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食茶爲何叫「敲茶」

小編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的一篇叫做《有閒來滴茶》的文章裡寫道,潮人嗜茶,也催生了不少跟茶有關的詞語和俗語。其中,潮人把喝茶叫作“敲茶”,由於我不知道“敲茶”一詞的詞源理據,向讀者請教,徵求正確的解釋。沒曾想得到微友的熱烈反應,其中有普通茶客,也有工夫茶專家。由此也可見,工夫茶在咱大潮汕真是家家皆飲,人人樂道!

潮汕文化:食茶為何叫“敲茶”

先談談“敲茶”的“敲”(咔3)字,有讀者還是寫作“扣”字。其實,本字就是“敲”。“敲”字在宋代的字典《廣韻》中有兩個讀音:一是平聲的“口交切”,普通話讀qiāo,潮音讀(喬1),是文讀音,如“敲鑼打鼓”“推敲”等詞;一是去聲的“苦教切”,潮音讀(咔3),是白讀音,如“敲茶”“敲罛”(一種捕魚方式)“敲英歌”等。“敲門”一詞,文讀為,白讀為;“敲鑼(打鼓)”也是一樣,文讀,白讀。簡單地說,就是文讀多選用平聲讀音,以保持與普通話的一致;白讀則多選擇去聲讀音,保留了潮汕話的特點。

關於“敲茶”一詞的詞源理據,微友們大概提供了近十種解釋。經過歸納,這裡將其與大家分享。

輕敲說 以汕頭市潮汕工夫茶研究院張燕忠微友的解釋為代表:“‘敲(咔)茶’和‘滴茶’‘食茶’都應是源於喝茶過程的一個經典動作,能代表潮汕工夫茶的通俗化行為……‘敲(咔)茶’,泡工夫茶有幾處需要‘咔’:首先是把茶葉從茶罐中倒到素紙上,因為以前的茶罐大部分身大口小,需要我們在倒茶過程中輕敲罐身,這樣茶葉抖出來不易折斷,保持較好茶形;其次是我們在投茶進茶壺的過程中,因為朱泥壺壺口較小,沒法一下子把茶葉都倒進去,我們需要輕敲壺身,讓茶葉抖實,才不至於泡得太淡;最後,好客之道,客來換新茶,茶薄換新茶,也需要輕拍壺身,讓泡過的茶葉從茶壺中倒出。”

潮汕文化:食茶為何叫“敲茶”

類似看法的還有“一豬獨秀”“故鄉雲”等微友,如“故鄉雲”寫道:“以我從小所見和所為,‘敲(扣)茶’應該指一手把住茶罐(並非現在的蓋甌),底朝天,反覆向另一手掌撞擊,使沖泡過膨脹的茶葉能夠快點掏淨,再往茶罐裡裝新茶葉沖泡待客的意思。因為用孟臣罐之類的茶罐沖泡後,裡面膨脹的茶葉一時半會難以掏淨,好多人都會用上述的方法,甚至有的會脫口而出:‘來敲(扣)茶了。’這就是‘敲(扣)茶’的由來。”

微友歐懷琳則認為:“敲茶應該接近滴茶(從兩者可以混用看),最後幾滴茶敲一敲敲出來。”微友謝利群也有類似的說法:“敲茶由來:是指沖茶的動作,一般‘關公巡城’之後的‘韓信點兵’的動作形似把壺裡面的茶水用力甩出,像是用手拿錘子‘敲’的動作一樣,故潮人把沖茶叫——敲茶。”

叩謝說 持這種說法的主要有“智傑”等微友。他說:“關於‘敲茶’,我猜會不會源於一種叫‘叩指禮’的飲茶禮節呢?即喝茶者用手指敲擊茶桌對斟茶者表示謝意的禮節。”微友佃巧嬌和畫韻對此都有詳細的解釋。但也有其他微友明確表示反對,認為這是來自廣府人飲茶的習慣,不是潮人的習俗。

敲碎茶塊說 有人認為可能像泡普洱茶那樣,得先用工具把茶餅敲碎,才可以放進茶壺裡泡。微友Acting說:“敲茶也許是從對塊狀(如普洱茶)之類的茶的使用方法引申開來的。”可惜以前用普洱泡工夫茶的很少,此說難以服人。

潮汕文化:食茶為何叫“敲茶”

滾洗茶杯說 微友“逗碧”說:“人稱敲茶是不是因洗茶杯時qiangqiang叫?”微友“KKL”也說:“因敲(卡4)圈洗茶杯是沖茶尚重要、做尚家(反覆多次)的動作,也是沖茶全過程發出尚家聲”,故云。但洗杯滾杯,動作是“kah4”(滾),而不是“ka3”(敲)。

刮杯蓋說 微友zxling說:“古代人喝茶是在茶壺(底座+壺身+茶蓋)中加入少許茶。喝茶時,總會用茶蓋輕挑一下,茶蓋和壺身相互碰撞發出的聲音。”

擊桌請飲說 微友“西嶽抹群峰”雲:“‘敲茶’即泡茶者叫食茶者食茶,用手指敲擊茶桌,嘴裡說道‘食茶’,故曰‘敲茶’。”微友陳志餘還打趣說:“叩茶新釋法:每次茶衝好,一幫茶客攏裸看手機,故此我用茶杯叩叩茶盤通知大家食茶!”這是“擊盤叫食說”,雖屬新編,也與“擊桌請飲說”有異曲同工之趣。

但無論什麼說,如果不去考釋詞源理據的話,我們可以直接把“敲茶”理解為品茶,“敲杯茶”絕非一般化的“食杯茶”可言,其中包括了工夫茶泡製的藝術和品茶的享受過程。朋友馬領事(一位原籍寧夏吳忠的資深外交家)留言道:“敲茶,很文的說法,我家鄉(敲)讀音為kao,第一聲,源自推敲,琢磨,引申為品,品茶。”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了南宋趙師秀的《約客》詩:“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夏夜燈下的詩與遠方!萬萬沒想到哦,在遙遠的北方,還有我們的知音。說不定呀,敲茶這麼文雅的生活化詞語,就是古漢語的遺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