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文192025802
老子做周王室守藏史、柱下史(史官)期間,可能瀏覽過《歸藏》、《連山》和《八索》、《九丘》等早已失傳的上古經典,但那時還沒有《周易》。嚴格地說,《周易》是由《易傳》和《易經》兩大部分所組成,相對來說,《易經》比較抽象、唯心、難理解,幸好在儒家撰寫了《易傳》之後,才申明瞭其中的哲學意義,與此同時,又吸取了一些道家、陰陽家的論點和術語,是孔子及其後學們共同創作整理的成果。不過,《易傳》成書年代已至戰國後期,距孔子問道老子的時間已過百年,老子肯定沒有機會去領略《易經》哲學思想,尤其是“簡易、變易、不易”等法則之類名詞
與儒家學說不同的是,《道德經》作為道家理論總綱,主要講宇宙本源及形成,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特點,而且更側重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的運用等,是一個獨特的哲學體系。當然,在某些思想上,《道德經》和《周易》是相通的,例如:與“筒易、變易、不易”相同的說法就有“要言不繁、為無為,則無不治、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見素抱樸,返本歸真、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行者有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等
來取笑
《道德經》裡為什麼必須要出現《易經》呢?就像代數里也不會出現勾股定理啊!雖然《易經》的出現時代遠早於《道德經》,而且老子應該也肯定看過這本書,但是兩本書對世界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說白了《道德經》的內容更抽象(這個詞並不能正確的表達我的意思)一些、更理論話一些。而《易經》的感覺更實際一些。就是《道德經》的內容更形而上一些。《易經》感覺更像是遇到問題可以套用的公式,而《道德經》則是告訴你一種解決問題的推導方法。沒有高下之分,但真不是一個領域的內容。
簡單的理解也可以是,《道德經》是一種信仰,《論語》是一種信仰,而《易經》是一種工具,誰都可以用。《道德經》的文字非常少,而且應該是大神離開時的隨筆。《易經》根本就不是一兩句話能介紹得清楚的。提也沒有意義。他看過和研究過的書,重要的東西多了去了,河圖、洛書、曆法、天象他不一樣沒提嗎!
梓汐丟丟
關於“周易”也好還是“易經”也罷或者“易經哲學”什麼的似乎我都沒有必要參與那種自吹自擂又無法拿出什麼事實存在的證據來就做形而上的吹:什麼”萬經之首”呀?“道德經是依據易經寫的”呀?什麼“易經能算盡天機”了等等做那些憑空捏造的事來幹什麼?只是在圖謀一統天下文化的意圖還能掩蓋嗎?罷黜百家來獨尊儒術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後果難道是假的不成?空口說白話就能有飯吃有衣穿還是能不斷改善中華民族的生存狀態促且持續地生存下去?有興趣查歷史真相的不妨去查查漢武帝時期的董仲書要將孔子封為教主之時列出來為孔子準備的功績清單裡有沒有為“周易寫的摶”這個項目?如果有才能證明有“周易“!如若沒有又在說明什麼呢?不要又將易經說成同哲學一樣“已經有二百多萬年“的歷史了!那不知道有多長曆史的“石器工具“就是無爭議的歷史長不到特殊情況下有誰還在追求使用石器工具作常用工具呢?人類社會必須向前謀求生存下去的機會有多少人是傻子會向死亡方向拖拽自己呢?蔣介石的名言“謠言重複千遍就成了真理!“描述出了“洗腦“的作用!結果那種沒有事實存在支撐的後果是什麼呢?是成還是敗?……
公議
易經雖年代久遠,也椹稱中華第一經!但所述一切,跟道德經相論,感覺兩者間,有很大的不同!易經所述一切,雖高深莫測,但對修行者的心性要求不高,現實中這好象是人中的異類,所能接觸的東西,書中所迷應屬玄門之法!然道德經則與易經不同,直接對修行者的心性有所要求,自所以能成為道家修行寶典,因對入門者的德性根基要求很高,所述道德論理,直指人的內心意識,思想靈魂!而易經對修行者無甚要求,則只要是喜歡,也可在社會中普及!然道德經對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都有不同的指導作用,對各道門玄門的修行者,那就是一盞指路明燈,生命的方向,返本歸真的道法,上天的階梯!而易經則有所不同,好像注重了一些星象術類的東西,跟大道修行則是有了很大的不同!是以道德經中沒有出現易和易經,那是很正常的,兩者根本就是不同的經典,易乃玄學,道德經為道門修行寶典,二經不可同日而語!然二者皆華夏文化之瑰寶,自遇有緣者習之修之,只有如些,中華傳統文明精華,則傳承有續也!上善!!謝謝邀請!
手機用戶宣德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本書之一,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卻不能說它是最最古老的書。《詩》《書》《禮》《易》《春秋》等被後世稱為五經的書,其實都是周代的官方書籍,他們是周代的統治者命令專門的官司修訂的,其實周代以前是沒有私人著述這回事的。商代及夏代的書籍至今還沒有見過。所以,我們認為《詩》《書》《禮》《易》《春秋》是我國最古老的書籍,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易》在五經中是最古老的一部。
時間上出現的早,那就一定能夠意味著這些書所包含的內容或思想是後世所出現的書籍與思想的源頭嗎?我對這個問題是持異議的。有人說易是後世諸子學說源頭,認為諸子思想都可以從易的內容裡推導出來。可是我卻認為這是一個需要證明的論點。如果我們的確能夠從易經的內容裡找到論述諸子思想原則的內容,那我們就可以說,後世諸子是學習了易之後,才發展出各自獨立的思想的。可以,《周易》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內容呢?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人將它說清楚。試想一個根本就沒有被充分理解了的東西,如何能成為後世諸子思想的端絮呢?學者為了神話易,假想若干頭銜,假想了若干內容,強加到易的頭上。可是所以這些東論點都不能得到經文內容本身的說明。比如,有人說易包羅萬有,但是在它的內容裡我們卻無法找到相關證據。
《道德經》裡沒有出現易或易經,其實是因為《道德經》裡所包含的思想與易沒有半點關係。老子不是因為學習了易經才寫出《道德經》的,我們可以設想老子曾經讀過易或根本就沒有讀過易,但是我們並不能夠證是有老子的思想是來源於易經的。自古研究易的,多數學者將易看作來神話來對待,宣稱它博大精深,包羅萬有,但是我從來沒有看到從易內容裡導出任何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來。對於易,人們只知道它是神聖的,但神聖在哪裡呢?卻沒有人能夠回答。為什麼呢?是因為人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讀懂這本書所講的內容究竟是什麼。
國學新邏輯
易經是大道之源。有連山歸藏周易三篇。流傳下來的易經專指“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周易。是根據陰陽變化發展而來的體系。是人類與大自然鬥爭中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是具有哲學思維的生存法則。易經在前道德經在後,易經號稱群經之首。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期博學多識的老子李耳在前學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懷憂國憂民之心感悟天地之道。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思考和生存智慧的再次昇華。從道和德的角度深入分析政治經濟文化的本源!推允順其自然提倡無為而治。要求人要善養其德遵循其道!是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化學說。
易經是陰陽變化之中的模式推演。把規律分為簡易變易和不易。用辯證思維分析和判斷天下萬事萬物!
道德經以天地之道生生不息的功德倡導人類遵循自然規律,迴歸道法自然的心性。修身養性無為而治然後天下太平!
易經是自然科學的起源。道德經是養性修身的經典!
易經更貼近現實,道德經更貼近理想。所以有句話說以道養生,以佛修心,以儒治世!
居士恆光火炎焱燚
暈倒,有沒有認真讀書哦!《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被習主席多次引用過的: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這句話中的 易 代表的就是《易經》,圖 指的就是: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子只是省略了一個是字: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是之。意思就是讓河出圖,洛出書的人就是聖人,也就是中國七大預言中寫的紫薇聖人。
彩虹w微笑
國學大家熊十力說《易》與《老子》的關係:
“老氏一生二、二生三之說,亦本於卦,每卦皆以三爻明變。。。莊子遵孔而述老,其學淵源於《易》,又不待言。魏晉人推本《周易》《老》《莊》,謂之三玄,可謂能得其旨。”
“《易》廣大悉備,所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不易而變易,是舉體成用。於變易見不易,是即用識體。”
新儒哲
多謝邀請,為什麼《道德經》之中沒有出現“易”和《易經》。老子的《道德經》成書與春秋戰國時期,在老子《道德經》成書的時候,孔子的《易經》有可能還沒有成書。在孔子之前的幾千年,雖然有很多版本的《易經》,但是很難完整的流傳下來。我認為這個原因就是老子《道德經》之中,沒有出現“易”和《易經》的原因。但是《道德經》和《易經》基本一樣,都是說的天地之道,是自然規律。幾千年的中華民族,不論哪朝哪代,只要是違背了自然規律,社會就不安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遵循自然規律,你就會順心順手,比如說你想幹一番事業,光有雄心壯志沒有用。如果親戚朋友都不支持,那就要想一想了,如果找一個對象,家裡人都不同意,你也要想一想這個人。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在高明的醫生,在做手術之前也要會診。
老哥jl
道德經裡沒有出現“易經”二字,但是還是有出現多次“易”字的,當然道德經裡的易字肯定不是特指《易經》的易,所以問題還是成立,道德經裡確實沒有出現明顯特指《易經》的易字或者易經二字。為什麼?小編只是對傳統東西有業餘愛好,所以思考分析這類文化人的問題也用業餘方法來推推。道德經裡沒有出現易經或者易字,有幾個方面原因:
第一,易經被稱為易經,是因為孔子(或者其弟子們)整理出《十翼》後才被統稱為《易經》,在此之前只有《易》,而不是《易經》,老子早於孔子,那道德經裡沒有易經兩字純粹時間差,不可能出現易經兩字。
第二,至於也沒有出現特指《易經》的易,《易》在孔子前,《易》裡只有卦象、卦辭與爻辭,是沒有《象》《篆》《文言》等這些內容的,而且《易》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以占卜為主,老子肯定讀過《易》,老子作為這麼偉大的思想家,也能從《易》中讀出哲學的思想來,但是老子在成書《道德經》的時候,不會用“易”字去專指某一種思想的內涵,也因此《道德經》自然不會出現特指《易》的“易”了。
第三,雖然《道德經》裡沒有特指《易》的“易”,但是其內容中還是可以讀出《易》的哲學思維的,最明顯的比如《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如下: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 惡,唯孤、寡不穀,而
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是否因為讀了《易》而得出這種對大自然規則的思考,還是與《易》無關,無從有絕對的考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尤其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陰陽辯證思維,尤其能體現出《易》裡卦象所蘊含的哲思。
第四,從《道德經》與《易》的內容方面來講,兩經所想要表達的內容也有本質的區別,即使孔子對《易》進釋注後,兩者在內容方面也是有很大的差別。老子所生活的時代春秋一直到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雖然思想內容各不相同,但其實目標幾乎一致:那就是為諸侯們提供治國的方法以及建議。從老子的《道德經》內容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大篇幅在闡釋如何為君為臣以及治民等。
0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32.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而《易》的內容,僅是《周易》中文王所作的非常簡練的卦爻辭(至於《歸藏易》與《連山易》是否內容上與《周易》有很大區別,今天的我們就無法去論斷了,從文風上,春秋時期的文章用字跟《周易》裡的卦爻辭用字差別還是挺大的),由此,老子除了能吸取《易》中的一些思想,也難以將《易》中具體的文字內容引入到《道德經》裡。
總結:《道德經》與《易》在成書目的以及功能上就完全不同,雖然在深層的思想中是具備相通的部份,但是老子著《道德經》時也無法如問題所表述的直接將《易》裡的文字內容引用到《道德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