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攝影/趙恆平 表演/91歲高齡老藝人曾利斌

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逮柳翠”是明末清初時在“湖廣填四川”遷徙過程中,各地區之間文化相互碰撞產生的一種漢民族民間信仰舞蹈表演活動。它盛行於民國時期,在四川三臺縣及涪江中下游地區廣為流傳。三臺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縣境東與梓潼縣、鹽亭縣交界,南與遂寧市射洪縣、大英縣毗鄰,西與德陽市中江縣接壤,北與綿陽市涪城區、遊仙區相連,涪江、凱江縱貫全境,是歷代州、府、縣治所,是古時的重要水、陸大碼頭之一。

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在明末清初兵荒馬亂的年代裡,遷徙者拖帶家人入川,見到處屍橫遍野,瘟疫不斷,盜賊瘋狂,疑是鬼祟作怪,各處奉命緝拿未果。皇帝無計,只得招安並封為壇神,詔旨百姓祭拜,祈求天下太平。從此,壇神便成為老百姓祭拜的神,為表達對壇神的信從,在拜神時常表演“逮柳翠”來取悅壇神和鄉里。

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作為一種民俗舞蹈表演活動,“逮柳翠”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民大眾的精神生活和生活期盼。其表現形態主要是運用不同的舞蹈表演形式,刻畫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利用戲曲程式舞蹈動作,以一定的程式化技法及簡單的鑼鼓伴奏為背景進行表演。講述一個簡單事件,闡明一個基本道理或是單一的敬拜儀式,達到祈求平安幸福的目的,充分表達了普通群眾期望安定團結,渴求五穀豐登的善良心境。

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逮柳翠”表演過程中,均按角色要求跳出不同的程式舞蹈動作。沒有唱詞,極富舞蹈性,技藝絕活要求甚高。

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逮柳翠大部分由舊時草臺班子職業藝人傳承表演。每逢過年,大富人家都會以請壇神活動來顯示地位,為鄉里祈求來年富足。作法時在壇神坐盤(形似小磨盤)放上銀元,在砸(壓)壇敦請神仙歸位時,所有街坊鄰居大人小孩等都用手去摸搶這些銀元,祈盼能保佑全家消災免禍,來年全家幸福平安。

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而在此之前取悅壇神時就會有“逮柳翠”的舞蹈表演。表演者兩人用啞劇的形式,以戲曲傳統表演程式或套路動作和絕技絕活為載體,鑼鼓敲打為音樂背景;藉助衣飾、臉譜的不斷變化來敘述“逮柳翠”的事件。

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相傳,柳翠為一江湖騙子,男扮女裝行騙民眾,有差人為抓捕柳翠化妝為和尚在民間暗訪並與男扮女裝的柳翠相遇。幾經周旋,柳翠變為厲鬼並恐嚇和尚,和尚即變為“端公”捉鬼;柳翠又從厲鬼變為土匪,以逃“端公”追捕,“端公”即變回原本的差人最終逮住了罪犯柳翠。

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整個表演過程,扮演者形神兼備,運用程式化的舞蹈和絕技絕活,刻畫了眾多不同的人物形象。運用大鑼、小鼓、鈸、鎈等打擊樂器,偶爾也用嗩吶等樂器打奏,多以川劇傳統的“打間架”形式出現,以烘托舞蹈緊張、匆遽、活躍、詼諧、閒適等不同情緒和氣氛。

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通過這種表演形式,也告訴人們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揚善懲惡和壞事莫做的做人道理。

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逮柳翠”是地區遷徙文化之間相互碰撞的產物,是涪江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是記錄社會文化發展的典籍,是研究涪江沿岸人民歷史文化的依據,也是承載涪江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的載體。

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逮柳翠”具有獨特的審美藝術價值,其舞蹈表演形式多樣,在兼有純舞蹈化和戲曲程式化表演的同時,又融入了濃厚的地方特色,充分體現了人們當時的宗教信仰內容和基本思想意識,是現代舞臺藝術得以豐富的有效藝術養分。

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原來相對封建的文化生活不斷受到現代文化生活衝擊,科技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人民群眾精神和物質享受的改變。舊時草臺班子的老藝人相繼過世,傳人越來越少,能記起並能表演“逮柳翠”的人在八十歲左右,本縣僅一二人。五十歲以下的中青年幾乎根本就不知道“逮柳翠”為何事,對時代留下的文化產物瞭解甚少,“逮柳翠”民俗舞蹈技藝高度瀕危,亟待搶救保護。

亟待搶救保護的民間藝術“逮柳翠”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