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宁:打破刚性兑付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

朱宁:打破刚性兑付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

2018年7月8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泛海金融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获得第三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当日,朱宁教授就资管新规实施以及刚性兑付等话题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做了独家解析。

朱宁 资管新规实施 刚性兑付

约1200字

资管新规的实施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哪些意义?

朱宁:资管新规的实施对于金融系统的稳定、金融行业的发展和经济转型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这段时间整个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很大的问题就在于刚性兑付。

投资者对整个经济增长理念和增长模式认识的转变,其实是应扭转这种刚性兑付的思路:投资者要逐渐扭转经济增长达到7%、8%的预期,很多资源配置的扭曲就是来自于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强制性追求。

无论从投资者角度,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还是从监管者的角度,都可以真正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这对于金融的转型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为什么说“去刚性兑付”是网贷等平台发展的一种趋势?

朱宁:金融科技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机构都是借助刚性兑付发展起来的。但是在过去几年里,相关的风险在逐渐释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机构平台不能一味地进行兜底。

“去刚性兑付”是一个大方向,这一点是没有太多的争议,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在“去刚性兑付”过程中的度如何把握?过渡期都比较明确,现在操作层面面临着不明确,每个个案和具体场景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等。

总的说来,资管新规需要推进得更彻底,但是在具体过程中,需要做的事情太多。

如何加强投资者自身的投资判断能力?

朱宁:市场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利益平衡的机制和制度。

投资者的权益应该从规则上进行保护,而不是单方面地由平台或是国家进行兜底,如果这样的话,那些进行了分析和判断的投资者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利益平衡机制就会被打破。

所以,不能只讲投资的回报,而不讲投资者的教育,回报和教育都很重要,这需要一个过程,监管的思路也需要适当调整。

为什么说信息披露很重要?

朱宁:机构的产品是否更好卖,消费者的权益是否得到保护,市场是否能够健康地发展,相关的信息披露就显得十分重要。

要对投资者的适应性进行一定的提醒和预警,在知道全部信息的前提下,投资者的风险应该自担,国家和平台不应该进行无原则的兜底。

刚兑在被打破之后,未来的市场前景如何?

朱宁:刚兑被打破之后,未来的市场面临不确定性,其中,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资产证券化;二是国内债市场的发展,就是刚兑在打破后,老百姓该买什么产品?

从这个角度讲,我一直鼓励多层级的债券市场,因为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潜力更大:债券市场的公司治理要求更高;和股票市场相比,风险则相对更小;债券等固收类产品更适合退休等人士来进行选择和购买。

如何从法规层面来夯实市场的健康发展?

朱宁:中国的市场有特定的文化,现阶段,只能通过一些企业的违约和破产等一系列市场化手段来教育市场、企业和公众,让他们知道,之前国家会救市,以后国家未必会救市。

在信息充分透明的情况下,每个投资者必须为自己的投资行为买单。这一切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细化、司法的持续公正化以及执法层面相关制度的日益完善。

为什么说金融监管要与时俱进?

朱宁:金融监管要逐渐与时俱进,改善整个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才能有效地防控中国整个宏观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监管者也应该逐渐降低自己的管理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和规则制定意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