界......這些都是要從小引導孩子思考,並與之討論的重要議題。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繪本在虛擬與現實間搭建了一座橋樑,是孩子們理解世界的一個切入口。與孩子共讀繪本,讓他們在故事世界裡經歷一段自我發現之旅,有助於孩子建立積極正面、兼容幷包的世界觀。但是繪本應該怎麼讀?怎樣啟發孩子的思考?如何讓他們通過故事反觀現實生活?相信北京赫德雙語學校韓曉芸老師的這篇文章,能為您提供一些啟發。


五月份,赫德學校的老師用兩週的時間,帶領一年級的孩子們學習了五本李歐李奧尼的繪本作品,一起走過了一段發現自我的旅程。在開始這段旅程之前,老師們對每個故事都做了深入的討論和解讀,帶著對這些故事的深層思考,我們和孩子一起開始了課程。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我們怎樣走向自我認同

- 是做一隻被人嫌棄的真老鼠?還是變成一隻有主人寵愛的“發條老鼠”?- 真老鼠和發條老鼠各自隱喻著什麼?- 外在標準和內在評價,哪個才是賦予自我價值的根本?- 如何引領孩子深入討論對自我的認識?

在講述《亞歷山大和發條老鼠》的過程中,這隻到處被人嫌棄的小老鼠很快博得了大家的同情,沒人愛、被人欺負的亞歷山大既得不到外界的認同,也無法得到自我認同。

當亞歷山大撿到紫色鵝卵石,可以選擇變成另外一種動物時,角色自居中的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想成為“被人愛、自由”的老鼠。於是當老師向孩子們徵詢是否願意變成主人的寵物“發條老鼠”時,所有的人都大聲喊出了:“我們願意!”

然而,當發條老鼠威利被主人丟棄時,孩子們又發出了“可憐的威利”這樣的感嘆。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在魔法蜥蜴面前,舉著紫色鵝卵石的亞歷山大即將迎來改變人生的一刻,然而在這關鍵的一刻,他卻選擇把威利變成和他一樣的真老鼠。故事的高潮就是課堂的高潮,為什麼他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改變了主意?孩子們的發言一點點把課堂引入了思考。

有孩子激動地說:“亞歷山大如果變成發條鼠,也會被扔掉,被欺負也比被扔掉好!”

老師:“是的,即使被人欺負,亞歷山大也依舊是亞歷山大。”

有學生補充到:“發條鼠是受人控制的,當主人不喜歡他時就扔了他,他是不自由的。”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在這樣的討論下,自然過渡到了亞歷山大的價值來自於自身,而非他人賦予的。亞歷山大在最後達到了與自我和解,他認同了自己的價值。那麼孩子們是否也走向了對自我的認同呢?

在下一個討論環節——“你的價值是誰賦予的?你的價值是什麼?”,孩子們的回答中顯示出,他們對於價值和自由的認識出現了困惑。當一個階梯上升產生困難時,老師要做的是停下來,帶學生走向他們能達到的階梯。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書中的亞歷山大最終清晰認識到自己是自由的,並選擇了給予他人自由,他認同了自己,還有能力去愛他人。於是,一首小詩,《擁有愛和自由的亞歷山大》誕生了:

“愛一人,

就要讓他自由;

愛自己,

就要過自由的生活。

自由,

不是任性,

是有能力選擇,

有能力失去,

也有能力愛。

我叫……

我是……

因為……”

小詩的結尾,是要孩子們自己填入的。自我認知是一個人終生的功課。當我們的孩子慢慢開始認識到自由的寶貴,同時也能瞭解到邊界的必要,他們就會在認識自我價值的道路上,朝向正確的方向越走越遠。

我們怎樣做自己

- 忠於自己和幫助他人之間有衝突嗎?- 外表的獨特和內心的獨特哪個更重要?- 我們怎樣看待自己和別人的不同- 我們怎麼做好自己?

《蒂科和金翅膀》這個故事具有可多元解讀的角度。蒂科是否因為希望重新回到朋友身邊才去幫助別人,這樣就能和大家變得一樣了?那麼蒂科是一隻為了重新收穫友誼的小鳥,還更是一隻遵從內心選擇的小鳥呢?

將這個問題拋給孩子後,有的回答:“蒂科就是想要去幫助別人”。有的說:“他幫了別人自己也很快樂。”

從這個角度而言,蒂科雖然失去了金羽毛,但他幫助了別人,並且得到了黑羽毛和朋友們的友誼。雖然蒂科最後在外觀上和大家一樣,但她自始至終在內心中和大家是不一樣的。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這時,課堂的話題推進到了:“如何理解‘我們都是不同’的”。

孩子們開始反推到蒂科最初的樣子,沒有翅膀的蒂科為什麼想要“金翅膀”,而不是和他的朋友們一樣的“黑翅膀”?有的說:“他就是想和別人不一樣。”有的說:“金色是一種很特別的顏色。”還有的說:“他經歷的和別人不一樣,他的夢想也和別人不一樣。”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那麼,孩子們是選擇長出黑翅膀還是金翅膀呢?我們又看到了讓人意外的答案。

選擇黑翅膀的孩子寫道,他的夢想是“回到恐龍世界”,選擇金翅膀的孩子的夢想是“長大成為科學家和發明家”。更多的孩子寫了各種其他顏色,有的選擇長出“彩色翅膀”,夢想是“能旅遊”、“飛向彩虹橋”,有的選擇長出“黃翅膀”,夢想是“當宇航員”、“看到一頭大大的虎鯨”……

不管選擇了什麼顏色的翅膀,每個孩子都擁有不同顏色的夢想,都一般珍貴美好。於是老師將課程引導到:無論選擇何種顏色,我們都在做好自己。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最後,在金子美玲的《我和小鳥和鈴鐺》中,我們感受著每個不一樣的最好的自己:

“我伸展雙臂,

也不能在天空飛翔,

會飛的小鳥卻不能像我,

在地上快快地奔跑。

我搖晃身體,

也搖不出好聽的聲響,

會響的鈴鐺卻不能像我

會唱好多好多的歌。

鈴鐺、小鳥、還有我,

我們不一樣,

我們都很棒。”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從“這是我的”,到“這是我們的”

- “我的”和“我們的”之間的界限在哪裡?- 共享是快樂的嗎?- 讀書怎樣應用於生活?

在《這是我的》的背景下,孩子們角色扮演著書中的角色。當體驗過書中的情境,經歷了共同的恐懼和希望時,孩子們一起喊出了“這是我們的池塘、天空、蝴蝶!” 這種協作、分享帶來的精神快樂如何和教室生活產生鏈接呢?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在圖書角,時常會有人想看同一本書而產生爭執,也有人會搶同一塊橡皮……當這些真實的事件與這個故事鏈接時,孩子們在故事的感染下,大聲喊出了“這是我們的圖書角”、“這是我們的文具”、“這是我們的小烏龜”……

當有的孩子一直搶著發言,老師說:“這是我們大家的課堂,需要每個人為教室的秩序作出貢獻。”那些自顧自發言的聲音小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遵守秩序的舉手。“謝謝你,為了我們共同的課堂作出的改變。”老師微笑著。

還有的孩子主動勸阻同伴間的爭執:“你們別搶了,這是我們的學習單……”我們的課堂,因為這些小小的改變而更美好。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每個人都不容忽視

- 每個小孩都有夢想和特別的地方,你能看到別人的獨特嗎?- 你能尊重自己的夢想嗎?

在講述完《瑪修的夢》後,老師順勢提問:“我們班的瑪修是誰呢?他愛設計地鐵線路圖,愛畫飛機、火車……”

大家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小閆。這個孩子,常常喜歡一個人在座位上畫畫,其他同學看到他畫的飛機,都驚歎著紛紛效仿,而他也樂此不疲地做起了小老師。當看到他的畫作、照片出現在屏幕上時,他非常自豪地上臺和大家介紹他的畫作,說出了他的夢想:“想要設計北京的20號地鐵線!”那一刻,他就像瑪修,在自己的作品前自信而篤定。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而屏幕上展示出另一位“小瑪修”的畫作時,大家也異口同聲地叫出了他的名字……班裡的每一位“小瑪修”,都各有各的特色。

在課堂上,每一個孩子都因為自己不同的特質而得到重視,越是不引人注目的孩子越需要在課堂上被放大。我們要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同學的尊重,把課堂建設為大家共同的課堂。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朗讀中的自信勇敢

- 怎麼抓住恰當的時機,鼓勵孩子在眾人面前自信勇敢地表達?

《小黑魚》的教學重點放在了朗讀訓練上,一年級的孩子,特別容易在其他人朗讀時自己走神,因此,傾聽能力也要和朗讀訓練同時進行。當把“朗讀挑戰”和“傾聽挑戰”寫在黑板上時,可以看到孩子們有了聽的意識,整節課安靜有序。

在一學期長文閱讀挑戰的訓練下,《小黑魚》的朗讀對小種子們來說已經遊刃有餘了,基本每人都可以獨立完成一小節的朗讀。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上《小黑魚》的那一天,恰逢我們班兩位學生做升旗儀式的主持人,兩個孩子雖然答應了接受主持的挑戰,但其實特別緊張。兩位主持人分別負責中英文,他們克服了心裡巨大的緊張,成功完成了任務。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於是課上,在《小黑魚》的故事之後,兩位小主持人的照片隨之出現在了大家面前。和那條快樂的小黑魚一樣,他們也享受著突破自我帶來的巨大快樂。在全班面前,兩位小主持人大聲讀出:“勇敢讓我快樂,突破自我讓我快樂。“臉上是收穫成就的笑容。

用海報呈現我們的思考

- 項目制學習最重要的是構成學習的閉環,總結展示並評價反思的環節必不可少。

從擁有自由與愛、認識了自我的亞歷山大,到發現自已與眾不同的蒂科,從懂得共享的三隻青蛙,到能聆聽內心、實現夢想的瑪修……

在這條繪本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跟著所有的角色,走了一遍認知自我價值的成長之路。每個人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找到熟悉的影子,每一個同學,又可以成為故事中的某一角色。

因此在課程的總結環節,我們將走過的路以及更深入的思考做成了海報,老師將引導問題給到孩子們,從“我是繪本中的誰”到“這就是我,一個完整的人”。

孩子們在梳理和總結繪本學習的同時,還通過小組合作和集體設計進一步挑戰自我。

“我不完美”的成人心結,這群7歲的孩子卻輕輕解開了!

和李歐∙李奧尼的作品一起,我們度過了這段美好的時光,雖然這些故事是講給孩子聽的,但它們的深意也同時帶給成人很多思考。不管身處成長的哪個階段,總會在故事中發現似曾相識的身影。

我們期望這些故事能幫助孩子構建起認識自己、走向世界的橋樑。也期望自己和孩子一起,在回眸和遙望中不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