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书法中的“阴阳”?

鱼我所欲999


书法的形成,是为了让人们在书写按照一定的书法方法去写,就能写出合乎法度的字来。



魏晋时期的中国书法,是书法史上的鼎盛时期,那个时候的书法崇尚自然。简练的笔法,自然的结字,是他们傲立于书法史峰巅的根基。什么是自然?每个字都有其形。在书写时依其形而书,不去安排造作,随意改变字体的结构。字的本身是什么样,就怎么样去写。这就是自然。好比一个人的形态。四肢五官躯干,该生长在什么位置,改变了它们的生长位置,就是残疾。字形与人体,是一样的道理。


书法中的阴阳关系,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也不知道阴阳如何应用于书法中。任何事物都以阴阳而存。阴与阳永远是不可分开来的。一枚硬币,一阴一阳两个面。你说阴不好,把它分开。你把硬币分开的同时,它又产生了新的阴阳。

阴阳是一个整体。不要理解成一个阴,一个阳。阴阳无所谓好或坏。笔一落入纸面,立刻就产生阴阳。你不能说:“这个阴阳合于规矩,是好阴阳”。没有这么的说法。书法是技艺的精熟,人为的增加一些玄奥虚妄的元素,只会把简单的事物弄复杂。对于学习本身来说,没有任何益处。



子衿tjk


在书法中,经常听到有人说“字中有阴阳”,那何为“阴阳”呢?方块汉字中真的有“阴阳”吗?

回答是肯定的,字中确实有阴阳,不过要看如何理解了。稍微有些国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自古“一为阳,二为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

非但在书法中,即使在我们的手中,都有阴阳。一手五根手指为阳,双手十根手指为阴。日常吃饭用的筷子,上头的方的,下头是圆的,所谓天圆地方,筷子为一双为“阴”,一手控之为“阳”。

故古人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天下万物皆有阴阳之说。

书法中何为“阴阳”?

其实如果懂得看“阴阳”,就会明晰为何王羲之的字是“集大成”,是最值得学习的。

因为“字中的阴阳”并非是直观的,而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说起的,所谓“一阴一阳”实则指的就是对比矛盾。

老子在《道德经》中解释“道”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高下相随,恒也。

意思就是这些矛盾的对比,都是相生相克的,故而说“书法中有阴阳”,并非是直观的,而是在说“长短,粗细,轻重,黑白,奇正,连断”等等对比矛盾。

题外话:王羲之书最得中和之气,是阴阳调和最好的,所以学其书可得无数风格。迅捷之有米芾,肥媚之如松雪,闲散之如王宠,跌宕如王铎,狂放刚正如平原。

意思就是说,把握好字中的阴阳矛盾,只要寻一点变化,就可自成一格,故王羲之的书法引后世人追捧,千年无有人能撼动其地位,至于都说李世民捧,估计是没看过晋人书录了,上至魏晋同宗,下到南北朝初唐皇室士大夫,皆求王氏墨迹。

阴阳把握的最为平衡,所以是更近于“道”的,至于前文说米芾,得之迅捷,但失之稳健,如同阴盛阳衰,所以没有一个好的基础,学米都会盲目的表现“风樯阵马”这种快意,注意不到米芾“不失稳健”之处。

都说赵孟頫的字肥丑,俗。确实赵松雪的字得之肥媚,失之纤瘦。但这只是表象,如此说的人是因为没有在赵字中“见其骨”。

后世中书家,各以不同的方式学王,能者也各得一处。

所以“书法中的阴阳”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根据个人理解的高低,性格开阖,能各得一处。

把阴阳调的最为中和,这是王羲之难以被逾越的地方。

当然,上述个人只是笔势,气韵中的取舍,层面较高,大多数人学不到那个层面。


基础一些的层面就要从简单的法说起。

“笔法”“结字”“章法”中的“阴阳”

如笔法中一条线“曲直”“藏露”“向背”

比如这个“二”字,只有两笔,但是两个横,一长一短,一直一曲,上歪下正,一藏一露,上取“向”,下去“背”。

这些都是变化,如初学,肯定是只在乎两横的位置,大体上不会关心这么多。

这也就是所谓的矛盾了。

当然,每个人写“二”都有不同的手法,有些人两个横都是藏锋,或者露锋。有些人把两个横写的都是平的。

这个也有可能,因为矛盾对比太多了,阴阳变化多种多样,不是每个人都能表现全的,都是依据个人的习惯而定,至于用出多少,就看个人追求了。

写字是一件下意识的事情,所以这些矛盾变化都是出于无意之间,非常能看出这个人的书法技巧的水平,但是不代表书法水平。

但是也有些高手,比如王羲之本人,就常常只去两三种变化,故而比较平和。


“连断”“提按”“转折”“虚实”


看其中连断的变化,包括一些转折的应用,王羲之大题上海保持在“121212”这个感觉,比如书谱,连断就会有“123123”的感觉。这种感觉并非定律,只是一个大题的规律,而且也未必全准确,只做辅助理解。

这些变化,其实是检验一个人笔法能力的标准,临帖时,只有做到像,创作时只有无意之中用到很多,才能说明吃的比较透。

比如二王中部分转笔很肥,也不多。但是我临帖的时候,会让“转”多一些,偶尔也会让“折笔”多一些,这些都是自己控制来的。

包括其中的“连断”,有人写字“油滑”意思就是不懂得断笔,到笔势尽时断,到意尽时断,才能有“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的美感。

再比如结字上,左奇右正,也是一种对比,一个字左右结构的两部分就有对比变化,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变化。

再比如左边点画之间比较密,右边比较散。中间一大块空白可谓“中空外实”,这些都是一些潜在的变化。

至于用笔上,细节里还有一些笔势上的变动,非常灵活,是有违日常书写习惯的,很难把握。

这就是王羲之表现的比较突出的地方,王羲之在“阴阳”矛盾对比变化上,字里是最全面的,而我们学字,一学形,二学理。

“理”才是根本,颜真卿就是得了“理”所以即使字形与王羲之非一路,用笔也与王羲之非一路,但是在字的处理上却也异常精妙,这就是学了“理”。

其实只要看到这些“阴阳变化”,学字就容易了些。

所有的对比矛盾都是“阴阳”,至于看到多少,就需要自己去一点一点发掘了。字形上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发现的,难处就在刚才所提及的笔势的转变,如按习惯,味道就不对,如不按习惯,写起来就很有违习惯,这个是比较难的,我个人也是偶尔才能察觉,这个需要对帖临的非常熟悉,才能体会运笔中这种变化。

即使发觉了这些,也还有一些高手更关注的事我们没看到,所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笔耕不辍,临多一点,就有机会发现多一点,水平高一点,眼力也随之高一点。

再有就是章法中的“阴阳”,我向来不排斥国展作品,因为国展作品在“技巧层面”表现的是最多的,所谓“竞技场”就是这个意思,国展章法于表现力上颇多可学之处,但是最好只学理,不学“风”,否则就容易前人一面了。

比如上图中,虚实,布白,轻重,浓淡干枯对比等等,可谓章法中的阴阳。

其实字的细节未必全漂亮,因为这种字中的线条,很多是我认为质量不够的,虽然字有出处,章法漂亮,但是很多字的用笔质量,我觉得不太合格,但是评委比较看大面(因为作品大多都是八尺大小,大字用笔失真正常,所以章法比较重要),故而这种章法搞得好的入展就很容易。

包括一些学一两年书法就能入展的人,也都是章法搞得好,细节并不行。


当然这是题外话。


此只想解释书法中的“阴阳”,理解起来很容易,看起来也比较简单,但是学起来就非一朝一夕了。初学时看古人临帖临一本三五年,我觉得实在太慢,后来才觉得这是临的快的,也比较粗糙,只学大面的那种。

多了解传统文化,尤其百家经典,对理解书法有帮助,我在没学书法时对这类书籍下的功夫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学起书法来理解表皮之下的内容也并不难。

学书法之后,你还会发现,对传统艺术的理解能力就更上一层,以前听不懂的戏曲,逐渐能听到其中的妙处了,跟书法又有暗合之处,传统乐器的古曲,如晦涩一点的“古琴”比古筝要难得多,听起来味道也更足了。


希望此文对大家有帮助吧,千万别看别人谈书法中的“阴阳”就骂“玄乎”,这不会显得自己有多本事,反而更显无知。


不知不觉写这些快两个小时,请大家点个关注支持一下,谢谢。


梁宇航


易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又曰:“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以说,天天万物,阴阳贯彻其中,书法也不例外。

那么,书法中何为“阴阳”?在解释阴阳的时候,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阴阳。原始概念是什么?

阴阳的概念,首先理解为主被动,主动为阳,被动为阴。因此说,一张纸留白为阴,黑落为阳。因此说,一个字,我如何落笔,如何留白,这就是阴阳辩证。一个作品,哪里落笔,哪里留白,这也是阴阳辩证。

涉及到笔法和字,笔法是主动,字的结构和字本身是被动,所以,用笔和笔法是阳,字的结构是阴。

涉及到墨笔,墨和纸来说,墨是阳。针对于笔墨和人来说,人是阳。

所以说,书法功夫是阳,是根本。忽然想起,张旭的名言,妙在执笔。执笔的学问,可能影响到用锋,最终影响用锋,影响作品。

如果具体到一笔一画,那么我们说,横意为阴,竖意为阳。因为竖支撑整个字,决定字的美。







秩和律师147753



现代书法理论上,用“阴阳”说来说明书法方面的点画技法问题,并不常见。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上》中说:“(小仲)又云:唐以前书,皆诗始艮终乾;南宋以后书,皆始巽终坤”,横画竖画理同。这就是用八卦的基本符号描述书法的一种学说。我们知道,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符号,用“——”表阴,用“一”表阳。包世臣说的“始艮终乾,始巽终坤”就是以卦符在八卦图形中的方位来说明用笔时运笔的路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果。

估计题主所谓的“阴阳”说即源于此。我们知道,阴和阳代表的是物质或事物的两个面或特性,如太阳为阳,月亮为阴。一片树叶,正面为阳,背面为阴。男人属阳,女人属阴。还有阳刚阴柔之说。

在书法类似的术语技法非常多。线条形质的刚柔、动静、上下、左右、曲直、轻重、缓急、粗细等等都有阴阳的属性特点。结构方面如奇正相生、错落有致、对立统一、穿插迎让,避就粘连,天覆地载等等。

在一个点画中,如横画,上为阳下为阴。上面所附图的描述更为复杂,给人有些故弄玄虚的感觉,实际上细究起来,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只不过是采取了八卦符号的学说来阐述书法问题罢了。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对,如果我们如此理解书法,对理解传统国学文化和书法艺术是非常大有裨益的。如“青”字中点画轮廓线的圆弧或挺直的轮廓线,有是阴阳的表现所在。

如“法”字左边上部直和下部的曲。

“闻”字左竖的复杂轮廓线和右部竖钩的简练轮廓线。




“兼”字六个点的轮廓线的圆弧线和平直轮廓线。

“一阴一阳之为道”。阴和阳在书法的表现是非常丰富的。


翰墨书道


书法之中,从阴阳角度理解,非常有益,前人实际上已经做过很好的概括:书法必讲究虚实,向背,敧正,方圆,大小,浓淡,长短,连断,等等。



试一一叙之:

虚实者,黑处为实,白处为虚,黑为阳,白为阴;

向背者,笔画字势都可,两者相向为阳,相背为阴;

敧正者,指笔画字势或端正,或倾斜,端正为阳,倾斜为阴;

方圆者,笔形方为阳,笔圆为阴;

大为阳,小为阴;

浓为阳,淡为阴;

长为阳,短为阴;连为阳,断为阴。

讲这么多,但在书法作品中,高明的书家总是巧夺天工,把种种因素处理得恰到好处,几乎看不出人工痕迹,叫人觉得非如此不可。你只要看看二王,张颠醉素,宋四家,赵孟頫,董其昌,王铎,莫不如此。

阴阳之理,贵在平衡;纯阴不生,纯阳不长。书法亦复如是,哪一手法都不可太过,比如字要正,但若字字皆正,则难免‘‘状如算子’’之讥。

书法能达到讲究阴阳之理的高度,实非名家而莫能为!

我是阴阳家9,爱谈天说地,对感兴趣的话题喜欢不揣冒昧,饶舌几句,望各位爱好者理解。



阴阳家6


语言的符号~文字,特别是中国文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概于魏晋吧),就被赋予了“人文情怀、价值观念、哲学思想”。

中国文字的这种内涵,不仅表达了文字之含义,而于文字本身,也有极深内蕴。这是中国文字独一无二的特征。

中文的这种特征,是得宜于它先天因素“象形”

的。中华先民们通过观察自然创造出了文字,自然使中国文字包含了朴素的自然哲理

中国文字的人文情怀,可表达书写者高尚的心境、意趣、胸怀……;“中庸”,又是中国人最根本的价值观;而中国文化中哲理思想主要的体现,就是“阴阳”。

“阴阳”思想在文字中的体现是方方面面的,拿笔画来说有:轻重、粗细、浓淡、虚实……;于结构来说有:向背() )(、偃仰、正斜、揖让、开合、瘦肥等;章法中有:疏密、对应、生变、纵横、平衡等等……。

文字的这些丰富韵涵,使它超越了文字本身的符号意义,上升到中国的文化组成

核心,成为线的高度集中化、组合的精确法则化、整体的丰富情绪化的纯粹化艺术,这就是中国特有的文字表现形式~书法!




临池管窥


在书法里方与圆,大与小,粗与细,黑与白,长与短,疏与密,浓与淡,虚与实,肥与瘦,远与近,收与放,聚与离等等。要做到统一才能完美。如书法作品中只有方笔没有圆笔,或者只有圆笔没有方笔作品肯定不协调。在作品中要刚柔并济方中带圆,圆中有方作品才能美不胜收。又如作品中只有疏没有密或者只有密没有疏肯定也不协调。在书法作品中要疏可走车马,密不透风。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才能写出美妙绝伦的作品来。又如同作品中只有大字没有小字,或者只有小字没有大字都是不和谐的。大小要错落有致作品才妙不可言。

所以世间万物都有她自身规律。书法也不另外。只有做到协调统一才真正完美无缺。希望大家一起探讨!谢谢您关注点赞。


传承文化继承传统


书法中的阴阳要分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整体布局,笔到之处为阳,空白之处为阴。二,字体结构,有左阴右阳、上阴下阳、阴阳交错之妙。三,字形变化,粗笔、重笔为阳,细笔、虚笔为阴。总之,世间万物,皆有阴阳。既相生相克,又相辅相成。书法中的阴阳互补也是一门大的学问,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少不了阴阳搭配和阴阳调和。首先,下笔之前就要考虑到整幅字画的整体布局;下笔之后又要考虑到字体的结构及其风格;运笔之中更要考虑到字形的变化及用笔的轻重缓慢,这些都关乎阴阳的搭配与调和。先浅谈这些吧!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楚阳天下1


世间万物,都是阴阳组成的。人有男女之分,宇宙有日月,季节有寒暑,天气有阴晴。

轮到书法方面,笔画有轻重、粗细、仰俯、断连之分;字体有大小、倚正、方扁、相背之分。行距有疏密之分;墨色有浓淡之分。

阴阳之间,既是矛盾,又是统一的一个整体。每一个书家,他的字体,几乎都涵盖这些阴阳对立因素,只有这样,字体才会美观,有欣赏价值。


云中挥毫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书法也是这样,自古玄乎的词眼就层出不穷,阴阳二字原意就是指事物的正反对立矛盾的两面,用在书法上,它指的东西就多了,或者延伸的意思很多,如竖画向背,横画俯仰,用笔的粗细浓淡,结字正斜,章法疏密等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