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才發現魯迅的文字那麼深刻,句句入骨入髓!

有人稱20世紀最明白中國的人,唯有潤之和魯迅。批判國民惡勢力,魯迅先生真的很勇敢,很偉大。不能否認今天依然有“阿Q",“孔乙己”和”看客“。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魯迅《魯迅雜文精選》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會成群 烏合之眾只有聚在一起才能耀武揚威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需要在這裡開一個窗口,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是,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無聲的中國》

長大後,才發現魯迅的文字那麼深刻,句句入骨入髓!

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魯迅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故鄉》

在《故鄉》裡,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窮,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隔膜。

長大後,才發現魯迅的文字那麼深刻,句句入骨入髓!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魯迅《孔乙己》

對某人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他/她不抗爭,不爭氣而感到憤怒和遺憾。 是魯迅在小說《孔乙己》中對孔乙己的描述,藉此來表達作者對當時的國人一種無奈,同情和憤怒的感情。不能否認今天依然有“阿Q",“孔乙己”和”看客“

從來如此,便對嗎?

——魯迅《狂人日記》

長大後,才發現魯迅的文字那麼深刻,句句入骨入髓!

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

——魯迅

魯迅於1909年回國後,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將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運動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動下,提筆寫了《狂人日記》,發表在《新青年》雜誌上。這是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小說通過一個“狂人”之口,對幾千年的舊傳統提出了大膽的質問:“從來如此,便對麼?”揭露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是一部“吃人”的歷史,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發表後,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震動,魯迅一發不可收,連續寫了多篇小說,後來編為《吶喊》《彷徨》兩本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魯迅

看了之後你有什麼想說的呢?那就在評論去討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