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摄影/赵恒平 表演/91岁高龄老艺人曾利斌

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逮柳翠”是明末清初时在“湖广填四川”迁徙过程中,各地区之间文化相互碰撞产生的一种汉民族民间信仰舞蹈表演活动。它盛行于民国时期,在四川三台县及涪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绵阳市东南部。县境东与梓潼县、盐亭县交界,南与遂宁市射洪县、大英县毗邻,西与德阳市中江县接壤,北与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相连,涪江、凯江纵贯全境,是历代州、府、县治所,是古时的重要水、陆大码头之一。

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在明末清初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迁徙者拖带家人入川,见到处尸横遍野,瘟疫不断,盗贼疯狂,疑是鬼祟作怪,各处奉命缉拿未果。皇帝无计,只得招安并封为坛神,诏旨百姓祭拜,祈求天下太平。从此,坛神便成为老百姓祭拜的神,为表达对坛神的信从,在拜神时常表演“逮柳翠”来取悦坛神和乡里。

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作为一种民俗舞蹈表演活动,“逮柳翠”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和生活期盼。其表现形态主要是运用不同的舞蹈表演形式,刻画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利用戏曲程式舞蹈动作,以一定的程式化技法及简单的锣鼓伴奏为背景进行表演。讲述一个简单事件,阐明一个基本道理或是单一的敬拜仪式,达到祈求平安幸福的目的,充分表达了普通群众期望安定团结,渴求五谷丰登的善良心境。

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逮柳翠”表演过程中,均按角色要求跳出不同的程式舞蹈动作。没有唱词,极富舞蹈性,技艺绝活要求甚高。

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逮柳翠大部分由旧时草台班子职业艺人传承表演。每逢过年,大富人家都会以请坛神活动来显示地位,为乡里祈求来年富足。作法时在坛神坐盘(形似小磨盘)放上银元,在砸(压)坛敦请神仙归位时,所有街坊邻居大人小孩等都用手去摸抢这些银元,祈盼能保佑全家消灾免祸,来年全家幸福平安。

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而在此之前取悦坛神时就会有“逮柳翠”的舞蹈表演。表演者两人用哑剧的形式,以戏曲传统表演程式或套路动作和绝技绝活为载体,锣鼓敲打为音乐背景;借助衣饰、脸谱的不断变化来叙述“逮柳翠”的事件。

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相传,柳翠为一江湖骗子,男扮女装行骗民众,有差人为抓捕柳翠化妆为和尚在民间暗访并与男扮女装的柳翠相遇。几经周旋,柳翠变为厉鬼并恐吓和尚,和尚即变为“端公”捉鬼;柳翠又从厉鬼变为土匪,以逃“端公”追捕,“端公”即变回原本的差人最终逮住了罪犯柳翠。

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整个表演过程,扮演者形神兼备,运用程式化的舞蹈和绝技绝活,刻画了众多不同的人物形象。运用大锣、小鼓、钹、鎈等打击乐器,偶尔也用唢呐等乐器打奏,多以川剧传统的“打间架”形式出现,以烘托舞蹈紧张、匆遽、活跃、诙谐、闲适等不同情绪和气氛。

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通过这种表演形式,也告诉人们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扬善惩恶和坏事莫做的做人道理。

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逮柳翠”是地区迁徙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的产物,是涪江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记录社会文化发展的典籍,是研究涪江沿岸人民历史文化的依据,也是承载涪江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载体。

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逮柳翠”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其舞蹈表演形式多样,在兼有纯舞蹈化和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同时,又融入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人们当时的宗教信仰内容和基本思想意识,是现代舞台艺术得以丰富的有效艺术养分。

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原来相对封建的文化生活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生活冲击,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享受的改变。旧时草台班子的老艺人相继过世,传人越来越少,能记起并能表演“逮柳翠”的人在八十岁左右,本县仅一二人。五十岁以下的中青年几乎根本就不知道“逮柳翠”为何事,对时代留下的文化产物了解甚少,“逮柳翠”民俗舞蹈技艺高度濒危,亟待抢救保护。

亟待抢救保护的民间艺术“逮柳翠”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