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育兒:共情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各位家長快來看看吧!

人是群居動物,需要與人交往,所以人一定要有朋友,需要朋友的幫助、理解、支持。所以共情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相當重要。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瞭解其感受的能力。Mayeroff(1971)認為,共情就是“關懷一個人,必須能夠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須能夠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樣,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樣從外面去審核、觀察,必須能與他同在他的世界裡,並進入他的世界,從內部去體認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標與方向。

早教育兒:共情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各位家長快來看看吧!

簡單說,共情就是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小孩子只有擁有足夠的共情能力,才能交到更多朋友,更好地適應社會,也只有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才可以減弱孩子的逆反心理,減少攻擊性行為。

從生命開始的那一刻,我們的機體就具備了共情的能力。新生的嬰兒聽到其他嬰兒的哭泣聲時,所做出的反應就是自己也跟著哭;在看到小夥伴不開心時,很多僅兩、三歲大的幼兒也會做出安慰他人的舉動:他可能會把自己的食物、玩具放在小夥伴的手中,並且用肢體語言來表示他的關心。嬰兒的一些共情反應是純粹、本能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共情的能力會慢慢的內化至價值觀,直至成為道德行為的核心。

早教育兒:共情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各位家長快來看看吧!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 William Damon(1988)對從嬰兒期至青春期的兒童共情能力發展變化的分析:

嬰兒早期:對自我的情感和需要之間的邊界很清楚,但不能區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與需要。

1-2 歲:能夠將辨別他人悲傷的情感發展為真誠的關心,但還不能將這種情感真實化地轉變成有效的行為。

3-9歲:意識到每個人的觀點都是獨特的,不同的人對同一情境會有不同的反應。藉此,會對他人的悲傷做出更適當的反應。

10-12歲:發展出對處於不幸困境中的人的共情——窮人、流浪者及殘障人士。到青春期,這種共情能力將對個體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帶來人道主義的色彩。

共情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情感任務,只是簡單地提醒寶寶要關心別人是遠遠不夠的,寶寶的共情能力需要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一點一滴地培養。那麼,如何培養寶寶的共情能力呢?

早教育兒:共情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各位家長快來看看吧!

一、引導寶寶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當自己遇到問題時,可以和寶寶交流,告訴他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給寶寶瞭解別人的機會。寶寶爬樓梯時,非要奶奶背,這時可以告訴寶寶:“奶奶年紀大了,沒有多少力氣,要是把你背上去該多累啊!寶寶是個大力士,自己能很快地爬上去。”寶寶在家長的引導下會從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寬容對方,為以後形成互助精神和關心他人的能力打下基礎。

二、透過故事和遊戲培養寶寶共情的能力

現在,市面上的幼兒繪本越來越多,含有豐富的人物角色和故事內容,寶寶通過閱讀可以理解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動,體會他們的感受,這對於寶寶共情能力的形成是十分有幫助的。還可以利用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對寶寶進行引導和訓練,比如在玩娃娃家時,媽媽可以問寶寶:“娃娃生病了,她好難受啊!你生病的時候,媽媽是怎麼做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照顧她吧!” 寶寶通過角色扮演就能夠了解各種人物的想法,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因此,家長要多為寶寶創造遊戲的情景,培養寶寶共情能力。

早教育兒:共情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各位家長快來看看吧!

三、父母給孩子樹立一個共情的榜樣

《社會性和個性發展》一文中指出,兒童通過對榜樣行為的觀察,可以學到共情能力及利他行為。而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看到,孩子的性格、行為與其父母有很高的同步性,因此,爸爸媽媽在生活中要主動關心、幫助他人,為寶寶培養共情能力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更多育兒問題,請加關注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