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周公營洛邑塑造禮儀之邦

上古時代——周公營洛邑塑造禮儀之邦

周公平叛東征以後,他做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營建東都洛邑,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陽。周氏族的領地在西邊,他原來的都城豐鎬在今天西安附近,相對於商朝統治中心的中原,偏僻了,不過營建東都這個事情,不是周公首先想出來的,武王克商以後,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了,他認識到商人在東方的勢力還很強大,需要在洛水、伊水一代營建一個新都城,這個都城位置在天下之中,作為政治、軍事中心,這樣東方有什麼變化,可以應付自如。所以說周武王的確是個卓越的政治家,有遠大的眼光。作為同樣傑出的政治家,周公當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忙完平叛以後,他就著手營建東都。根據文獻記載,周公執政的第五年開始營建東都,到第七年建成,東都統稱洛邑,實際上有瀍(chán)水兩岸的王城和成周兩座城市組成,瀍水是一洛水的一條支流,王城在瀍水的西岸,成周在瀍水的東岸,王城是周王居住和辦公的區域,而成周則是駐紮軍隊和安置商朝遺民的地方。跨水建城,似乎是周王室的傳統,西都豐鎬也是由隔著灃水的豐京和鎬京組成的,這樣既可以合理劃分功能區,也可以更加充分利用藉助水源地。周公平叛,儘管打擊了武庚為首的主要商貴族,但是依舊有相當多的商氏族存在,為了穩定團結,不可能把他們趕緊殺絕,於是周公把部分商遺民遷到成周,並且在成周建立了東八師,以控制商遺民,同時也為了應付東南部的防衛,西周的軍隊建制為師,正規軍隊一共有十四個師,在鎬京有六個師,在洛邑有八個師,可見對洛邑的重視。

上古時代——周公營洛邑塑造禮儀之邦

關於營建東都,除了《尚書》的記載以外,有一件青銅器也可以作為鐵證,那就是何尊,何尊是1963年出土的一件青銅器,尊是酒器,也是祭祀的禮器,何尊內底部鑄有122字的銘文,內容是:“唯王初壅,宅於成周。 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大致意思是王要在東方監督,在洛邑這個地方勘察,根據武王的禮制,舉行福祭,四月丙戌這天,王教育小子們,說武王在克商以後曾經告訴天下要建都於天下的中心,從這裡來統治民眾……這裡的王指的就是周公,也客觀證明了周公的確稱過王。何尊是件國寶級的文物,其宅茲中國四個字是目前發現的最早出現的“中國”字樣,儘管這裡的中國與我們今天的中國有外延上的區別,但是我們可以說,從西周開始,祖先已經有了中國這個概念了。值得注意的是,東都洛邑建成後,西周的王室並沒有放棄舊有的宗周豐鎬,歷代周王主要在豐鎬、洛邑兩地生活辦公,西周形成了豐鎬、洛邑的東西兩京制度,這項制度也為後世一些王朝所用。

上古時代——周公營洛邑塑造禮儀之邦

洛邑建成以後,周公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了最重要的歷史使命,這個時候,周成王已經成長起來了,並且積累了一定的政治經驗,周公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歸政於成王,把王位還給了成王,而成王覺得自己主持政務,也需要周公繼續幫他執政,就懇請周公留在洛邑,幫忙治理國家,所以,而成王則留在宗周豐鎬。從青銅器的銘文看,周公還政成王后,的確又指揮了幾次對於東方的征討,征討一些東夷的殘存力量。周公在平定叛亂、營建洛邑之後,周王室的一切政事上了軌道,能斷然還政成王,的確光明磊落,做到了對周王室鞠躬盡瘁,所以周公被後世儒家包裝為聖人,是由一定道理的。不過也有史籍記載,成王繼位後,周公曾短暫流亡楚國,後來被成王接回,可見兩人之間也曾有過矛盾,歷史總是不像童話那麼單純和美妙。營建洛邑是西周王朝在建設上的重大象徵,而在制度上,西周王朝也建立了一系列措施。有一本書叫做《周禮》,託名是周公寫的,裡面記載了西周的政治、文化制度,但是事實上,這本書是大約是戰國時代編纂的,書中記載的內容只是著述人特別是儒家的一些政治理想,其中一些內容也在後世成為現實,比如《周禮•考工記》關於都城佈局的描述,《周禮》並不能完全作為西周政治、文化制度的信史,當然其中會有一些內容可能是西周真實情況的反映。綜合現有的史籍和考古發現,西周大致有下列主要政治制度和措施。

上古時代——周公營洛邑塑造禮儀之邦

一是井田制的普遍實行,井田是一種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它體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西周土地所有制。關於井田制,史學界一直有很多爭議,我們後面會再詳細講一講。

上古時代——周公營洛邑塑造禮儀之邦

二是分封措施,封建制度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王室將宗室成員、有功之臣、殷商貴族以及其他勢力分封於各地,並且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與諸侯國之間權利與義務體制,從而實現周王室對於國家全面的統治。西周的分封情況和細節,我們下回專門來講一篇,這次就不多講了。

上古時代——周公營洛邑塑造禮儀之邦

三是建立了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的宗法體系,前面多次提過王位繼承權的演變,到了殷商後期,已經逐漸演變為父子相傳了,但是這項制度並沒有嚴格執行,周公稱王也可以視為對嫡長子繼承製的挑戰,所以管叔鮮跳出來反對,而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實際正式建立者,也應該視為周公,正是他還政於武王的嫡長子成王,保證了嫡長子制度的合法性,從此以後,西周王室繼承基本上都是由嫡長子繼承的。嫡長子繼承從制度上規定了某一個王子的繼承權,這一原則雖然不符合擇優原則,但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王室貴族內部的紛爭和矛盾,祈禱鞏固政權的作用,對於早期國家政權來說,是有益的制度。以王位嫡長子繼承製,衍生出以大宗、小宗、嫡庶長幼為內容的一整套宗法體系,嫡長子當了王,他就是大宗,他的弟弟們就是小宗,但是當他的弟弟成為諸侯,那又成了這一諸侯國的大宗,諸侯的嫡長子就成為大宗,而諸侯嫡長子的弟弟們就是小宗,如果弟弟被封為卿大夫,那他又成為他這一支的大宗,以此類推,每個小宗自身又成為這一分支宗的大宗,這樣整個家族就成為一個等級分明的組織,而大宗在宗族中的地位是非常尊貴的,遠超過其他同族人,就是族長。西周的宗法制度對我們國家的影響很深遠,值得一提的是,實際上,在後世王室或者皇室中,嚴格遵守這套宗法制度的並不多,反而民間把這套體系發揚光大了,成為中國民間自治,特別是大家族自治的模板,甚至到今天有些地方,還有這樣的痕跡存在。

上古時代——周公營洛邑塑造禮儀之邦

四是建立了一套與宗法體系相匹配的禮制,當然這裡的禮是狹隘的禮,指的是禮儀,主要是對於歌舞、祭祀、音樂、服飾、建築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規定,要求符合宗法體系的要求,實際上就是從形式上建立起嚴格的等級制度,當然也是為了維護貴族們的神聖統治地位,這一套東西,後世讓儒家學派學去了,孔子特別推崇這一套,他一生的理想之一就是要恢復周朝的禮儀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