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一口甜蘆穄,是夏天的汁水

咬一口甜蘆穄,是夏天的汁水

又到了盛夏時分,崇明島上的蘆穄開始成熟了。這個時候到崇明鄉下起走一走的話,宅前宅後的田裡,到處可見栽種著的密密的一大片。蘆穄是崇明最有代表性的土特產之一。別的地方雖然也有蘆穄(他們大多叫蘆粟或甜高粱),但是,其味道和崇明蘆穄大相徑庭。崇明的蘆穄甜美、鮮潔,吃在口內脆脆的,有很多的汁液,令人滿口生津。一根吃下來,連打個嗝都是蘆穄的香甜味。

咬一口甜蘆穄,是夏天的汁水

崇明即將豐收的甜蘆粟。

蘆穄在崇明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明正德年間纂修的《崇明縣誌》上已有記載,說明它在崇明起碼已有近500年的栽培史。蘆穄屬高梁別種,崇明的蘆穄莖青節長,汁多味甜,肉質鬆脆,食用方便。其品種有青殼、黃殼、黑穗、紅穗和糖穄、高梁穄等近10種,其中還有一種“糖穄”,皮與肉質都呈麥牙糖色,飴糖味也勝過其他品種,孩子們最為喜歡,只是它因為不及別的品種粗壯,容易倒伏,所以種植數量不多。物以稀為貴,農民在培植過程中格外關注,成熟後留給家中的孩子吃,或是招待走親戚的稀客。據有關科研部門測定,蘆穄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鐵、鈣、磷等多種營養成份;又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早年有鄉下的醫生說,小孩在夏令時候能日食3支蘆穄,夏秋酷熱之際就能不生或少生“熱癤”。

咬一口甜蘆穄,是夏天的汁水

上世紀八十年代,崇明農民又培育成了一種名為“甘蔗蘆穄”的新品種。它既有甘蔗主莖粗壯的長處,又有蘆穄甘甜鬆脆的特點,吃著特別的過癮,廣受各式人等歡迎,所以種植者越來越多,近年已經佔了大半壁江山,成為蘆穄中的一絕。原江口鎮(今屬廟鎮)的原“戚家村”蘆穄生得特別長,到梢十二三節,松甜可口,聞名遐邇。

還記得先時放學回家,總要先到田裡褪(崇明人把連根拔起蘆穄叫褪蘆穄)上一根蘆穄,然後再邊吃邊去挑羊草。有時候嘴饞,感到吃的不過癮,還會到就近別人家的田中褪上一根。因為是尋常之物,從來也不見有人責罵。即使被人看到,最多笑著說一聲:“怎麼?你家的自留地是揹著走的?”

農家孩子不但喜歡吃蘆穄,還會用它玩出花樣經來。他們會將蘆穄的皮連在蘆穄的杆身上,做成燈籠提著比攀。他們也會用蘆穄的皮編成籠子安放“紡織娘”、“叫哥哥”。黃昏時分,吃過晚飯,是吃蘆穄最好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場院裡,褪上一大捆蘆穄,邊聊天邊吃,其樂融融,白天的勞累,心頭的煩惱一掃而光。如有鄰居走來串門聊天,主人也一定會遞上一根蘆穄:“別客氣,吃,吃!”那時的農家,家家的場頭邊上都有一個大大的蘆穄堆。說是蘆穄堆,其實堆的不是蘆穄,而是舜(把蘆穄表面的皮用牙齒咬下來,崇明人叫舜)下來的蘆穄皮。放在那裡曝曬幹了,好用來燒飯。

咬一口甜蘆穄,是夏天的汁水

蘆穄其實並非崇明獨有,在上海郊區、江南蘇北,及長江中部一些省份也有種植,但口味都以崇明蘆穄為上品,《崇明縣誌》中有這樣的讚語:“蘆穄,杆有節如甘蔗,童稚喜食,諺雲‘甘蔗老頭甜,蘆穄到梢甜’。”“蘆穄,汁甘如蔗,邑產最美。” 農業部門的有關專家做過研究,原因主要是土壤的關係。崇明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它由滾滾長江水夾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島上的土質以夾沙為主,最適宜蘆穄生長。

蘆穄成熟期不長,移栽後約三個半月即可食用,頭熟蘆穄成熟時,正是盛夏三伏酷暑天。它的成熟正好給勞作的人們提供了絕佳的飲料。農田勞作休息時,褪幾根蘆穄去陰涼處坐下,舜皮後甜汁入口,清涼解渴。晚飯過後乘涼消暑,一家老少或左鄰右舍圍坐在場院裡聊天,也會吃上幾根蘆穄,侃侃家事國事。

咬一口甜蘆穄,是夏天的汁水

蘆穄不但在夏秋時間可以吃到,即使在嚴寒的冬天,也可以品嚐到它,這得歸功於崇明人發明的“填蘆穄”之術。每年晚季蘆穄收穫時節,農家會在宅前的田裡挖一個潭,下面鋪些稻草,再把斫倒的蘆穄連根帶葉連根填入坑內,最後蓋上厚厚的泥土,把它密封起來。嚴冬季節,家裡有稀客到來,就會把填埋的蘆穄“開潭”,招待客人。有時候,家中的孩子犯個頭痛腦熱身子發燒,大人們也會“開潭”拔出一二根蘆穄來,讓孩子吃了好退燒。春節到來之際,這在地裡填埋了一個秋冬的蘆穄就得全部“開潭”,如果再“填”下去的話,會發“醉”,不能再吃。出土的蘆穄切成一段段拿到鎮上去賣的話,甘甜一如秋天新鮮時,很搶手,其口感遠比現在的年輕人大冷天吃冷飲來得有刺激。崇明農家的人真是太聰明瞭,這“填蘆穄”把蘆穄的那種甜蜜和滋潤從舊年保存到了新歲。

舊時崇明,蘆穄一向以分散種植為主,大多數自給自足,也有少數賣了換鈔票的。民國年間發行的《圖畫日報》上,就載有崇明人乘船過江,在上海馬路上叫賣蘆穄的詩配畫:“崇明蘆穄著根甜,口中叫賣肩上掮……”

咬一口甜蘆穄,是夏天的汁水

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崇明蘆穄的名聲在滬上更是大增。當年洗後有20多萬上海知青在崇明農場戰天地。他們回市區休假探親是往往要帶上蘆穄回家。於是會做生意的崇明人就把蘆穄斬根、去梢、剝殼,切成一段段,捆紮得整整齊齊。這樣,蘆穄既便於攜帶,又碧青喜人。知青們手拎肩扛帶往市區,或孝敬父母,或與兄弟姐妹共享,也有用來饋送親友。

進入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年代後,隨著來崇明觀光旅遊者的日漸增多,相當多的農戶將蘆穄作為家庭經濟收入的來源,還出現了一批靠著蘆穄致富的專業戶。城橋鎮的聚星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蘆穄,成了有名的蘆穄之鄉。近年來,原生態真空保鮮裝的蘆穄,也開始在滬上的多家大賣場上架,據悉每天銷售量均在1000千克以上。

現在,在崇明城橋鎮西門路的超市附近,幾乎天天都有蘆穄在賣。

咬一口甜蘆穄,是夏天的汁水

徐雲飛 攝

從夏賣到秋,從秋賣到冬,直到春節新年。四、五十個攤位前顧客絡繹不絕,絕大部分是外地遊人。他們先嚐後買,據稱日銷達萬根以上。

筆者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過,沒有嘗過崇明蘆穄的人,不能算真正到崇明來過。外來的朋友們,你是否來過崇明?來的話,一定要記得,千萬別忘了吃一根崇明蘆穄啊!

咬一口甜蘆穄,是夏天的汁水

崇明旅遊

一段心靈邂逅自然的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