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這部致郁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文丨君君

這是一個人人都可以教你做人的時代。特別逗,好像一旦話題稍微深入一些,聊天對象都差不多能在最合適的時機口出金句,及時“點撥”苦難中的你一二。這些金句聽著往往耳熟,正好就是你昨天睡前翻開的那篇微信推文裡最後一段標黑加粗的話,也還正巧被你吐槽過邏輯不通、片面激進。

況且,那些自作聰明的內容,壓根兒不能治癒你心裡的壓抑。因為說話的人可能也不過只是靠單方面的理解和想象,其實他們也不知道情況實際發生的時候,具體環境如何,人會有什麼樣的心理變化以及會遭受怎樣的精神折磨,更不能明白這些負面的東西夾雜在一起有多難以戰勝——遠非幾句看起來頭頭是道的說辭就能解決。

而最好的辦法,恐怕還是自己經歷過之後,自己從過程中磨出道理和成長,以便在下一次的挫折裡輕而易舉地披荊斬棘——但這聽起來其實有些殘酷,意思就是這次沒辦法逃脫唄?只能生挨唄?不,也並不一定,這時候也可以談第二種辦法——從別人相似的經歷裡找共鳴。這種共鳴,也不是學人家怎麼做,而是從別人的故事和行為裡找到可以真正觸動和啟發你的東西,

起碼可以讓你嘗試主動操控局勢,縮短痛苦的過程,而非在痊癒之前先生生被情緒給玩兒死。

所以我要推薦你看卷福的新劇——《梅爾羅斯》。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很短,只有5集。目前僅出了兩集,豆瓣評分已經是9.2。電視劇改編自英國作家愛德華·聖·奧賓(Edward St.Aubyn)創作的半自傳體小說,《帕特里克·梅爾羅斯》五部曲——《Never Mind》、《Bad News》、《Some Hope》、《Mother’s Milk》與《At Last》,一部拍一集。 原著講述男主Patrick Melrose有一個扭曲不健康的童年,性虐待自己的殘暴父親,和坐視不管的冷漠母親。長大後他成為貴族社會中的花花公子,沉浸在委靡的物質生活中,酗酒與濫用藥物的問題纏身,最後走入婚姻、家庭慢慢恢復的心路歷程。在我看來電視劇很聰明的一點是,他們把原著的第二部《Bad News》先拍出來當做劇中的第一集,第二集才是第一部的《Never Mind》,先講現況,再追憶原因,以至於——不會讓觀眾一下子太難接受。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因為和改編成的電視劇相比,原著極其致鬱。作者愛德華•聖•奧賓,他的父親是名聲在外的英國軍醫,母親是來自美國的富家千金,這樣的一家人之間有著不可告人的故事。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在他5歲至8歲的時候,愛德華•聖•奧賓屢遭父親的恐嚇、虐待和強姦。當他把實情告訴母親之後,母親只答道:“我也是”。沒錯,知情的母親不僅沒有把兒子從苦海中解救出來,反而還表示默許,努力撇清與他的關係。伴著這樣可怕的陰影,成年後的他在就讀於威斯敏斯特大學和牛津大學期間,沉迷海洛因,吸毒成癮。進行戒毒和接收了心理治療後,投身於寫作的他得救了。載滿了個人情感的文字是他發洩的方式,他也通過書寫梅爾羅斯的旅程,開啟了新生。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愛德華3歲照

卷福扮演22歲的梅爾羅斯,第一集剛開始,就是他靜脈注射海洛因,吸毒吸嗨的鏡頭。電話響起,裡頭的人通知了他父親去世的消息。

梅爾羅斯體內藥勁還沒過的,掛斷了電話,臉上樂開了花。“老混蛋死了”,所以他也要把他從自己身上徹底摘除,就從戒毒開始。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梅爾羅斯不缺錢,更不缺女人。跟女友誇下自己要戒毒的海口後, 梅爾羅斯出發去了紐約——去把父親的骨灰帶回英國。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紐約之旅,更是盡顯梅爾羅斯的富庶。住市中心頂級套房,手裡隨時握著一疊錢,付款的時候像發紙一樣隨意。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因為劇情中梅爾羅斯憋著口勁要戒掉毒品重新開始生活,所以這一整集都是卷福的演技大爆發——想要戒毒的人常常在吸與不吸間焦灼和掙扎。不吸時痛苦難耐,想各種理由來背叛自己的誓言,顫顫巍巍地打電話給賣毒品的人。一個小時的劇情裡基本55分鐘他都是癲癲狂狂的癮君子狀態。毒癮發作時,梅爾羅斯被堵在出租車裡焦躁難耐,冷熱交替的體感令他坐立難安;或者是和女性朋友見面時混混沌沌,前言不搭後語;甚至最糟糕的,卷福演出了梅爾羅斯毒癮發作時精神分裂的狀態,一半是二十充滿恐懼的他,一半是惡狼一樣的父親,他自己跟自己對話,一陣和父親一樣兇狠殘暴,一陣又是自己痛苦無比的啜泣。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這樣的表演,不知道演的人如何感受,首先讓看得人都已經完全耗盡了精力,從外而內累到心肝。

混亂迷幻的效果不僅是靠蒙太奇,更是要歸功於卷福的精彩演繹。一半是狼狽癲狂的癮君子,一半是精緻講究的富家子弟。卷福在劇中的演技,愛德華•聖•奧賓本人看完都誇讚:“令人吃驚。”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梅爾羅斯貌似奢華的生活,其實是一個悲劇的死循環。無限的毒品和悲催的童年,是這死循環上兩個卸不掉的軸承。這樣的生活,當然是人前顯貴……人後豬狗不如。第一集裡,在紐約兩天的行程,令他右眼撞傷粘在一起,手臂燙傷,手彎處全是針眼,一嘔吐,還能吐出血。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梅爾羅斯最大的痛苦來自於內心。他看到父親的屍體,不是解脫,甚至也不是單純的痛快,他憤怒並且夾雜傷感,因為爆發的感情太複雜甚至令他失控地捶打棺材。拿到父親骨灰,他更憤怒,把骨灰盒砸向地板、砸向牆、砸向鋼化玻璃的窗戶…… 但偏偏骨灰盒怎麼砸都不爛,就像在告訴他,折磨他的人就算死透了,也無法從他的生活裡徹底剔除,他必須一直活在他的陰影裡,持續不斷地煎熬。你問為什麼?不能就把那個人忘掉重新開始嗎?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怎麼可能那麼容易。

劇裡的父親把暴戾殘酷表現在面子上,半夜跑到兒子房間裡威脅兒子“如果把今天的事情說出去我就把你撕成兩半”。但小說裡其實不是。David在小說裡並沒有這樣直白地威脅過任何人,每個人都是自動服從以及保守秘密。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豆瓣影評裡有人寫:“電視劇和小說裡都明確點出這家人的鉅額財富其實都是Eleanor孃家的錢,因此David手中其實沒有任何實際的籌碼,他卻莫名其妙地靠精神控制奴役了所有人。仔細分析一下的話,David的手段幾乎是教科書式的精神控制手段。

第一:一套邪教式理論(“我折磨你是為了你好”“你如果能忍過這個,人生中就沒有什麼困難能打到你”)。

第二:打擊受害者自信,降低受害人的反抗意識(比如說長年累月當眾羞辱母親Eleanor。你連個菜都點不好,你連客人的座位都安排不了,你一文不值。其實在局外人看來Eleanor是個超級富有的女繼承人,她才是條件更好的那一方吧)。

第三:阻斷受害人之間的交流和聯合的可能性(因為不能太嬌縱孩子,所以母親不能過多地和兒子接觸;軟性限制Eleanor交友甚至出門)。

第四:靠毫無原因的懲罰來鞏固絕對權力(兒子Patrick因為踩了兩個無花果突然遭到了飛來橫禍。作為一個小孩,他還有正常人的反應,他反覆問父親“我做錯了什麼?”。但是沒有回答,我說你錯你就錯,沒有原因和道理可講。後來我們看到這招馬上見了效果,Patrick不過打破一個杯子就嚇得魂不附體。而其他受害人比如母親Eleanor在受懲罰的時候甚至根本不會問“我做錯了什麼”,她只想盡一切可能逃過懲罰、熬過災難就好。)”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在這套恐怖體系下,所有受害人的反應也是教科書式的“習得性無助”。對於父親David種種變態的要求,受害者都會選擇服從。比如對於母親,即使腰纏萬貫也不願意主動離開,小說裡寫因為“服從,哪怕是這種荒謬的服從,對母親Eleanor來說是一種真正的誘惑”。

而其他受害者,甚至在半夜出逃走到一半之後又自己給自己找理由再折回狼窩來,“和其他受害人一樣彷彿被一種巨大的黑暗力量所控制,她走了回來,安慰自己說‘至少我逃走過,我表達過自己的反抗了’。”

之前就說過,原著比影視劇更加致鬱,但也因此,原著裡的許多沒被拍出的細節更能說明白人物的情感和事情背後那扭曲而現實的倫理關係。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第一集結尾的時候梅爾羅斯的朋友問他:“戒掉毒後你想幹什麼?”

梅爾羅斯突然開始哭泣,哭的撕心裂肺。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他和母親以及其他受害者一樣,被那股彷彿永遠不會死亡的黑暗力量牢牢地牽制在那裡,其他一切所謂人該擁有的積極、努力、奮鬥和生活,在他擁有的金錢和常駐在心底的傀儡面前根本狗屁不是,沒有絲毫意義。這種千瘡百孔的心理狀態,根本不是幾句誠意滿滿的說教、看似牛逼的道理就能解決的問題,海洛因都比這些管用的多。所以面對朋友那個問題,梅爾羅斯是完全崩潰的,他根本沒有答案。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梅爾羅斯把生活形容為是一袋會漏的屎,人也難免會被沾染,是對的——人生有時候就是這麼糟糕。後面還有三集,除了創傷,成長與治癒的主題,上流社會中的虛與委蛇和道德淪喪也會被逐漸交代出來。

但千萬不要忘掉一點,如今,小說的作者愛德華•聖•奧賓已經與同是作家的愛人結婚,成為了兩個孩子的父親。所以哪怕現在看到的過程和回憶有多千瘡百孔難以直視,起碼我們知道最終的結局,不論原作者,或者書裡的Patrick,又或者劇裡的梅爾羅斯,都是打破黑暗走出來了的。因此,尤其是現在正在經歷精神痛苦的人,或許你該繼續看到結尾,因為到最後你可能會像作者一樣發現,只要還能繼續生活,傷也就還有機會痊癒。

剛好,這部致鬱新劇推給所有鬱氣難消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