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武梁祠吗?

你知道武梁祠吗?

我们先来说一下武梁祠是什么。武梁祠是山东嘉祥地区一个姓武的家族的祠堂,是为了纪念汉代一个叫武梁的人而建造的,所以叫武梁祠。这个祠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祠堂,这个建筑不是我们想象的大石块建造的宏伟宫殿,或者美轮美奂的寺庙。它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很不起眼的板建造的一个小屋子,小到几乎连你每天开着上班的小轿车都很难放进去,所以历史上一直称它为武氏石室。这些大块平整的石板的一面刻满了各种图像,另一面什么也没有,只有简单的痕迹。人鸿通过研究武梁祠,构建了一个古代人心中的宇宙观。这个宇宙里三个世界,包括上天的世界,神话的世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的世界。

从宋代开始,武梁祠就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宋代的金石学家赵明诚,也就是中国有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在1117年的《金石录》中就有对武梁祠的记录。在赵明诚之后,好像武梁祠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再也没有人提到过,更没有当地的文化人、收藏者,或者地方志对这些有着美丽图案的大石板做过任何记录或讨论。到这些大石板再次神奇地回到我们的视吊中时,已经是清朝末年了。

而自武梁祠的建造以来,最早对武梁祠做了系统研究的,就是再次发现这些石板的清代的著名金石学家黄易。黄易几乎是偶然地发现了这个重要的文化遗址。黄易把这些大石板搜集起来,并且建立了一个保管室,把他们收藏起来,并记录了它们出土的情况,描绘了石头的形状、文字的记载、碑文、铭文等等。黄易的发现了不得,立刻引来了络绎不绝的学者和好古者到山东嘉祥来考察这些石板。

1940年代,汉学家费慰梅迷上了这些石板,并通过对根据拓片所做的图片进行了耐心而系统的配置、复原,还参照了类似汉代的建筑遗迹,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武氏家族原来有一个系列的祠堂,这些系列祠堂是建筑在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祠堂。

费慰梅是谁呢?大家可能更熟悉费慰梅的丈夫,他正是著名的汉学家费正清先生。费慰梅的研究是第一次真正从思想上对武梁祠做出了定位。费慰梅将她对武梁祠的研究写成文章,1941年发表了,题目是《汉代武梁祠建筑原形考》。在这篇文章中,她基本上复原了祠堂的样子,重新建构它的方位、朝向和位置。费慰梅的结论是,武梁祠是作为礼仪建筑存在的,她同时也指出了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这个结论很重要,因为是费慰梅率先提出:这个祠堂中呈现的不是别的,正是中国的宗教,因为祖宗祭拜也是宗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

祠堂内部雕刻的全部图案分成了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屋顶,屋顶上的画就是天顶画,就像罗马的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屋顶所有的图条显示的是上天的征兆;第二部分是两边的山墙,那是神仙的世界;第三部分是三块墙面,那是人类

接下来,我们来细细地看看这三个部分是怎样表现了汉代人的宇宙观。首先,为屋顶是上天的征兆,无论是星辰还是云雷,都代表了宗教思维下对大自然存在的看法。通过对上天的图画中所描述的图像的分析,中国的宗教信仰其中一部分是对上天尊崇。怎么能说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呢?

这种信仰到了汉朝已经深入人心、无处不在,而且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宇宙观和天人关系。这样的例子在武梁祠的天顶上到处都有,而这些天顶上的图像也可以在中国的文献中到处都找得到。这些图像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祥瑞。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汉代对古代的看法是把古代历史分为三皇五帝,他们每一个人出现时,上天都显示出祥瑞。这些祥瑞中有云吉星、龙图、龟,等等。所以说,今天我们常说的吉星高照这个词,其实也包含着非常深厚的宗教意味。

祥瑞的出现象征着贤明帝王的治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历代皇帝热衷于向四方寻找象征祥瑞的事物。汉代人创造了许多征兆之像,并且把人类的活动与上天联系起来。比如把大禹治水的成功归为上天的旨意,这是为了建立一个宗教观念。

比如,武梁祠的祥瑞图中有一条鱼的图像,旁边的榜题,也就是图画旁边的说明文字写着:白鱼,武王渡孟津,中流入于武王舟。什么意思呢,这几句话是说,这个图画的是白鱼,有一天,周朝的武王,乘船渡过孟津,船走到水中央,一条鱼跳到了船里。在《宋的符瑞志中》说,武王捡起这个故事中的白鱼仔细一看,原来鱼的眼底有红字,这些红字预言了武王最终的胜利。于是武王就把这条鱼祭献给上天,感谢上天通过这条鱼把对他的护佑告诉他。

走出上天的世界,我们再来看一下山墙中的神话世界。一边的山墙顶端描绘的是西王母,对应的山墙上描绘的是东王公,他是和西王母配对的神氐。西王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神话人物,她以宗教崇拜的式样,在中国早期的艺术中一再的出现。、我们都知道,阴阳是中国思想中的核心观念,西汉时期多是用伏羲、女娲来反映,而东汉时期,西王母和东王公就成了阴阳的代言人,西王母逐渐取代了女娲成为了阴的象征。

山墙上的图画是以西王母为主神的神话世界,表现着西王母居住的仙境昆仑山。西汉以后,人对更远的地方,包括西域越来越感兴趣,逐渐把边疆和仙境对应起来了。昆仑山在华夏早期的传说里就是仙境的象征,所以神仙们就居住在西域的昆仑山上了、仙山还是其他的图案,都是传说中的各种神仙的符号,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和象征意义。甚至这个山墙的形状,都在暗示着西王母与昆仑山的关系。而这幅画的重要性,就是把各种传说中的神仙符号综、统一起来了,展现出一个以西王母为主题的中国的神仙境界。山墙上的这幅画,它真正给我们建构了一个中国的宗教。也就是说,中国的宗教不简单是一个祭祀的宗教,也不光是一个家族的宗教,而是这个家族是在一个神仙体系当中的一个分子、一个部分。

最后,我们来到三面墙里人间的部分,这一部分描绘的是一部汉代观念下的历史故事。三面墙的上部描绘了孝子烈女和忠臣刺客,这些画像好像在通过一个一个故事连接而成为历

史的叙述。孝子烈女和忠臣刺客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类型,隐含着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烈女孝子体现的是家族价值观,忠臣刺客代表的是社会意义的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是维护家庭利益的价值体现,另一个是支撑了社会价值观的行为楷模。

中间这堵墙的下半部分描绘了君臣关系,更具体的说是各方人士拜见君主的场面,表现的是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责任。这种情节性的构图是东周以来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一种方式,用故事情节来呈现神圣人物的神圣之处。这种构图方式,比起我们常看到神像,就是那种有一个静止不动的人或者神在画面中间的构图,还要早很多。通过分析这些图像,整个图像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以时间为序对历史进行了一个编年的排列。

武梁祠应该是在武梁的指导下建的,左边墙的右下角那个形象就是武梁本人,而在武梁祠描绘人类世界的部分,占据了武梁祠全部图像的中央,这个部分就是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国家社稷的象征。因此,武梁在建造武梁祠的时候,带着对儒学的敬崇心理,既弘扬了儒学精神,又把自己放到了这个儒学的谱系当中。也把自己放在最下面,放在最左边,回头、回溯整个历史的进化,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天人感应的结果。作为一个儒生、作为一个学者,经营了一辈子的学术的武梁,但是自己本人最后的结果不是那么的乐观,不是那么开心、也不是辉煌,但是他并不气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