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竹纸的前世是竹。在竹子的各种用途中,其中之一就是被做成竹简。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竹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连在一起就成了“书”。东晋时期,背着药箱的造纸专家葛洪寓居夹江,在当地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竹纸。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天工开物》记述其时的造纸术,以福建竹纸为例,将“杀青”作 为卷名,称“浸至百日之外,加工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原注:是名杀青)”,足见地位之重要。目前有些纸坊以生产低档的火纸为主,而四川夹江则以制作高档的书画用纸著称。同时,也对夹江竹纸制作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

“片纸来之难,过手七十二。”细数竹纸工艺,“砍其麻、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这24字概括了夹江手工造纸的沤、蒸、捣、操4个阶段、72道工序的全过程 。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夹江可作造纸原料的竹子有二十余种,以白夹竹和水竹为最佳。农历二月出笋,至五六月份主干长出嫩枝时砍伐,是为春料。慈竹农历八月出笋,十月砍伐,白夹竹和水竹到时还可砍一次,称为冬料。

夹江的环境适合竹类生长,当地在唐代即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竹纸制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自唐代,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所产手工纸素以质量佳、品种多、技术精、规模大、历史悠久而载誉巴蜀,名扬海外。早在清代康熙年间,夹江手工纸便成为上贡朝廷的贡纸。乾隆年间,夹江纸更成为上贡朝廷的考场专用文闱卷纸。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夹江竹纸制作保持着完整的传统工艺,它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生产流程完全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工序相合,用料讲究,生产工艺复杂。特别是“操纸”一道环节,操纸师傅每一细小的动作都可影响纸质的成败,技艺高超的师傅连操数百张纸,其纤维排列、纸张厚薄、沁润速度、抗拉能力等完全一致。如此百般辛苦做出的竹纸,成品颜色接近米黄色,质感毛绒,有竹帘的横纹和竹子的清香,可长久保存而不变色,既可用于书画,又可用于公文。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夹江县志》当中记载:工作之苦莫过于造纸之工,手续之繁莫过于造纸之工。男耕女织犹有休歇之日,造纸则不分春夏,无论昼夜,老少男妇都得劳作,俗称“和家闹”。

用竹造纸,展现了我国传统民间艺人的辛苦耕耘,也标志着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从竹简到竹纸,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手工艺|青竹为纸:从一根竹子到一摞纸,都发生了什么?

编者注: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手工技艺》。

幅员辽阔的中国,还有很多手艺不为人知不为人道。跟随“传统活儿”,带你见识真正的民间手艺,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的真实生活现状,是怎样的。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手艺人,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会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真的热情,去讲述、传播、帮助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