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修養不談,會不會好好說話,首先是智商問題

(文字來源於原創網絡播客節目《亦談亦唱》,版權歸屬濟南新卓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請聯繫作者。)

什麼是互動?說話就是互動。說話是一種本能,是表達和溝通的基礎。

我很羨慕會說話的人,尤其是邏輯清晰、口齒伶俐、表達技巧豐富、溝通能力強的人,我始終把會說話看做是一項現代人生存發展的必須技能。

但是這裡需要分清兩個問題,也就是表達和溝通的差異,

這兩個概念是有所差別的,表達只是說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基本屬於信息的單向傳遞,而溝通不僅要說清楚自己的想法,還要傾聽別人的想法,並在此基礎上產生心信息的交流,應該屬於雙向互動。

分清楚這兩個問題很有必要,因為我們有時候在人際交往的時候,常常重視表達而忽略了溝通,以至於常常產生一個人訴說的獨白場面,而使信息的傳遞大打折扣。那麼,這種表達,即使再華麗完美,也很難起到好的溝通效果。

拋開修養不談,會不會好好說話,首先是智商問題

很多人為了提升表達和溝通能力,常常會做一些訓練,就像很多大學裡都會搞一些辯論會一樣。我記得當年從電視上收看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的時候,那是1993年,復旦大學獲得了冠軍,好像從那以後大學裡就開始風靡辯論賽這種形式,我不否認,當年復旦大學的那四位辯手也曾經讓我羨慕過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後來我發現,辯論其實是一件挺無聊的事情,除了鍛鍊一下口頭表達、現場應變能力之外,其實對一個人的人際交往並不一定能帶來正面的影響。因為辯論的核心是把一個模稜兩可或具有兩面性的問題儘量朝自己支持的方向說,還得說出道理、說出根據,說出個所以然來,同時,還要防備對方攻擊自己的邏輯漏洞和語言失誤,並最終顛覆和否定對方的觀點,除了沒有髒話髒字外,這基本上屬於一場語言的暴力戰爭。

辯論會參加的多了,人容易患上辯論性思維綜合徵。特點就是語言犀利、愛挑毛病、說話不留情面,善於糾結瑣碎的具體問題,容易形成較強的攻擊型心態等等。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狀況不怎麼健康,至少不怎麼放鬆。如果我們僅靠在語言上戰勝別人來獲得快感和滿足,那即使勝利了也並不高明。

拋開修養不談,會不會好好說話,首先是智商問題

具有辯論性思維的人,適合做律師、審計、檢察官等等,這是職業需要,嚴格來說,不屬於人際溝通的範疇。而在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中,辯論性思維基本上都會導致溝通的失敗,因為人際交往的核心原則不是戰勝對方,而是求同存異,尋找到共同的認可和結合點

我經常和一些銷售人員打交道,比如房地產、汽車、收藏品等等,其實很多時候,最終的成交都不是誰說服誰,而是雙方互相妥協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除了想清楚自己的底線、堅持住自己的核心利益之外,最好別用辯論性思維去處理問題,因為所有的事情都不止一個兩個的漏洞和毛病,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最好還是暫時接受下來,哪怕談不成,也完全可以不翻臉,不讓雙方下不來臺,至少給下一次談判留出餘地。

拋開修養不談,會不會好好說話,首先是智商問題

同樣的,跟朋友、同事、夥伴進行社會性交往的時候,也大可不必盛氣凌人,一幅挾真理以令天下的樣子。因為第一,別人說什麼,離不開他所處的環境和境況,也脫離不了他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這是自然差異,並不值得攻擊,否則就難免進入道德評判和情感傷害的境地;另外,以絕對性優勢勝出並不能完成溝通的本質,更不一定能促成事情的順利解決,人際溝通其實切忌一邊倒,因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真理和正確,還有情面和和氣,如果說曉之以理屬於智商的話,那動之以情就是情商,而後者在人際溝通中的作用可能更大。所以,迎難而上是勇氣,而順水推舟則是策略,能進能退才是溝通的上策。求勝或是好強的心理,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是千萬別過了,不是凡事都要那麼認真的。其實辯論性思維就包含著這種好強求勝的心理,甚至輸理不輸面。其實,對待一些原則性沒那麼強的問題,別那麼緊張和認真就可以了。生活是戰場,處處充滿戰鬥。但是我們常常發現,真正以戰鬥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人,卻不一定都是贏家,其實這恰恰是上帝對人類的捉弄,因為上帝沒把生活設計成一場定勝負的賭局,方寸之間求勝負,最後常常是贏了面子輸了感情,所以,做事和為人有時在技巧上是不一樣的,做事最好嚴絲合縫,盡善盡美,而做人最好留點縫隙,彼此之間留出個轉身背臉的空來,這叫餘地,也叫適度距離。

拋開修養不談,會不會好好說話,首先是智商問題

另外,別跟自己身邊的人辯論,除非大家非要認真討論一個什麼問題不可。因為辯論必然求勝,這樣的心態經常導致在親朋好友中出現高低強弱的分別,容易給別人造成壓抑的感覺。再說了,贏了他們,也不顯得我們有多聰明,這種勝利不高明。

其實,人際溝通和辯論性思維最大的區別還在於,辯論講究的是發現漏洞,窮追不捨,在氣勢和語言上壓制對手,它更像一場陣地戰役,衝鋒陷陣,攻城略地,把對手打敗。而人際溝通講究是共享和雙贏,目的是解決問題、促進感情,即使面對分歧,也不必打破交往的底線,它需要回旋和週轉,甚至需要反覆和輪迴,它更像一場持久的戰爭,在進退之間謀求目標或利益的一致,而不單純的追求一時的成功或勝利。所以,辯論行思維更適合處理爭議性較大的具體問題,在辯論中發現辦法,而溝通性思維更適合解決核心矛盾,並尋找到最終的結合點。

拋開修養不談,會不會好好說話,首先是智商問題

表達和溝通的能力,背後是若干種技能的綜合支撐,比如邏輯思維能力、哲學眼光、專業知識、社會經驗,甚至合理適度地運用聲音、語氣、肢體、表情的技巧等等。所以,好的溝通者通常都是雜家,他們必須善於找到話題、善於打開局面,善於深入淺出,善於動情攻心,這需要很高的水平,所以我始終認為,溝通協調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也是一個人成熟和全面的表現之一。

但是,當一個人的邏輯能力、專業知識、經驗修養還達不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就難免以情緒化、極端化來代替或掩飾理性思考,甚至直接罵娘。我不否認,這個世界的確有很多事很多人該罵,所以我從不主張取消髒話,因為這種直抒胸臆、酣暢淋漓的表達方式是老百姓最喜聞樂見和擅長應用的,但是罵孃的人通常都不是贏家,嘴上的勝利也不高明。我覺得善於把罵娘和理性分析結合起來的,才是高人,一手掄板斧一手持佛經,這叫智勇雙全。

所以,辯論性思維可以有,但別常放在心裡,計較小處,難免忽略大處,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