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建設10條:如何管理一羣精英分子?(世界級難題!)

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獲取本頭條號發佈的職場及管理知識!CEO周課,無干貨,不分享

導讀:大凡精英分子,一定自視甚高。以往的管理實踐,使我們學會了對“體力”勞動者的管理,而現實的管理挑戰是,如何對“知識”勞動者進行有效管理。直至今天,別以為一切已經搞定,別以為我們已經學會了對知識勞動者的管理。再重申一遍,不要盲目樂觀,真的不能認為自己在“管理甚至領導”一個精英團隊。這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也許我們中的許多人花一輩子的精力,未必一定學會對知識勞動者的有效管理。面對知識精英,我們很多管理者幾乎是管理上的“白痴”。包政老師的這篇經典的“團隊建設10條”,應該能給你一些靈感,一起來重讀。

團隊建設10條:如何管理一群精英分子?(世界級難題!)

一、堅持“以人為本”

在精英文化的組織裡,必須珍視每一個組織成員正直的品格、創造性的天賦、自我價值實現的內在衝動,以及個性上的自由意志。通過有效的管理,以及建立健全有效的“共享機制”,為組織成員人格自然力量的釋放設計組織通路,不斷激勵全體員工為共同事業做貢獻。

包括致力於創造一種環境,鼓勵團隊成員發展,達到個人職業生涯可能的高深境界。珍視團隊成員的思想、背景與多元性經歷。把組織起來的成員,看作核心競爭力的來源。把團隊建設看作是公司的第一原則,通過事業的機會,牽引促進團隊的成長;並通過團隊及成員的成長,滿足客戶的需求,提升公司的品牌價值與外在形象。

只要我們的團隊能夠成長,企業就一定有未來;團隊成長的速度,決定公司的成長速度;團隊的素質與能力,決定了公司的經營規模與運行效率。離開了團隊的成長,公司就不可能處於“組織狀態”,不可能在隊伍的發展基礎上不斷深化業務結構,走出未來戰略的大模樣。

各級領導以及管理者,都必須集中精力去關注團隊及成員的成長與疾苦,努力解決團隊及成員的困難,為團隊的成長承擔責任。必須抱著積極的姿態,去直麵糰隊及成員的困難,去正視客觀的要求與意見,傾聽他們的心聲或心底的呼喚,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

依靠積極主動的姿態,及時處理現實難題;通過點點滴滴的持續努力,來系統表達管理階層的誠意,必須基於“人本主義”的基本價值立場;使“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逐漸落地,逐漸落地到組織形態與制度形態,從而建立普遍的“上下信任”體系,這是制度建設的開端。當年劉備求賢若渴,缺乏資源,以眼淚籠絡人心,用心良苦。

團隊建設10條:如何管理一群精英分子?(世界級難題!)

二、悉心“呵護成員”

大凡精英分子,一定自視甚高;偶遇難題,信心不足,不免裝腔作勢;結果被人恥笑,走向極端,沒等到“功到自然成”的一天就折了。如同家庭中的“問題孩子”,隨著逐漸長大,麻煩不斷。

面對知識精英,我們很多管理者幾乎是管理上的“白痴”,或者充其量只是“巴納德協同理論”的勇敢實踐者。可惜,巴納德並沒有解決這個難題,現存的管理學也沒有解決這個難題。德魯克《管理:任務、責任、實踐》一書的核心,就是探討其中的答案;認為以往的管理實踐,使我們學會了對“體力”勞動者的管理;現實的管理挑戰是,如何對“知識”勞動者進行有效管理。

直至今天,別以為一切已經搞定,別以為我們已經學會了對知識勞動者的管理。再重申一遍,我們不要以為已經學會了對他們的管理,不要盲目樂觀。真的不能認為自己在“管理甚至領導”一個精英團隊。這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也許我們中的許多人花一輩子的精力,未必一定學會對知識勞動者的有效管理。

精英分子是讀書出生,從小到大,在“學府”中百戰百勝,一年升一級;以為已經達到很高的高度,可以展翅飛翔,搏擊長空;以為“什麼都懂”,“什麼都會”。這是現行教育體制的缺陷,至少沒有讓他們明白自己只是“高素質的普通人”,基本上不懂“人事”;沒有讓他們明白自己還在地上,沒在天空。一旦進入產業社會,“高薪低能”的狀況,令他們備受折磨,其中有許多人或一蹶不振,或裝模作樣混日子,境況很慘。

精英分子最缺乏的是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動輒出錯、舉措失當;每每在“人事”上出現問題。順便指出,缺乏溝通能力或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使精英們“綜合做事能力”受到了限制。一旦出現人際關係的麻煩,沒有自拔的智慧與心理素質,往往不會給自己找臺階下,往往不想給自己找臺階下;甚至日思夜想、沒完沒了地尋找理由、事實與證據,證明自己的清白與無辜。一股腦地把人生或工作的目的全忘掉,竭盡全力爭回自己的面子與尊嚴。知識分子一旦撕破臉,可能一輩子都糊不上。所以人們不願意同文人騷客打交道,不爽。

公司需要一批覺悟了的管理者,依靠精神的力量,以更大的思維規模,更強的心智模式,以及更強的人格魅力,去籠絡精英們的情感,駕馭他們的心靈。只有通過“同構精神境界”,引發“思想共振”,才能打動知識分子。所以古人說,打天下者必須胸有天下;必須先修身養心,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管理者如果不能觸及到團隊成員的心靈,是不會迸發出熱情的。不要以為“聊表心意”,就能觸及他人的心靈,這裡需要“大智慧”。

團隊建設10條:如何管理一群精英分子?(世界級難題!)

三、放棄“使用權力”

古人云,身懷利器,謹慎用之。面對知識精英,最好不要用之。精英分子骨子裡蔑視權威,有天然的“平等思想”與“民主意識”;不會接受“科層制”,十分反感等級結構。管理者要學會徹底放棄依靠“權力”,放棄對精英團隊進行“科學”管理的企圖。萬不能依賴權力與控制系統,操縱與駕馭知識勞動者;尤其不能像個建築施工隊的領班那樣,按工程進度進行“派活”,施以嚴格監控。

知識分子本質上是自我引導的,即便是新兵,也不能對其指手劃腳,以“指揮與命令”的方式展開管理。要小心翼翼地保護他們的自尊,迎合他們的民主意識;讓精英們能看到組織起來的威力,體驗到協同的價值;進而,把精英們變成自覺的戰士。舍此不可能建成一個精英團隊。

與精英們在一起工作是一個“搏傻”、也就是“爭著比傻”的過程。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尤其不要裝模作樣;當你打算“拿架子”、“端起來”的時候,你得弄清楚自己幾斤幾兩,弄清楚在別人心目中的實際地位,拿捏不好,相互折磨的過程就立即開始;這個過程可以說是,沒頭沒腦,愈演愈烈。

也許我們可以通過“建立等級結構”,依靠手中的權力駕馭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很快獲得“秩序與效率”,使管理者從現在的“人事壓力”中解脫出來。然而,一旦這些精英們感到失去了足夠大的成長空間時,腦子發硬,思想停止,心情鬱悶;其結果一定是“武大郎開店”,組織的未來隨之葬送。我們如果採用“科層制”,建立“權力組織”,無疑是在做“犧牲未來前途,謀求現實效率”的傻事。

組織確實中存在著一種“無形”的力量,不斷迫使我們屈從,把組織的結構固化,形成等級結構條件下的秩序。這是十分令人擔憂的事,如果我們屈從,意味著沒有未來;如果我們不作出反應,我們何以能夠減緩來自於管理者傳遞過來的“人事壓力”。

我們非常理解一些管理者特別是基層管理者的現實處境,不僅要完成向專業化轉化,同時還要完成向職業經理人轉化。然而,離開了組織或職務權力上的支持,去面對一群源於書生的精英,無論你多磨兢兢業業,結果往往難盡人意,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依賴權力”。

我們沒有別的選擇,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改變觀念與提高能力;改變管理者的觀念,提高管理者的能力。我們不得不這樣說,因為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這是世界級難題,是組織建設的難題,是精英團隊建設的難題;每一個精英型組織都必須接受這一挑戰與考驗,都得過這一難關。

團隊建設10條:如何管理一群精英分子?(世界級難題!)

四、扮演“管理角色”

管理者一旦離開了“權力”、“支配資源的權力”,就是一個“角色”、“什麼都不是”的角色。領導人或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依靠威信與能力,對組織與他人施加影響力與支配力。

管理者是團隊中的一個“管理角色”,作為團隊中的一員,承擔著“管理協調責任”,包括溝通、協調、指導、約束、幫助與激勵,所謂“領導就是奉獻”。不要把管理職務當作一項權利,或一種地位、或一種論資排輩的“官位”;管理者不能變成“處級幹部”。

傳統組織管理者是“臨駕”於團隊成員之上,形成“職務”等級;知識精英型組織應遵循的等級應該是“資格”。把“任職資格”與“能力”、“貢獻”相聯繫,以防“官本位”觀念進入組織,進入“個個自命不凡”的精英團隊之中。

知識精英型組織的管理者必須從原有的“職務等級”中走出來,以自己的實際能力和長處,完成在項目團隊建設中的角色定位。必須從自己的職業生涯的“系統動態”全過程、從團隊的實際協同過程中,逐漸認清自己的價值所在,或扮演管理協調者的角色。

要逐漸地完成這種轉化,使管理者不再是高於團隊成員的“一級管理者或領導”;而是團隊中一個“平級”的成員,扮演著“管理協調責任者”的角色。團隊中不存在“職務等級”,只有“資格等級”。我們的精英團隊將是“扁平化”的,精英團隊也將隨之完成在經營與管理上的“自治”。精英團隊將依靠自己內生的力量,直面客戶與市場,深化團隊的能力與秉性。

只要管理者能夠做到平等待人,以自己的長處,扮演相應的角色,成員就能心悅誠服,團隊就能形成。團隊形成的主要標誌是,團隊運作的有效性與團隊成員的成長性。團隊運作的有效性,在於“專長髮揮基礎上”的有效協同;團隊成員的成長性,在於“思想互動基礎上”的智慧愉悅。

按“平等待人、發揮各自長處”的原則行事;在發掘他人的長處的同時,實事求是地把自己作為團隊中“平等的一員”,發揮應有的作用,也使一些管理者的處境變得穩健、備受尊敬。這正好應了一句老話,尊重與承認是相互的,尊重自己先要尊重別人,承認自己先要承認別人,可謂辯證。

團隊建設的價值就是讓一批各有所長的人,能夠通過團隊化運作,揚長補短,有效地協同起來,放大能量,產生協同效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依靠團隊,到達成功的彼岸。與“權力組織”相對應的就是“責任組織”,責任組織強調的是在共同責任基礎上的有效協同,實現組織的目標與任務,同時滿足個人的成長需求與利益上的需要。

團隊建設10條:如何管理一群精英分子?(世界級難題!)

五、承擔“共同責任”

作為知識精英型組織,未來的風險在於,是否能夠留住足夠多的一流的“經驗獲得者”或專業領域的“悟道者”。唯一能避免這一風險的方法就是,儘早地學會把事業成敗的最終責任,賦予全體精英分子或精英團隊;使他們真正認同這是共同的事業,使他們沒有理由背離或背叛自己的事業。這是巴納德給予我們的基本信念。

善待精英分子,不是“三顧茅廬”的歷史故事;否定權力結構,不是“理想主義”的未來夢想。這必須成為我們現實的行動,成為我們的價值立場與做事原則。我們不能把管理職務變成“組織的權利”與“組織的地位”;我們不可能把公司當成管理職務擔當者的“掙錢機器”。我們必須不斷地開放各等級管理職務,把各管理等級職務明確為“責任”。賦予更有胸懷、更有智慧的頂尖人才,以更高的管理職務,以及更大的責任。

否則,我們無法讓所有聰明絕頂的精英們相信,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無法真正賦予每個組織成員以最終的經營責任;無法激勵所有精英人才為自己的事業承擔責任,努力工作與學習;無法讓精英分子從承擔責任中獲得“事業上”的使命感,以及“工作中”的成就感;從而,無法與所有精英分子風雨同舟、共渡難關;無法按長期價值迴歸的要求,去不斷磨練我們的團隊。

管理者要努力維護好一個團隊,把團隊當作“公司的資產”,當作“公司財富的源泉”。管理者要有長期眼光,不斷吸納優秀人才,在壯大團隊規模的同時,改善團隊的人才結構,以及素質水平,打造一個“精英團隊”。

團隊建設10條:如何管理一群精英分子?(世界級難題!)

六、走向“強強聯合”

應該鼓勵“以團隊的方式”進入市場,積極地利用市場的機會與資源,歷練才幹、積累經驗、結交朋友,所謂“走走江湖”。成員間要形成足夠強大的“思維規模”,包括系統思考與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完全應該鼓舞勇氣,去勇敢地經歷種種挑戰與磨難,建立健全足夠強大的“心智模式”,包括意志力與責任心,以及體驗“無依賴的市場競爭壓力”。俗話說“自古英雄出少年”。公司要成為他們的大本營,鼓舞與激勵著他們勇往直前。

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公司政策”下,要致力於團隊建設的“長期努力”,儘快地“強大”起來,並儘快地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否則,組織就不可能建設一群“獨立自治的精英團隊”,使組織不斷趨於“扁平化”,使組織能在更高的“能級”與“量級”上保持活力與效率。

團隊建設10條:如何管理一群精英分子?(世界級難題!)

七、落實“成長責任”

知識精英們之所以能夠努力工作與學習,完全是因為他們“以為”在組織能快速成長、能學到真本事。如果我們不想與組織的“方向與力量”背道而馳;那麼,我們就要順應精英們加盟組織的初衷和本意,在他們的熱情與興頭消退之前,積極主動地引導他們,完成團隊建設;為自己的未來,從而為組織的未來或共同的事業,承擔責任、貢獻力量。換言之,我們要不斷提高精英們承擔“發展自我”責任的意願與能力;把他們承擔“自我成長”責任的熱情,引導到團隊的目標任務上去;在相互的“專長與思想”交融中,不斷深化合作的內涵,不斷突破合作的難關;在團隊的有效協同中,體驗到共同成長與共同成功的感覺。

這是《組織行為學》的基本假設,恐怕是對的。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認為是對的。這樣的“管理實踐”一定能為中國的產業界與教育界培養出一批真正的行家,至少我們可以知道《組織行為學》錯在哪裡;弄不好,無心插柳,成為大學問者。

每個管理者必須懂得通過“關注人”而不是“關注事”來履行職責,搞不定人就搞不定事。我們每一個管理者要真心實意幫助一個團隊成員、尤其新兵找到感覺、進入狀態,要用人所長。沒有人會拒絕真誠而善意的幫助與提攜,沒有人會故意與他人作對,除非此人品格上有問題,那就請他離開。如果團隊成員的“品格”沒問題,但思想不活躍,彼此不互動,心靈不默契;或無所適從、毫無方向感等等。那麼,管理者需要檢點自己,俗話說得好,“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管理者應該創造各種機會,讓更多的成員在更多的專業領域或方面一試身手,並從中發現誰有什麼樣的潛質;幫助有望或期望出人頭地的能人與強者脫穎而出,幫助每一個精英早到組織中的位置。要依靠自己的真誠,依靠團隊的力量,支持與幫助團隊成員,使之能夠獲得充分的鍛鍊,儘快在團隊的協同活動中,得到成長的感覺。

管理者要努力發現團隊成員的長項,多花精力幫助團隊成員找到相應的位置,以及儘快獲得承擔責任的能力,至少依靠團隊的力量能夠承擔部分的責任;每個團隊成員要努力按專業化分工的要求,刻苦鑽研,儘快學會應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積極承擔某一方面的責任。形成一個有組織的“專業化分工合作”的團隊。並且,與客戶企業溝通好,讓客戶企業認同。

面對有頭腦必然有個性的新隊員,管理者必須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取得相互信任是關鍵,千萬不能操之過急,謹防以簡單生硬方法讓人就範,反受羞辱。要像“馴馬師”一樣,小心翼翼地去接近“烈馬或野馬”,千方百計加強溝通與交流,充分表達出你的誠信並使之確信無疑;然後,才能開始下一個進程,直至學會駕馭良駒。

管理者要做真正的聰明人,懂得“先做小、後做大”,輕易不擺架子,這叫“大智若愚”或“尊重別人”。要學會剋制,不要流露出“渴望尊重與承認”的動機或給人以這樣的印象;不然會招來別人的“沉默”與“捉弄”。精英分子是很敏感的,往往會無端從別人的姿態上進行推理;一旦認定別人在裝腔作勢,就開始防範,唯恐太尊重別人。精英分子在尊重人方面是很小氣的,有時有點吝嗇;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真心尊重或承認別人的;誰要是強求別人尊重,會令他們很不舒服。因此,與精英分子打交道,要懂得“個人品牌管理”。不然,遇到高手,應用起“馬太效應”來,“越有越給予,越無越剝奪”,會把人逼瘋的。

可以說人人都希望獲得成功,沒有人會拒絕成長。每個人承擔責任的能力與意願,與成長的機會相聯繫。反之,越沒有機會、或越不給予機會,越難以駕馭,越難以調動積極性,於是,就越需要權力來駕馭;勢必造成組織結構的固化,有揹我們的價值立場。管理者不應該成為組織中的“擋道者”;而應該成為“舉薦者”或“提攜者”,為組織結構的柔性創造條件。

組織將依靠成員承擔責任的意願與承擔責任的能力,依靠團隊的有效運行,依靠利益共享的機制以及責任共擔的“扁平化”現代組織體系,而不是嚴格的監控體系;努力降低管理控制與內部交易成本,避免內部政治過程的發生與發展,避免組織的壞死。

團隊建設10條:如何管理一群精英分子?(世界級難題!)

八、提升“成員價值”

精英們的加盟,是要提升自身的價值,使自身的價值最大化;因此,要把精力集中在能力的培養上,發展他們的長處,發現他們的價值。管理者的職責就是本著“抱團打天下”而不是“包打天下”的原則,積極組織團隊成員思考與研究。公司未來的基本組織形態,將有一群“學習型創新團隊”所構成。

管理者短期的經驗或體驗,根本不可能成為“悟道者”;不可能開啟自己的智慧與思想源泉。如果我們只能依靠別人思想的“活水源頭”,使自己的“思緒之潭”不斷得到清澈;那麼,被組織中別人超越,甚至被新成員超越,是很快的事。

這是客觀現實,每個管理者都要積極依靠團隊的力量,讓自己也讓成員開動腦筋,深入思考,相互交流;有時還要進行“跨團隊”交流,主動徵求組織內“學有專長”人的意見,所謂“群策群力”。千萬不要自信過頭,自我封閉;千萬不要太在意一時的成就和能力。如果不能正確估計自己,那就會封閉自己,心胸不開闊,氣度出不來,難以悟道,不能練就“葵花寶典”;只能自宮,只能以武功高強自居。組織要主張依賴“精神素質”最強的人來發展共同的事業,寄希望於精英們能夠開闊心胸,以不斷開放的心態,獲得“向一切人與一切事”學習的本領,依靠學習能力,進而貢獻能力,確保自己在組織中的應有地位。

我們並不認為管理者必須樣樣都拿得起來,樣樣比隊員都行,才能服眾,才能使團隊組織有效,以及項目獲得成功。“蜀中無大將”,以及蜀國37年而亡,表明諸葛亮管理的失敗;這也許是“團隊建設”取代“權威管理”的歷史邏輯。“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成功,其項目經理不是科學家或頂尖專家,不是權威,而是一個普通的“管理協調者”;這充分表明現代管理的有效性,並不取決於職務上的位勢,也不取決於專業上的權威;現代組織的管理者可以成為一種角色。

面對高度專業化或信息爆炸的時代,誰都不可能樣樣都行,誰也別指望成為當年的諸葛亮“鶴立雞群”。管理者要做的事就是,讓團隊成員興奮起來,讓他們的思想活躍起來。團隊運作的有效性,在於團隊的學習能力與進取精神;團隊管理的有效性,在於管理責任者營造組織氛圍的能力與技巧,以及他的胸懷與品性。

應該把擔任管理職務,當作組織給予的一次“鍛鍊機會”;同時為組織培養人才作貢獻,通過培育精英團隊,獲得在組織中的地位。管理者如果發現自己不擅長於“培育人”與“激勵人”;不擅長帶隊伍,那麼就要重新尋找位置,組織也會重新給予時間與機會。通常情況下,有些人擅長於“推動人”,有些人擅長於“推動事”;潛質不一樣,上帝造就的,誰也不能強求;誰都應該“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專家在於“會做事”,管理者在於“會做人”。

當你不適合管理職位時,不要勉為其難,否則你的“機會成本”是很大的。不要刻意去固化自己偶然獲得的職位,進而去固化在組織中已經取得的地位。否則,會造成對組織的壓力,迫使組織去固化組織結構。任何超出眾人的認可和接受範圍,容易錯位;任何強化或固化個人在組織中地位的企圖,都會帶來普遍的反感。應該致力於每一個人的“長期價值迴歸”,而不是短期利益的回報;不要拘泥於一時得失,不沉湎於現有的地位。

團隊建設10條:如何管理一群精英分子?(世界級難題!)

九、學會“意見公開”

基業長青在於公道,所謂公道就是普遍的認定的價值立場與心態或心理契約;公道無所謂對與錯,組織必須遵循大家的意願,確定組織的規範與程序,決定一項事宜或成命,以免個人主觀意志決定是非,有失公道,冒犯眾怒,不能長久。中國的傳統文化,天道人道,合而為一,就是這個意思。

每個組織成員,有權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建議。如果在網上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必須具名自己的真實姓名。任何人都不可予以阻攔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反對。但是,發表言論者,必須是建設性的,而不是破壞性的。必須實事求是,就事論事;不要無端猜測,搬弄是非;尤其不要對人長處、短處,缺點與不足進行評價,不要公開推斷他人的心思、動機與價值觀。但是我們有責任對不良事件、錯誤行為、損害他人或公司利益的行為,乃至表露出來的動機,進行公開的批評、揭露與制止。

有關對個人的批評或不宜談論的話題,可以越級報告與上訴。同樣,要本著公開性的原則,實事求是,抱有善意;以書面的形式,並且,必須在告知“相關者”後,上報或上訴。同樣,組織將保留追究責任後果的權力;避免不良後果的發生,或誣告與誹謗事件的發生,防止組織氛圍的破壞。

我們要保證組織的穩健,必須要公開言論或開放言路,防止權力的使用不受責任的約束,防止權力的使用有悖大多數成員的意志與意願。希望通過公開意見,包括網上論壇,發育組織的“社會機能”,以制衡“有序放權”的過程,使精英團隊達到自治的境界。從而,把達成共識的意願,上升為組織的公理或基本價值理念。

我們信仰工作過程中知識的分享與智慧的愉悅;我們推崇通過“行為與言論”的開放,相互欣賞與彼此提攜;以不斷提高的精神境界,來規範組織與個體的行為,拓寬事業成長的空間,防止組織的壞死與個性的膨脹或惡化。

團隊建設10條:如何管理一群精英分子?(世界級難題!)

十、提高“個人理性”

組織建設的理性化過程,必然使成員的受控程度提高,所謂天堂是自由美好的,走向天堂的路是由一系列令人厭惡的規則或約束鋪墊的;必然會引起成員的緊張,以及抑制成員的成長;最終使組織不可能在更高的能級與量級上,保持高效率運行。這是許多中國企業,不得不背離原有的業務體系以及人才隊伍,走向不相關多元化,導致進一步失效的根本原因。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在提高組織的理性同時,同步發展成員的個人理性,兩者相輔相成;直至個人理性達到一定的程度,個人的職業化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組織將依靠一批自覺的戰士或悟道者,依靠組織氛圍或企業文化,而不是管控系統,維持更高的整體運行效率,制度性規範進而組織理性才可以逐漸弱化。這叫否定之否定。如果我們努力,一定能看到這一天;反之,上帝就只能哭了。

知識管理者需要不斷開放自己的智力平臺,向一切認同組織的使命,以及價值主張的“精英分子”開放。不能憑藉“個人意志或意見”,簡單決定一個人的職位去留與資格升降。不能保護一個缺乏“承擔責任意願與能力”的人。每個加盟的精英分子,必須加強“個人理性”,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必須依靠自己實際的能力與貢獻,而不是依靠他人的“保護”,以及編織起來的“人情關係”,獲得或保留組織中的職務與地位。

而個人理性強調的是“職業化”,包括“責任心”與“專業性”。“責任心”強調的是承擔責任的意願、姿態與實際貢獻;強調的是職位價值的發揮程度。“專業性”強調的是承擔責任的能力;強調的是在分工協作體系或團隊協同中,個人在“專業素質與技能”上的水準與量級。成員應該像職業球星一樣,訓練有素,依靠自己的球藝,與團隊成員展開默契而有效的協同;依靠嫻熟的技藝,以及認真而執著的姿態,贏得團隊成員的青睞,以及觀眾的滿意;從而贏得個人價值的回報與個人的地位。職業球星並不依靠人身依附或私交關係活下來,而是依靠自己的本事,包括個人的專業能力與素養、團隊合作的精神、最終成果或業績的意識。

團隊建設10條:如何管理一群精英分子?(世界級難題!)

要徹底擺脫“等靠要”的思想或意識,提高自己的理性,按組織成果最大化、對團隊貢獻最大化、個人價值最大化,以及個人才幹提升最大化的目標,努力工作、積極協同。在這方面知識精英也要耐得住寂寞,要勇於付出;要相信世間自有公道。凡“大成就”者,理當虛懷若谷,耐不住寂寞成不了大事。聖雄甘地一生為人處世的準則是“樂於舍”,有人說成功並不難,只要不斷收受、不斷獲取即可;悟道很難,成就更難,必須不斷放棄。

與“個體理性”直接相聯繫的是,要儘量避免“以個人的是非為是非”,即便是公司的領導人也不能這樣;要儘量要減少“人的主觀隨意性”。隨著業務、進而組織體系的迅速發展,每個人的貢獻與價值將趨於多樣性與複雜性,使我們根本不可能依靠“個人意志”,解決公正評價問題;所謂“質上不同量上無法比較”。我們也無法僅依靠少數人,對下列複雜多樣的價值要素,進行“主觀評價”,諸如團隊建設、思想貢獻、舉薦人才、文化建設、業務開拓、氛圍維護、人才培養、新領域進入、業績成果提升、組織功能提高、知識智力平臺建設等等。

否則,個體的理性化程度就不可能提高;可能的倒是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現象,進而,以人劃線、拉幫結夥、玩弄權術以及政治過程的發生。古代科舉制及監察制的失敗,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客觀公正的化身”,企圖依靠個人意志和主觀評價來決定他人的命運,用不了多久,必然“豪門多權貴,高官無寒士”。

必須導入“市場競爭法則”,使每一個成員都處於“無依賴的市場壓力”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組織中“人的理性”。依靠市場競爭的壓力與機會,激勵與約束團隊成員的行為,牽引或迫使每一個人成長。而不是主要靠個別人主觀價值評價,來驅使人的行為,調動人的積極性。

團隊化運作給我們一個機會,使我們有可能直接導入市場競爭的法則;迫使團隊直面市場的機會,以及競爭與客戶的壓力。每個團隊能力的複雜多樣性,以及價值貢獻的複雜多樣性,不依賴於“主觀意志”的評判;而依靠被認為公正的、至少可以接受的“市場法則”,直接進行評判,或獎勵或懲罰,無怨無悔。

團隊建設10條:如何管理一群精英分子?(世界級難題!)

隨著組織理性的進一步提高,每個團隊成員可以像職業球星一樣,按個人的意願,尋求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個性專長,以及提升個人價值的團隊。成員在團隊之間的流動,逐步從“申請批准制”向“自由轉會制”轉化;團隊也將從組織安排或領導任命,逐步過渡到“自由組合”與“競爭上崗”;這就是“職業化理性”。

迫使每個管理者將不得不尋求最優秀的精英人才;千方百計按有用人才的意願或自由意志,進行管理協調,客觀上會滿足“現代組織理論的原則”,建立“在個性基礎上的非個性化”精英團隊。同樣,管理者一定會包容弱者,一定會有效而客觀公正地使每一個團隊成員的貢獻價值等量回歸;除非管理者真的不懂價值迴歸的重要性,或真的不懂每個人的素質、貢獻與價值。假如這樣他就不會有追隨者,連管理職務都當不成了。至此,組織才可能完成“團隊自治”,完成充分授權,完成個人的理性化建設。


關鍵詞:管理,曾仕強,投資,經濟,職場,華為,產品運營,營銷,運營,推廣,KPI,任正非,李嘉誠,人力資源,比爾蓋茨,小米,雷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