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你像繁星闪烁


努尔哈赤死了之后,除了四贝勒皇太极独占两旗之外,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五贝勒阿济格、六贝勒多尔衮、七贝勒多铎各占一旗。

其中五贝勒阿济格、六贝勒多尔衮、七贝勒多铎都是阿巴亥的孩子,按理说阿巴亥一脉拥有三旗,其实力也不弱,为什么阿巴亥被逼死的时候,三个儿子不反抗呢?

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以执行父亲遗命为由,令阿巴亥殉葬,逼迫阿巴亥自缢。

且不说这遗命是真是假,反正死无对证,就从这“遗命”的字眼上,阿巴亥和她的三个儿子就无法反抗,怎么反抗?起兵造反吗?当时阿巴亥和三个儿子,也没有这个心思。

其次,努尔哈赤死的那年,阿巴亥的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三儿子多铎13岁。而那个时候皇太极已经44岁了,他们弟兄仨加起来,也不过只比皇太极多了几岁而已。

论功绩,论谋略,阿济格三兄弟远远比不上皇太极,而且他们如果想要谋反,以三旗实力对抗皇太极的话,皇太极同样也可以拉拢其他几位贝勒。

从皇太极独占两旗就能够看出来,努尔哈赤还是想要把位置传给皇太极的,因为除了阿济格三兄弟外,其他三位贝勒都不适合继位。

大贝勒代善曾经犯过错误,努尔哈赤早就不信任他了。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当年阿敏的父亲是努尔哈赤亲手处死的。三贝勒莽古尔泰是个人渣,亲手杀掉了自己的母亲。

所以实际上其他三旗也是支持皇太极继位的,这样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皇太极,最大的对手就是阿巴亥,只要把阿巴亥干掉了,他的皇位就能稳固了。

阿济格自然也清楚这一点,如果反抗的话,他们一家几口人还是死,而且还会落了个逆反的骂名,所以皇太极要处死阿巴亥的时候,阿济格压根就不敢反抗啊。

而多尔衮和多铎那时还小,更无反抗之力,不过长大后多尔衮、多铎与阿济格并不亲近,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更是远离阿济格,也许他心里一直都很痛恨哥哥为什么没有救母亲吧!

只叹历史不能重来,如果努尔哈赤晚死几年,等多尔衮和多铎长大了,那时候阿巴亥或许就不会死了,而凭借多尔衮的能力,可能会挤垮皇太极,从而改写清朝的历史了吧!


戏曲说


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在逼杀老爹最宠爱的大妃阿巴亥时,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三儿子多铎13岁。且此时,大儿子阿济格手握镶白旗一旗重兵!


大妃阿巴亥 被逼上吊自杀(剧照)


如果说多尔衮、多铎年当时纪尚小、无能为力,那么手握镶白旗一旗重兵的阿济格,为什么不救母亲?满人历来敬重老人、重视长辈,何况那是自己亲妈将被人逼死?


我这么说吧,阿巴亥三个儿子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根本不敢反抗。上拖“君父临终遗命”之名,下有皇太极势力集团强大威慑。想反抗?名义上和实力上,都站不住脚。


虽说他们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但实力和威望区别太大。我先来说说这个厉害的皇太极!

清太宗 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是老汗王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比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都要大,且久经战场、威望甚高,是后金国努尔哈赤后期“四大贝勒主政”格局中的四贝勒。


皇太极善于权谋,文武双全,能力和手段在努尔哈赤诸子之中最为出众,且皇太极在宗室拥有强大号召力!老汗王努尔哈赤死后,没有指定接班人,那么只能按照后金国习俗,由诸王议政推举制,共同推举一位接班人。


大贝勒代善,起初是与皇太极争夺皇位最激烈的劲敌,其他的皇子都只是打打酱酒、看看热闹,根无力与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这两个强大对手竞争。


起初多尔衮(阿巴亥家族)也是不可小觑的势力,也有争夺汗位之意,但最终发现只能被众贝勒一起群殴....

大贝勒 代善(画像)


大贝勒代善,因与老爹努尔哈赤的正妃即大妃阿巴亥私通、有奸情睡到一起。(准确说是,还没等努尔哈赤死,俩人上床了)。


努尔哈赤想,你要给你爹我戴绿帽子,也得等我死啊,我是说过我死后把阿巴亥给你,但不是现在!加之代善毒杀自己后妻等很多事情,让努尔哈赤很不满意,这样的人怎么配当后金之主呢?随后代善被剥夺了嗣位(同太子之位)。


后来,代善放弃了争夺汗位,通过利益交换,转而倒向支持皇太极。



所以努尔哈赤尸骨未寒,皇太极就在众贝勒的拥护下,坐上了后金大汗之位!随即,皇太极等人,害怕大妃阿巴亥势力的存在,始终担心阿巴亥会立自己儿子多尔衮,从而威胁到自身地位。


毕竟,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正妃(等同皇后),深受努尔哈赤宠爱,是一个有谋略的女政治家,能力手段皆不弱于皇太极,且阿巴亥家族势力也经营多年,不能大意。所以,皇太极联合众贝勒,形成强大势力,以“努尔哈赤遗命”为名,令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家族,被众势力群殴了。


阿巴亥儿子的那点兵力,根本无法与强大的皇太极军事联盟相抗衡,简直小巫见大巫。多尔衮兄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母亲被众人逼着上吊而死。年幼的多尔衮及弟弟多铎,除了哭什么也做不了。



有人说这确实是“努尔哈赤遗命”,说努尔哈赤依恋阿巴亥,曾多次流漏出要阿巴亥殉葬之意,到了那边也要最爱的女人陪伴。我想说,是真是假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便不是真的,在众人共同利益的强大驱使下,也会把它变成“真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皇太极等众贝勒势力,在逼杀大妃阿巴亥时,阿巴亥的儿子们并不知情,待到知道后,阿巴亥已经上吊身亡了,一切都晚了。


其实,就算多尔衮兄弟在场又能怎么样?母亲阿巴亥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死,苦苦哀求,才保住了自己孩子们的命。


若非如此,皇太极恐怕不只是杀阿巴亥了,就会斩草除根了。毕竟是阿巴亥的惨死,还是让皇太极动了那么一丝恻隐之心。



峰子奇观


大妃阿巴亥是清朝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的妃子,她为夫君生下三子一女,这三子分别是长子阿济格,次子多尔衮,三子多铎。阿巴亥儿女双全,又极尽恩宠,此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用之不绝。


然而,身处大妃的高贵地位,她最终还是难逃被赐死的命运,而且,更悲凉的是,被赐死时,她的三个儿子都没有反抗。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有书君为大家做详细解说。


一、皇帝下令,不得反抗。


首先要了解阿巴亥被逼自杀的原因。其实真正想杀阿巴亥的并非皇太极,而是努尔哈赤。阿巴亥曾经私会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大张旗鼓地给努尔哈赤戴了顶绿帽子,努尔哈赤老羞成怒,因此有意在自己驾崩时将阿巴亥殉葬,只是此事交由下任皇帝,也就是皇太极来执行了。


既然努尔哈赤已经下达命令,君令难违,阿济格三兄弟哪还能反抗呢?因此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被赐死。



二、厚此薄彼,不想反抗。


阿巴亥被赐死那年,大儿子阿济格才二十二岁,多尔衮和多铎分别是十五岁和十三岁,都还年幼。作为母亲,最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自己的儿子了,然而,阿巴亥临终托孤时,只提及了十五岁的多尔衮和十三岁的多铎,而对于阿济格并未提只字片语,这不免让阿济格心生寒意。


如果说阿济格已经成家立室,做事自有决断,那么多尔衮也已成婚两年,因此这个理由不成立;如果说阿济格事业有成,不用操心,那么多铎也是正黄旗的旗主,与大哥镶黄旗旗主的身份不相上下,这也说不过去。


总而言之,阿巴亥临死未提及阿济格成了他心里的一个结,因此对于救助母亲一事并未全力以赴。连二十二岁的阿济格都没有尽力,其他两个兄弟就算尽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三、为了保全,不能反抗。


自古以来,都是母凭子贵。现在阿巴亥被赐死,其子毫无疑问会受波及,此时阿巴亥知其被赐死已成定局,再做努力也是回天乏术。为不影响儿子的仕途,她力求皇太极饶恕她的三个儿子,得到皇太极的肯定答复后,她才从容赴死。


阿巴亥用自己的死来保全儿子的前途,此时她的儿子也知母亲的一番苦心,贸然反抗只会连累母亲和自己,此事因此作罢。



阿巴亥一生荣华富贵,却也有小女人的情怀。她被赐死虽然无可奈何,却不能不说也有一点为儿子着想的层面,而这不仅体现了阿巴亥爱子心切,也体现了她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高贵品格。


从某些方面来说,她也算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儿子后来都出类拔萃,相信九泉之下的她也能安息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以执行父亲遗命为由,令大福晋阿巴亥殉葬,逼迫阿巴亥自缢。

那年阿巴亥的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三儿子多铎13岁。

要说阿巴亥死时,多尔衮与多铎尚且年幼无能为力,那么已经屡立战功,掌管一旗的阿济格为什么会袖手旁观呢?

满人素来尊老,爱新觉罗家族更是重视父命。虽然没有看到努尔哈赤留下遗诏,明确传旨要阿巴亥殉葬。但是努尔哈赤生前的确有要阿巴亥殉葬的意思。

早年间阿巴亥与代善有私情,努尔哈赤知道后命她母子四人搬到别院住了一年,就是打入了冷宫,后来因为努尔哈赤十分想念阿巴亥,也就选择原谅她,将她们母子接了回来。不知是内心真实慨叹还是想给天下个交代,就说阿巴亥是他心尖上的人,今生今世要同生共死了,他比阿巴亥大30多岁,“共死”不就是指明阿巴亥得为他殉葬嘛!

所以,阿济格知是父亲遗愿,不得不遵命。

当时的阿济格虽已经是镶白旗旗主,拥有一定军权,但是与位高权重的四大贝勒相比,简直不提一提,四大贝勒身后还有众兄弟扶持,而多尔衮与多铎尚且年幼没有话语权,阿济格独木难支,就算他想救母亲,也是有心无力。

阿巴亥是个美丽聪慧、善用权谋的女人,且性子善妒。能把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哄得团团转,大老婆死了马上把她扶正,与儿子私通都能原谅她,早年间帮助努尔哈赤解决过许多棘手的问题,努尔哈赤对其又敬又爱。可是这样优秀的女人偏偏善妒,努尔哈赤膝下十余子,阿巴亥就有三子,皇太极定会疑虑阿巴亥以后要扶植自己儿子势力,威胁他的皇位,所以他断不能留她性命,阿济格深知即使母亲没有祸心,也难逃一死。

可怜年幼的多尔衮与多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母亲被哥哥们逼死,除了嚎啕大哭什么都做不了。

长大后多尔衮、多铎与阿济格并不亲近,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后,阿济格曾多次向多尔衮请封为叔王都被拒绝了,也许多尔衮一直都怪哥哥没有救母亲吧,母亲殉葬成了他心里永远的痛!


史论纵横


向敬之

准确地说,大妃阿巴亥是四大贝勒逼迫殉葬努尔哈赤的。

阿巴亥死时,其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小儿子多铎13岁。努尔哈赤死前,曾给阿济格兄弟各分了15牛录,命阿济格为镶黄旗旗主,多铎为正黄旗旗主。

《孝庄秘史》中的斯琴高娃版阿巴亥

对于阿巴亥的死,皇太极修撰的《清太祖实录》是这样说的:“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四大贝勒是以阿巴亥年轻风骚、心怀嫉妒而为太祖遗命处死,让人联想到大贝勒代善与她的绯闻,而为太祖很不高兴。

阿济格作为少壮派的旗主,对于母亲被逼自杀,无动于衷,是有原因的。

四大贝勒

一、四大贝勒打着太祖遗命,让阿济格不敢反抗。天命汗的子孙,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为了取悦父汗,不惜拿亲人开刀。三贝勒莽古尔泰的生母富察氏,因与代善有私情被发现,太祖以私藏财物之名将其休弃,莽古尔泰却将生母残忍地杀害。后来,豪格因父汗对岳母兼姑母莽古济厌恶,于是将为莽古济之女的嫡福晋杀死。

二、阿巴亥曾私藏财物,被努尔哈赤发现,派人将阿济格进行抄家。努尔哈赤曾一度远离阿巴亥,不与其同房。

三、阿济格虽骁勇善战,但自身存在软弱性,身领最强势的镶黄旗,并兼管正黄旗,但相较于四大贝勒所率的六旗,并无胜算。

四、从《清太祖实录》中记载的阿巴亥请诸贝勒“恩养”其子的遗言来看,她只提到“二子多尔衮、多铎”,而不涉及阿济格。虽然阿济格已经二十多岁,但不论如何,对于四大贝勒来说,都是一个弱势群体,作为母亲不该厚此薄彼。当时的多尔衮和多铎,都在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而且多尔衮已成婚两年,算作成人。阿巴亥和阿济格的感情究竟如何,也让人不得不怀疑。


以礼观书


题干中的皇太极,就是后金大汗、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他是后金大汗、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他的生母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侧福晋、清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

题干中的阿巴亥,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乌喇那拉·阿巴亥。

很显然,乌喇那拉·阿巴亥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继母,两人的关系确实很尴尬。

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乌喇那拉·阿巴亥则出生于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年),两人年龄仅相差两岁。

乌喇那拉·阿巴亥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嫁给了当时还是建州女真部首领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两人相差31岁。

但乌喇那拉·阿巴亥和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感情不错,先后为他生下了第十二子爱新觉罗·阿济格、第十四子爱新觉罗·多尔衮、第十五子爱新觉罗·多铎。

明朝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去世,35岁的爱新觉罗·皇太极立即率几位贝勒,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有遗嘱的名义,强迫37岁的乌喇那拉·阿巴亥殉葬。

乌喇那拉·阿巴亥虽然抵死不从,但她一个弱女子,显然不可能反抗得了,最终只能自尽。

这一年,乌喇那拉·阿巴亥的长子爱新觉罗·阿济格22岁,次子爱新觉罗·多尔衮15岁,三子爱新觉罗·多铎13岁。

乌喇那拉·阿巴亥有这么3个儿子,自己却只能在几位大贝勒的威逼下自尽,悦史君认为,至少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爱新觉罗·皇太极等几位大贝勒师出有名,他们是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死前遗命的方式,要求乌喇那拉·阿巴亥殉葬,这个遗命显然谁都无法反抗。

第二,当时后金国政主要由四大贝勒主导,即大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次子爱新觉罗·代善,二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侄子爱新觉罗·阿敏,三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五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

其中,四贝勒爱新觉罗·皇太极不仅文武兼备,而且在宗室中的号召力很强。

相比之下,爱新觉罗·阿济格22岁,乌喇那拉·阿巴亥的3个儿子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无论是官爵还是资历,都根本无法与他们相抗衡。

第三,爱新觉罗·皇太极等几位大贝勒逼迫乌喇那拉·阿巴亥殉葬的行动,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等3兄弟根本就不知情,等乌喇那拉·阿巴亥自尽的消息传出后,人们也只以为她是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遗命而殉葬,自然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不过,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等3兄弟还是在24年后,也就是南明永历四年,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逮到了机会,当时身为皇父摄政王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已经完全控制了局势,将自己的母亲乌喇那拉·阿巴亥追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

当然,紧接着顺治帝的报复,也就是后话了。


历史这样说


谢邀,这个问题不能简单以现代人的弒母的观念去看,而以当时后金女真人的风俗和政治格局分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了解基本的背景。

阿巴亥是后金汗努尔哈赤的大妃。用汉人的话说也就是后金汗王的王后。比努尔哈赤小31岁,生有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都是清初响当当的王爷。

1626年努尔哈赤在与明将袁崇焕的宁远之战中兵败,染重疾而亡。诸贝勒拥立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以努尔哈赤遗命为由逼阿巴亥自尽殉葬,时年37岁。其时长子22岁,次子13岁,幺子12岁。

母亲被逼自尽,三个拥有兵权的儿子没有反抗的原因大概有四个方面。

一,风俗使然。在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是极艰难极不稳定的,女人被视为财产,如汉代的王昭君丈夫死了,嫁给儿子,这在胡俗中与伦理无关,只是财产的继承,也说明女人太稀缺。既是财产如同珍宝殉葬在当时的风俗中,很正常,三个儿子找不到反抗的正当理由。

二,努尔哈赤的遗命。从努尔哈赤的为人看,他最担心的是死后兄弟相残,他亲自处死长子禇英,废次子代善嗣君之位就是因为这两人胸襟不够。所以他生前要诸贝勒立誓不得互相残杀。而阿巴亥年纪轻,长得又丰美媚人,性格褊狭好嫉妒,身居王后之位,又有三个儿子,可以说后患无穷,所以他在重病之中,严令将阿巴亥召至身边,杀心巳定,令其殉葬是最好的借口。而努尔哈赤在儿子的心目中,不仅是王,简直是神,他的遗命谁敢违抗。

三,代善的威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大哥褚英处死后,曾被立为嗣君。这人是个典型的政治动物,目光敏锐,有自知之明,但近乎冷血,阿巴亥想以他为未来的靠山,浓妆艳抹的夜奔私会,被人告发,努尔哈赤大度的把这个家丑压了下来。但这个代善为了后妻要杀前妻的儿子,努尔哈赤看不下去了,废了他的继承权,为了平息父亲的愤怒他把后妻给杀了。以他的为人在还有许多部落特征的后金王朝,很难成为服众的汗王,因此,努尔哈赤一死,他和几个儿子成为拥立皇太极最坚定的支持者,逼死阿巴亥以表忠心就是绝好的机会,他和皇太极联手,阿已亥的三个儿子的兵力就不足挂齿了。唉,女人野心大,心胸小,又遇人不淑,祸不旋踵。

四,皇太极心狠手辣,处事绝断。史书载,皇太极逼阿巴亥自尽时,用了支吾一词,这词透出一个女人的不甘,凄婉,哀求,都没有用,不得己转而求其善待自已的儿子,得到应允,不得已悬粱自尽。在王权面前,三个儿子能自保,都是母亲拿生命换来的,没被皇太极斩草除根己是万幸,冒然反抗,岂不辜负了母亲的一片苦心。


null108161361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介绍一下阿巴亥这个人物生平再结合历史环境给出解释。



1、阿巴亥:乌拉部布占泰的侄女,布占泰为求活命,而讨好努尔哈赤,于战败那年将妹妹嫁给舒尔哈亲,侄女嫁给努尔哈赤。阿巴亥12岁进宫,为努尔哈赤生下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和十七子多铎,随后宫内发生一件事使阿巴亥迈入雷区。原来努尔哈赤长子去世后,次子代善呼声最高,可以说被视为王位继承人,而且少数民族有继婚的隐私,那么很自然就联想到阿巴亥日后会和代善会成为一家人,会嫁给代善,自然讨好代善,给代善和皇太极送吃的。结果引来努尔哈赤不快 ,治了阿巴亥和代善的罪,取消了阿巴亥大妃身份。可是一年之后努尔哈赤想念阿巴亥,又恢复了其身份。接下来努尔哈赤挂掉前据说要传位多尔衮,让代善辅政,谁知努尔哈赤一死便遭来了杀身之祸,先是阿巴亥被宣布要被殉葬,这就大大削弱多尔衮实力,避免了母为其乱政的可能,于是这样顺理成章的被皇太极杀掉。介绍完阿巴亥,是不是觉得这大妃位置至关重要?这皇太极登位能不杀阿巴亥吗?



2.阿巴亥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占有代善支持,和三旗资源,这对皇太极而言是威胁,所以皇太极登位必除之而后快,于是杀了阿巴亥,堵住这张嘴成为必要,于是逼其殉葬,守卫自己皇位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所以阿巴亥成了皇太极政权的牺牲者,而此时阿济格也才22岁,皇太极已经35岁,多尔衮才十几岁,保命就不错了,怎么救母妃?多尔衮只得积蓄力量等待机会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母妃殉葬为父汗旨意,如何反抗,没理由反馈,同时势力薄弱,反抗也是以卵击石,这种程度讲多尔衮是恨皇太极的,但当时年幼只能忍气吞声保全性命,日后为母亲报仇,所以只能选择沉默才是明智之举。



脱离高级趣味的王闪烁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毒疽发作而死,皇太极继承汗位。关于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曰:洪佗始(皇太极)能成吾志。终无所命而死。”因而皇太极得汗位,是符合努尔哈赤临终之命的。

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据说,努尔哈赤生前已立多尔衮为嗣子,而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其幼弟手中夺取了汗位,为去除篡位障碍,还逼迫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此说受到一些人怀疑,因为努尔哈赤痛恨多尔衮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当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

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与诸贝勒争夺汗位的斗争白热化,最后皇太极击败对手自立为汗。其间,皇太极与代善的争斗尤为激烈,代善有勋绩,有声望,也有势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皇太极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代善,如利用代善与大妃纳喇氏的暧昧关系,推波助澜,借助舆论,促使努尔哈赤罢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损害。努尔哈赤死后,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势力,最后压服代善,夺取汗位。

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努尔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为汗者须请贝勒推举产生。当时诸贝勒中,数皇太极实力最强,努尔哈赤死去当天,代善长子劝代善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示同意。次日,在诸贝勒大臣聚于朝时,代善提议举皇太极为汗,请贝勒“皆喜曰善。议遂定,乃合词请上即位”。

《鲁庵文集》所记更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一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后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

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有可能的。因为,终清一朝都是首重军功,当时的满洲人更是如此。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表,与最为年长军功卓著的代善相比也不差丝毫。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诸贝勒一筹,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也是不足为怪的。

努尔哈赤死后,大妃乌拉那拉氏和两个庶妃殉葬。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拥皇太极嗣汗位。代善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原因:“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被拥举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时-1643年9月21日亥时),满洲族,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 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彻底击败蒙古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后裔蒙古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被漠南蒙古部落上尊号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进行打击作战,极大的消耗了明朝国力,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由此可见无论各种原因手段皇太极继位,事实证明都是满洲最好的选择。

阿巴亥被殉葬,与她性格有很大关系,其人嚣张跋扈,依仗努尔哈赤欢心,为非作歹,极为不得人心。

但舔犊之恩何人能忘?不是多尔衮兄弟不想反抗,是没有那个能力,是根本就不敢反抗。稍有异动,死的就不止阿巴亥一人。

纵观天下,无论手腕谋略,明末种种人杰,无论崇祯还是林丹汗,何人能比的上皇太极?更是无论多说此时还远远羽翼未丰的多尔衮三兄弟。

大妃阿巴亥育有三子,长子阿济格,次子多尔衮,三子多铎。老汗王努尔哈赤死时,阿巴亥三子占拥大汗亲领最精锐的两黄旗,但三子中二子具都年幼,不能成事。唯有阿济格成年,但孤掌难鸣,并且阿济格其人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政治手腕更是与几位哥哥有天壤之别。

而皇太极年幼即以文武双全,聪慧干练,谦和威严闻名于满洲。在满洲威望极高,代善皆不能比。各方史籍多记载其“八子贤能。”

但皇太极死后大妃阿巴亥三子获取了满洲最大的权势,并且为大清入关立下了滔天大功。多尔衮自皇太极死后势力最大,虽满洲内部各方势力牵扯不能称帝,但也大权独揽。后又抓住机遇带领满洲人从龙入关,实际建立了这将近三百年的大清帝国。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旋封贝勒,统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封豫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晋和硕德豫亲王。

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之胞兄,母为大妃阿巴亥。

皇太极时期参加过攻打明朝边境以及朝鲜的作战;清军入关时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顺治元年(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又以靖远大将军沿长城入陕西,又自陕西出河南、湖广、江西,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顺治五年(1648年)又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顺治六年(1649年)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

阿济格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但他却是一个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一壶浊酒半盏茶


阿巴亥之死有两种版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端、经过都相同,但方式(结果)却有异:一说为自缢,一说为弓弦勒死。    1、为什么要致阿巴亥于死地?是因为皇太极相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皇太极登上汗位后宣布将多尔衮兄弟二人"恩养"于宫中.对于皇太极汗位的得来,曾经有人大加指责,其实只有当事人皇太极最明白他该不该受到指责。显然,这是一场蓄谋的逼宫政变,是由皇太极与兄长代善联手完成的。    努氏晚年非常看重家庭亲情,当初在皇太极指使小妃德因察诬告阿氏时,努氏在听信谗言极度恼怒之时也没有治阿巴亥的死罪,他说念及几个孩子都很小,不忍心让孩子们失去亲娘,何况后来乎?他难道没有考虑到如果让阿巴亥生殉,多多兄弟就变成了孤儿吗?(当时多尔衮年13岁半,多铎12周岁)    再一个史实是努氏死时在他身边陪伴的只有大福晋一个人,众多子侄都还在路上,未来得及赶到.一种说法是他想当着众人的面宣布继承人选,一种说法是写有遗诏但被皇太极的人毁了.而作为知道皇太极并非老汗王选定继承人这一秘密的大妃,一个最后时刻守在努氏身边的证人,怎么可能让她这个绊脚石继续生存呢?所以,大妃只有死亡一条路.    而就在皇太极逼大妃殉葬之后,那个小妃德因察也“生殉”了.可见其中有隐情.史料记载从努尔哈赤死到大妃生殉,相隔不到一天时辰.具体是在努尔哈赤驾崩后的次日凌晨。    英明汗王努尔哈赤向来重爱情、重亲情,他怎么可能在自己临终之际又“遗命”大妃阿巴亥殉葬而丢下两个十来岁的亲生儿子多尔衮与多铎呢?他们年幼无知,若丧父又丧母,这在冷酷的后宫之中将何以立足呢?“遗命”似乎是有,但却不是“逼大福晋殉葬”的遗命,而是立“九王”多尔衮为汗。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的“遗命”成了假的,假的“遗命”却成了真的!      大福晋阿巴亥生殉成了后金国的一大疑案,残酷的历史给多尔衮兄弟三人开了个无情的血血淋淋的玩笑.     2、代善其人软弱无能    努尔哈赤杀了长子褚英后,曾经想过改立次子代善,但有两件事让他大为恼火:一是代善继福晋虐待前妻生的长子硕托,此事传到努尔哈赤那里极为震怒,试想一个连家务事都管不好的人还能指望他建功立业,成就大业么?把汗位交给这样的一个人应该不应该,努尔哈赤犯了嘀咕,再一个令努尔哈赤忌讳的就是他最恨继母虐待继子这种事发生,因为这与他和生活经历有关,努氏小时候就是生母早逝,饱受继母虐待.这件事勾起了他的痛苦回忆.第二个原因就是皇太极串通小妃德因察诬告大妃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之间关系暧昧,皇太极此举意在一石二鸟,同时打击大妃和多尔衮三兄弟的势力,结果努氏初时大怒,后来冷静下来也意识到其中有诈,把皇太极和德因察叫来狠狠训斥一顿,但皇太极还是收到了他想要的效果,代善在这两件事上表现得很软弱,让努氏对他失去了幻想,虽然后来他不得已杀了老婆来向努尔哈赤赔罪,但已晚了。    再一个,代善的一儿一孙都是支持多尔衮作皇帝的,而代善居然管不了自己的儿孙,可见其软弱,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代善的儿子岳托等都支持皇太极,代善他管不了自己的儿子,就帮助皇太极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后来皇太极死后,他的其他儿子孙子都支持多尔衮,他也管不了,这样的父亲,他不软弱谁软弱,连儿子都不和自己站在一起,只好任人摆布,难道他不软弱吗?皇太极可是一直在打击他和他的儿子,即使他们支持他.后来硕托和阿达礼被豪格利用来作为攻击多尔衮的工具,最终被处死,成为清内部矛盾的牺牲品。     大福晋“葬活坟”       大福晋(1590~1626年),纳喇氏,乌喇贝勒满泰之女,为努尔哈赤大妃。生三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努尔哈赤卒后,同殉。史书记载:“努尔哈赤是八月庚戌,即十一日驾崩,乌喇纳喇氏阿巴亥是八月辛亥,即十二日辰时自尽,已时即与努尔哈赤同出宫暂葬于沈阳城内西北角。”多尔衮摄政时,曾谥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入太庙。多尔衮获罪后,被逐出太庙,罢谥号。其骨灰是否被迁出福陵还有待考证。    生活在古代皇室的女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温馨如意。伴君如伴虎,荣辱沉浮瞬息变幻,不知何时就会祸起萧墙。在努尔哈赤死去十八个小时之后,他最宠爱的大福晋阿巴亥被四大贝勒逼迫生殉,理由是努尔哈赤有遗嘱在先:大福晋虽然年轻貌美,但心怀嫉妒,常常使汗王不快,如果留下,将来恐怕会成为乱国的根源,所以必须殉夫。     按当时的习俗,妻殉夫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爱妻,一是没有年幼的儿子,阿巴亥虽然符合前一条,但她确有两个幼子需要抚育,而且她不相信汗王会留下这样的遗言,她要据理力争。     但是,四大贝勒告诉她:这是汗王的遗命,他们纵然不忍心、不愿意,却不敢不从。而且,从殉的仪式都已经准备好了。按规矩,当殉者盛装坐炕上,众人对之下拜,然后以弓弦扣颈勒毙;若殉者不肯殉,则群起而扼之,至死为止。     到了这一步,阿巴亥还有什么办法?她只能屈从,换上礼服,戴满珠宝饰物,虽然照规矩殉者不得哭,她还是哀告诸贝勒,请求他们照顾她的幼子多尔衮和多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还说了些冠冕堂皇的话:“我自十二岁侍奉汗王,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汗王恩厚,我不忍离开他,所以相从于地下。”     大福晋的生殉非同寻常,努尔哈赤诸妃,如侧妃博尔济锦氏、伊尔根觉罗氏、叶赫那拉氏、哈达那拉氏及庶妃兆佳氏、钮祜禄氏、嘉穆瑚觉罗氏、西林觉罗氏等俱为善终。至皇太极死时,不论中宫皇后,还是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还是那些无名号庶妃,无一人相从先帝于地下。顺治皇帝死时,虽有一名贞妃者从殉,但也不过一庶妃,而且从当时文献记载看,贞妃的从殉,出于皇室意料,显然是自愿从死,不愿苦熬清宫的寂寞岁月,也有说是顺治帝的旨意(她是著名的董鄂妃的胞妹)。阿巴亥的生殉则不同,她既是地位高贵的“国母”,又有幼子尚未成年,更何况先申斥了她的一番“罪过”之后,宣布是“先帝遗命”,而且“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强逼之自缢殉葬,同样让人联想到逼迫大福晋生殉背后必有阴谋。     早在若干年前,大福晋就经历了几次风波。努尔哈赤庶妃代音察向努尔哈赤告状说:“大福晋曾两次备佳肴送与大贝勒(代善),大贝勒受而食之;一次送给四贝勒(皇太极),四贝勒受而未食。而且大福晋一日两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想是有什么事商议。大福晋自己也两三次深夜出宫院。”这样的事情令努尔哈赤非常不快,但他处理得非常冷静。     女真族与蒙古族一样,有父死子娶庶母、兄死弟娶嫂的传统习俗,努尔哈赤自己就从死去的族兄那里继承了嫂子衮代为大福晋,而且他自己也公开表示过他死后由代善继承阿巴亥。现在,阿巴亥出于对未来地位的考虑,提前向身为储君的代善传情,表达自己的倾心爱慕,可谓预做准备,原也在情理中。须知,努尔哈赤已经年过花甲,须发苍白,而阿巴亥正当三十岁的盛年,最是女人丰姿绰约的成熟时期,老夫少妻、白发红颜,很难不生外心。再说,拿贼要赃,拿奸要双,并无通奸的确证。所以,努尔哈赤赦免了大福晋的死罪,但予以休离。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毫无地位可言的小庶妃如何胆敢去告深受汗王宠幸、贵有三子的大福晋?而且牵连着自领两旗、居参政“四大贝勒”之首、老汗王欲立为太子的大贝勒代善?诬告大妃与代善关系暧昧的邪风从哪里刮起?人们不难看出,这一切皆缘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权力之争。因为老汗王年事已高,汗位的继承人为谁?已成为诸子侄中明争暗斗的焦点。因为努尔哈赤时代在政治上实行八旗制,以八旗和硕贝勒“共理国政”,即以八旗旗主分权统治的制度;在经济上则“予定八家但得一物,八家均分之”。军事上凡行军打仗亦以八旗旗主为统帅,各有统属,联合作战。这就必然形成八个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实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集团统治,也就会在汗位继承上导致“诸王争国”的恶劣后果。     当时八旗人马中,皇太极掌握两黄旗,代善掌握正红旗,阿敏掌握镶蓝旗,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所余镶红、正白和镶白三旗旗主,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在他们分别只有十九岁、十二岁和十岁的时候,就成为拥有一旗、与诸兄并驾齐驱的权势很大的旗主。诸兄能够成为旗主,完全是因为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流血拼命,而幼弟恃母亲受宠而得汗王厚赐,怎能让人心服口服?     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所掌握的力量已经超过四大贝勒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再有他们的母亲阿巴亥以国母之尊联缀其上,那么其他五位旗主谁不畏惧?谁又敢不服从?那么阿巴亥就能因此而左右八旗、左右整个大金国的政局,破坏八王共执国政的均衡,对大金国、对他们每个人,尤其是对与阿巴亥有宿怨的皇太极和莽古尔泰,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必须除掉阿巴亥。因为除掉这个总挈首领的母亲,就容易使三个同母兄弟分离,不能形成三人联合的雄厚力量。一旦多尔衮、多铎成年,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一定要马上将他们的母亲处死,才能保证后金政权的稳定。     而且,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临终之时,只有阿巴亥一人守在身边,她向诸位皇子传达老汗王的遗嘱是“多尔衮嗣位、代善辅政”的努尔哈赤的临终遗命。遭到四大贝勒的断然否定,他们是有道理的,因为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不但汗王生前反复强调,而且书写成训示交给了每位贝勒,白纸黑字,证据确凿;而所谓的临终遗言没有第二人能够证明,即使汗王真的在去世前的昏迷中说了类似的话,也只能视为错误的命令,不可执行。但是这个女人既然放出了所谓“临终遗言”,即便不能把家族推向斗争的血海,也会埋下不睦的种子,早晚酿成灾祸。而且,皇太极地位声望渐隆,怎肯将皇位让给还不懂事的多尔衮呢?所以大福晋没有别的选择,她必须死去。    从上面的情况来分析,导演努尔哈赤大福晋生殉这场惨剧的应该是四大贝勒,而不太可能是努尔哈赤遗嘱所命,她的殉葬反射出爱新觉罗家族说不清道不明的皇权之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