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海軍學德國,把巨量資源投入潛艇及其配套裝備的研發,能否打贏美國?

用戶68042581


雖然用鉅額資源來形容日本海軍不好,但筆者比較同意這個意見。如果日軍學習德軍的破交戰,在一開始就把大部分精力用於對美國的海岸封鎖,以戰迫和未必不可能。

首先看德軍的戰績,德國海軍軍被認為是末流海軍,沒幾條像樣的軍艦。但就是因為德軍將大部分精力用於潛艇製造和潛艇戰,以至於被認為是世界前五海軍之一的英國,出現了用殖民地利益換美國驅逐艦的窘況。

然後說美國和日本,相信看到這個標題,知道美日太平洋戰爭結局的人,都會說不可能。說不可能的的人,大概會生產出那種看法,美國製造力和國力超出日本那麼多,只要美國願意,就會造更多的驅逐艦來對付日本人的潛艇。筆者此前也多伊400的作用解釋過,認為其作用不大。但是筆者的考慮是建立在日本海軍不重視潛艇的基礎。就像認為美國一開始,不管日本用什麼戰術,美國都能打贏日本的那一類人一樣。認為的方向不對,那結局肯定是一樣的。

事實上,美國在對日戰爭的一開始,還不如日本海軍,如果說瓜島戰役之前的太平洋霸主,那絕對不能算是美國人。

就以航母對決來說,後來美國靠自己的製造能力和國力,造出了幾十條航母。但在一開始,美國人的處境可謂是叫花子上戰場。以航母來說,美國的“企業”號,參加了太平洋戰場初期不少的戰役。但這絕不是說美國製造的可靠。而是美國人實在沒航母用了,只能讓“企業”號等傷痕累累的航母挺過戰場最艱難的時刻。就像後來在中途島被日軍潛艇擊沉的“約克城”號航母一樣。為了讓其在中途島之戰時候有戰鬥力,美國海軍尼米茲司令甚至命令維修工人即使航母出海了,也要待在航母上繼續修理。這才有了後來中途島3條美國航母對決日本四條航母的戰場形勢。

後來在瓜島爭奪戰中,也是類似的情況,美日航母都打的筋疲力盡了。如果不是因為日本在戰列艦上敗北和輸送陸軍物資的方法實在太無能,加上制空權的失去和一開始對美國登陸瓜島的認識錯誤。這才讓美國守住了瓜島。

雖然日軍對航母這類兵器不重視,但我們如果看日本潛艇的戰績,還是有些亮點的。

比如在1941年的擊沉英國“威爾士親王”戰列艦的時候,最先發現英國艦隊的就是日本潛艇伊65號。應該來說,擊沉“威爾士親王”的前,日軍為了保證交通線的安全,命令潛艇組成警戒部隊這一做法是正確的。

1942年的6月6日,中途島海域,傷痕累累的“約克城”號被日軍潛艇伊168號擊沉,同時被擊沉的還有“哈曼”號驅逐艦。同年的9月15日,日本潛艇伊19號擊沉航母“黃蜂”號,驅逐艦“奧布賴恩”號,又擊傷戰列艦“北卡羅來納”號。

1945年7月29日,日本海軍潛艇伊58號擊沉美國重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

可以說,日本海軍潛艇的戰果不算太遜色。然而,正是因為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一開始,就把潛艇部隊置於錯誤的境地,才不可能讓日本海軍的好運繼續下去。

如果日本海軍一開始就對美國實行破交戰,歷史的改變,可能性很大。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我先說答案,不能。日本和德國所處的環境和麵臨的壓力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兩國就衍生出了完全不同的戰術,哪怕日本半路出家學習德國也沒用。德國所有的軍艦都是圍繞破壞英國交通線為主,而日本是圍繞面臨美國艦隊進攻日本的“漸減邀擊戰術”。


其實相比德國,日本在潛艇的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其實都不比德國差,並且日本的魚雷的威力都是很大的(玩過遊戲的都知道),但是就是因為他們的戰術思想不同就導致了日本潛艇的戰績很差。


日本潛艇是“漸減邀擊戰術”中反艦重要的一環,所以它大部分都是大型的遠洋潛艇,噸位大(最大的伊-400型水上噸位達3530噸,水下排水量達到了6560噸,多快趕上054A了),航程遠,重武裝(610mm的魚雷,艦首6-8具魚雷發射管)。但在實戰中最輝煌的戰績也就是擊沉黃蜂號航母和印第安納安第斯號重型巡洋艦。

因為聯合艦隊規定,擊沉對方的補給船不算入戰績。所以日本潛艇遇到美國補給艦船,一般都不會選擇攻擊。並且日本潛艇發動機噪聲大以及通信設備落後等問題也是制約日本潛艇的重大因素。玩過海戰世界都知道伊-400一旦衝進敵方戰艦群,那幾乎等於是屠殺。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比較奇怪的問題。首先要了解日本的戰爭目的是什麼?潛艇的作用是什麼?

日本是島國,物資匱乏,為保障國家生存,必須掌握一定的制海權,沒有制海權擴張就無從談起。這點和英國很相似,早年日本也一直將英國作為學習對象。

潛艇在當時屬於襲擊型艦艇,主要作用是進行不對稱作戰,通過打擊非軍事目標來遏制對手的海上運輸線。此種戰術只是個針對物資進口方,例如英國和日本。當時的潛艇並不具備與水面艦艇抗衡的實力,遠洋補給也是大問題,一但被發現就是死路一條,這些註定它無法成為海戰的主流。潛艇戰績最優秀的美國也是在掌控制海權的條件下實現的,這也是由於美國從一戰開始就特別重視反潛作戰,驅逐艦、反潛機與潛艇相輔相成共同提高的結果。

德國是後起的內陸國家,且出海口受英國封鎖,正常發展海軍基本就是浪費資源,無論怎樣努力都會處於英國的掌控之下,英國也不會坐視起成長。唯一的手段就是通過破交戰切斷英國的物資進口,使英國本土經濟崩潰而獲得勝利,當然因為美國的加入也變為不可能。

日本與德國情況正相反,必須依靠正經的海軍力量獲得周圍海域的制海權,否則無法保證自身發展所需的巨大資源,打敗清朝與俄國更是無從談起,強大也就成了痴人說夢。

如果日本真如題目所說側重於潛艇,首先會喪失制海權,進而失去已有的海外利益,再也無法組織大規模的兵力投送。更不可能有偷襲美國這樣的壯舉,日本會因為美國的禁運自己就崩潰了。即使尚能苟延殘喘,潛艇唯一能做的就是打美國往來於東亞的商船,這也會逼美國參戰的,美國海軍不需要多大的努力即可將日本本土封鎖,日本照樣崩潰。


約翰的甲殼蟲


這個不好說。但是從國家大小與人口工業生產能力來說。無論日本怎麼投入都沒辦法與美國競爭到底。因為畢竟日本是資源匱乏的國家。再加上日本瘋狂的擴張,到處侵略消耗過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如果日本重點,把資源投資在潛艇及配套設備上能打敗美國嗎,我想從兩國的綜合國力就可以看出日本拼耐力不行。無論日本投入再多的資源在潛艇研究與配套上都無法與美國抗爭到底。日本的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再偷襲珍珠港之後說過這樣一句話,看看美國的工業能打敗美國嗎?山本五十六自己心裡都沒底,沒有把握打敗美國的海軍,可見美國的強大的綜合工業能力生產能力是讓日本感到害怕危機的所在,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因為日本的擴張速度太快,消耗資源太多。日本的軍工產業無法滿足,前線士兵作戰的需求。最終日本與戰敗無條件投降而告終。


鐵木真165163663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現代戰爭,尤其是國與國之間的大規模戰爭,講求的是作戰體系的對抗和綜合國力的較量,單獨的某一種武器、某一種戰術乃至某一軍兵種都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即便是日本海軍將大量資源用於發展潛艇,也無法戰勝美國,因為兩國的國力差距明擺著,只要美國作戰意志堅定,擊敗日本只是時間問題。

日本海軍潛艇的性能並不算差,還很有特色,比如攜帶有水上飛機。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日本海軍在潛艇上的投入絲毫不遜色於其他國家,日軍潛艇的技術水平也居於世界前列,其水下艦隊的規模也相當可觀,但是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潛艇部隊戰績不佳,這主要歸因於其錯誤的作戰指導思想,將潛艇主要投入到艦隊交戰中,以受到嚴密保護的美軍大型戰艦為優先攻擊目標,一個勁地向對方強點上撞,又不屑於攻擊運輸船等後勤艦艇,導致損失大而戰果少。

日軍潛艇艇長使用潛望鏡搜索目標。


即便是日本海軍以德國海軍為師,將潛艇主要用於破交作戰,雖然會起到更大的作用,但對戰局仍然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因為日德兩國的作戰目標存在明顯差異。德國海軍之所以大力發展潛艇,實施大規模破交作戰,其根本出發點在於英國是一個島國,本土資源匱乏,維持其國家生存的海量資源大多來自海外殖民地,而且通過海運輸入本土,所以海運線對於英國等同於大動脈,對海運線的嚴重打擊將給英國造成致命的威脅。

德國海軍之所以重視潛艇戰,與其作戰目標英國對海運線的依賴有很大關係。


相比之下,日本的作戰對象美國是一個大陸國家,本土擁有豐富的資源,對於海外資源的依賴程度遠遠低於英國,即便是對美國的海運線進行打擊,也很難對美國的戰時經濟和軍備生產造成切實影響,同時也不能忽視美國海軍強有力的反潛作戰能力。這一點已經被德國海軍的作戰所證明。1942年初,鄧尼茨曾多次派遣潛艇群橫跨大西洋,在美國東海岸和加勒比海實施破交作戰,這就是著名的“擊鼓”行動。由於美國參戰未久,尚未建立完善的反潛體系,使得德軍潛艇猖獗一時,美國損失了不少船隻。但是,這並未阻止美國迅速轉入戰時體制,造槍造炮,同時,美國海軍在充分動員後建立了護航體制,在1942年夏秋對德軍潛艇實施了有效打擊,迫使鄧尼茨重新將作戰重心轉移到大西洋中部,基本停止了對美國本土海域的襲擾。由此可見,就算日本海軍潛艇跨越太平洋對美國東海岸實施破交作戰,也不會比“擊鼓”行動更有效。

1942年在“擊鼓”行動中被德軍潛艇擊沉的美國油輪。


在筆者看來,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潛艇部隊能夠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是攻擊美國本土至前線的補給線和美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海運線,儘可能地給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後勤補給體系製造麻煩,延緩美軍的進攻步伐,迫使美軍將相當一部分兵力投入反潛護航作戰,從而減輕一線日軍的壓力。當然,考慮到美軍的反潛能力,對於日軍潛艇破交作戰的效果很難有所期待,但至少比強攻美軍艦隊強得多。

日本海軍擁有規模可觀的水下艦隊,但未能有效地運用這支力量。


其實,日本海軍與其將大量資源投入潛艇,不如下大力氣加強反潛作戰能力和護航體系的建設,因為,日本和英國一樣是島國,海運線對於日本來說同樣具有生死存亡的意義。從太平洋戰爭的過程看,美國海軍潛艇部隊取得的成就絕不亞於航母特混艦隊,美軍狼群對日本海運線的絞殺極大削弱了日本戰爭機器的能力,同時由於日軍對反潛作戰的忽視,又使美軍潛艇屢屢擊沉日軍主力戰艦,這恰恰是日軍潛艇想做又難以做到的事情。總而言之,日本海軍在作戰體系的構建上存在極大的偏差,迷信大艦巨炮的威力和艦隊決戰的意義,沒有真正認識到潛艇的作戰價值和威脅,最後淪為潛艇戰和反潛戰的雙重輸家!

美軍潛艇部隊在太平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戰績相比德國海軍潛艇部隊毫不遜色。


崎峻戰史


二戰時期,在大西洋戰場上,德國海軍擁有上千艘兇惡的U型潛艇,其展開的水下“狼群”戰術,給盟軍的運輸船隊和護航艦艇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但隨著美國租賃或無償援助了英國皇家海軍50餘艘大型驅逐艦,加之美海軍參與大西洋海戰,最終德國潛艇戰宣告失敗,但毫無疑問,其潛艇所創造的戰績,名列二戰各主要交戰國首位。

倘若日本海軍學習德國,把巨量資源投入潛艇及其配套裝備的研發,即使日本海軍擁有了德國海軍上千艘的潛艇規模,最終也打不贏美國。

(美太平洋艦隊密密麻麻的艦艇)

因為戰爭打到最後面,拼的是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美國的人口及受教育程度、國土面積、工業基礎與規模、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是日本所遠遠比不過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能在二戰開始後,短短的二年時間內,奇蹟般地建造了175艘滿載排水量超過3000噸的弗萊徹大型驅逐艦的原因,這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唯美國一家耳。

太平洋海戰爆發後,其航空母艦、戰列艦、重型巡洋艦等大型水面作戰艦艇似流水般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美海軍太平洋和大西洋艦隊,只有國力強大的國家才能做到。

而日本是個小島,四面環海,國土面積僅是美國的一個零頭,人口及受教育程度也遠遜於美國,儘管其工業基礎和工業規模在亞洲傲視群雄,但卻也不及美國的三分之一,其綜合國力與美國相去甚遠。

(德海軍U型潛艇)

太平洋戰爭中後期,隨著美海軍航母、戰列艦、重型巡洋等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美海軍太平洋艦隊規模日益龐大。

相反,日本海軍的航母、戰列艦、重型巡洋艦等主力艦艇,卻越打越少,得不到及時補充,限於國力,此時的日本已無力再建戰列艦等主力戰艦,自中途島海戰後,太平洋戰場上的態勢就向有利美軍轉變,日海軍聯合艦隊最終戰敗已成定局。

倘若日本學德國,把資源投入到潛艇領域,那勢必削弱航母、戰列艦、重型巡洋艦的力量,二戰時期,德海軍潛艇力量非常強大,但卻沒有航空母艦,極少量的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最終還是打不贏水面和水下作戰力量均衡發展的英國皇家海軍。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

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海軍建設需要均衡發展,事實上,日本海軍建設還是相當成功的,二戰時,畢竟擁有12艘主力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20艘重型巡洋艦,20餘艘輕型巡洋艦,130餘艘驅逐艦等主力水面作戰艦艇。

日本重視水面作戰艦艇的建設,卻相對忽視了潛艇的發展,因為國力的原因,不可能象財大氣粗的美國一樣全面發展,憑藉工業優勢,陸海空三軍武器制式裝備,全都碾壓日本軍隊,日本遇到如此強勁的對手,最終只能舉手無條件投降。


國平軍史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傻。德國不是不想造航母,航母上的戰機歸屬權是誰?指揮權是誰?是空軍元帥還是海軍元帥?

日本用潛艇戰,作戰半徑到珍珠港,太平洋是大西洋的二倍。太平洋島嶼多,適合航母艦隊偵查和攻擊。

大西洋就是海,德國想通過U型潛艇把英國包圍困死,讓英國投降。

日本是造航母還是潛艇,鋼鐵產量多少?鋼鐵用來造什麼,他們很清楚。日本海軍一直給陸軍壓著。海軍是輔助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