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老胡侃三農


農村俗語“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農村人的養老問題一直是一個尖銳的社會矛盾,尤其是現在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的情況下,這樣一來農村的養老更難,老人的生活更沒有社會保障。因此在農村常說聽到這樣一句俗語,“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在過去的農村中,子女的不孝順情況非常多。因為過去的父母和孩子都是住在一起的,就算是結婚後大家也都擠在一個屋簷下,但父母老了之後通常會被兒女趕出家門,在路邊隨便搭一個小屋湊合住著就行。如果老伴兩個人都在世,那相互之間還可以扶持、共進,但如果其中配偶一人去世,那剩下的那個老人生活就會更加艱苦,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在生活上也是飢寒交迫,沒有保障。 但如果在年老的時候能夠找到一個老伴,那生活就會變了很多。就算子女不孝順不管事,但只要老伴兩個人之間同心合力,雙方種些土地生活也可以湊合過下去。最重要的是雙方可以照顧自己,有什麼大病馬上就可以治療,也可以儘快通知兒女前來照顧。如果一個老人的話,往往老人去世好多天才會被子女發現。

而半路夫妻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解決了心靈上的寂寞,能夠有人陪著說說話、聊聊天。這些都是子女做不到的,就算是現在生活條件大力提升的今天,就算國家要求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但子女的錢到位了,人沒有到位,老人又怎麼排解心中的寂寞和苦楚呢?而現在農村青年人都到大城市去上班了,雖然每個月都會打錢回家,但這也難解老人晚年的寂寞。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三農圈子


如果單從字面上看,滿堂兒女的優點<半路夫妻,但其實不盡然。

如果要讓這句話成立,應該是:雖有滿堂兒女,但卻不孝順或不能陪伴,不能撫慰心理的孤獨,還不如合適的、彼此有所依靠(主要是心靈上的依靠)的半路夫妻!

能有這樣的話出現表明還是有很多兒女不能感知單身父親、母親的無奈,不能真真正正的從老人的角度、站在老人的立場考慮,他們到底需要什麼?即便我們很盡心盡力的讓他們生活的無憂,但無慮呢,怎麼做到?物質生活滿足了,精神生活呢,平時年輕人上班、工作、學習基本都用去了太多精力和時間,如何拿出飽滿的“熱情”瞭解父母的精神所需?不要幼稚的認為那些話:“媽你最近還好嗎?你還需要什麼儘管說?等有時間我一定常回家看看……”就能成為他們的慰藉。“夫妻老來伴”,即便是半路夫妻也多是有共同語言,能夠彼此瞭解,互相依靠的兩個人,他們一般年齡相仿、興趣相投,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原本沒有關係的兩大家族建立關係的紐帶,相處的好,還可以讓彼此的家庭成員們成為朋友甚至是親人,人是群居動物,人多力量大,對一個孤家寡人,他再有錢,再有人追捧,再有社會地位,他都不能冠以“成功人士”,沒有和諧的家庭,友善的親朋,他如何自詡“成功”?

所以小編認為:無論何時,我們每個人都要善良、孝順,更要尊重他人(包含父母、子女等自己之外的所有人)的意願,這才能從根本理解“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的真正含義。


駿景農業


對於這句俗語,山農認為這隻能反映出一小眾人的情況。我國現在最不缺的是什麼?回答:是人。我國一直人口大國,雖然從古至今出現過很多“娶了媳婦忘了娘”“不贍養父母”等等讓人神共憤的事,但不可否認也有很多孝感動天的故事。所以對於俗語“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這句話,我們不能只看到一個不好的例子就否定了其他家庭、其他兒女的孝道。畢竟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中國人多當然什麼人也都有。


山農作為80後家裡自然沒有多餘的兄弟姐妹,但是山農的父母可是大家族。母親家是4兄妹,父親家是7兄妹。山農來說說母親家的事。母親作為女兒,按照老一輩的習俗,家裡的一切財物都與母親無關,贍養老人的事也輪不到母親身上。因此在外婆離開後,外公就輪流的在三個舅舅家以三個月一輪迴的方式住下。單獨的房間,房間裡安裝電視機、空調。每個舅舅都為外公配置這些,山農母親抽空的時候就會去給外公洗洗衣服,做做飯。逢年過節的時候就會給外公錢,可他總不要,說他什麼也不缺。在我眼中,外公這輩子那是過得相當幸福的。當然也不是山農自誇,山農母親家的人確實挺孝順的。


通過這一個例子,就能看出滿堂兒女中也有幸福的存在呀!當然,老無所依的老人也大有人在,孩子越多,你推我、我推你,年小的就像讓年長的來贍養父母,年長的又以父母最疼小的來找藉口,沒錢的就把責任推給有錢的。反正是不願意養父母的藉口跟分家產時的藉口一樣多。在這樣的家庭情況下,老人何其悲涼。這個時候老人身邊如有一個相伴的人,可以說說話,互相扶持著過完一生,那就是簡簡單單的幸福了。

半路夫妻雖也有為錢才結合的,但也有很多為愛相聚的人。對於那些兒女不孝,孤苦獨居的老人,能找到另一半,那多半都是真愛。

已是夕陽之人,在攜手共度夕陽,這就是人間最美麗的風景。

山農還是那句話,“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的真理都需要我們大家去慢慢品味。沒有永遠都對的話,也沒有永遠都錯的話。


山農村民笑哈哈


“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

這是一個關乎人性的問題,相當走心而且深具現實意義!

記得十幾年前還在上學時,有次開班會,教心理學的班主任讓我們做過一個有關人性的題,在紙上寫下最親的人,然後一次劃掉一個,象徵著他(她)會永遠的離你而去,看看到最後留下的一個是誰!

如果現在再做這一個題的話,我覺得我會捨棄父母,捨棄兒子,最後留下老婆一人。

這很沒有人性,對不對?


首先,無關句中兒女的孝順與否,做父母的跟兒女在一起的時間真的不多。

記得看過一個分析,自孩子出生後,跟其在一起的時間算來算去不會超過二十年。

從子女上大學開始,便離開了父母,結婚生子後就更不用說了,雖說是一家人,事實上多是過著兩家人的生活。

這種情形之下,就給離異或者喪偶的獨居父母留下了太多的孤單和寂寞,雖說半路夫妻的感情有待考量,但至少是一個陪在身邊的人,可以撫慰這份孤獨!

半路夫妻,最起碼身邊有個說話的人,而且作為父母而言,十之八九的話是不方便跟子女說的!

孤獨終老,對一個人來說,實在是最悽苦的事情!


第二,家有滿堂兒女雖說是可喜的事情,但逐漸年長直至都各有家庭以後,可能又是很可悲的事情。

上面說的與兒女的孝順無關,那這裡就要說的是跟兒女的孝順有關了。

小的時候我們都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就沒水喝了。

人性的遺傳基因裡面,似乎先天具有自私的成分,連和尚都沒有多麼佛性!更別說凡人了!

無論身邊發生的還是網上看到的,父母老了之後,子女越多的家庭,糾紛越多,在對父母養老方面,存在的矛盾就更多!

這樣的結果,給孩子多的父母造成的心理創傷更嚴重,他們晚年的境遇可能更淒涼!

而半路組合的夫妻,是共享下半生的命運共同體,只要對方的人品過得去,那麼存在的優勢是滿堂兒女不能夠比的!



第三,對於我們個人而言,學會珍惜並善待身邊的親人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父母!

作為子女,孝順父母這是責任更是義烏。攜手夫妻,床頭吵架床尾和,相互攙扶、共同承擔,這才是真諦!

以上就是老味兒對該問題的個人看法,您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留言!我們共同探討!

老家老味兒


城市、農村都一樣!《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中國的俗話說的好啊!切記!但,情況不一樣的,還是《原配更珍愛!》



第三幅為網圖,多謝!


魚翔淺底152417403




少年夫妻老來伴兒,白天做飯,晚上說話兒。

可是人到老時,總有一個走的早的。就只能剩下一個人苦守孤獨了。

此時,雖已兒孫滿堂,外甥繞膝,一桌吃飯,一樓同居,可是每到天晚,各回各屋,老人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人老了,覺少了,回到屋裡,輾轉反側,不能入睡。想看書吧,老眼昏花,看不清字;想玩手機,啥都不會。捱到半夜,才能入睡。不到天明,又早早的醒過來,偷偷坐在外邊的沙發上,半醒半睡。

其實,這種情況誰都會有,但是沒有了另一半,誰能陪你打發這漫漫長夜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再找一個自己的另一半。

雖然不是原陪,但是因為是同齡人,可以有許多的共同語言,有共同的生活習慣。每到夜晚便可坐可躺的說會話兒,打發著寂寞的時光。頭疼腦熱的,還能陪侍左右,送個湯倒個水的,甚至屙了尿了還能給你抓屢抺尿的。這些事兒,就連親生兒女都恐怕難以做到,故此就有了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之說。

事實也正是這樣,孩子們做不到的,而做為半路夫妻卻能做的很好,使老人的生活更幸福、更快樂。


民諺民俗民間故事


既然是農村俗語,想必主要說的是咱農村的事,說的是咱農村人,今天就站在農村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這樣一句老話,是農村生活的人見了太多的“子女不孝順”的例子總結出來的,因為在大家的生活裡都能找到共鳴,因此在農村被廣為流傳。


以前農村,人一到晚年,地裡刨食的能力幾乎沒有了,養活自己只能靠子女,所以“養兒防老”的思想非常嚴重,農村子女一旦不孝順,老人的生活就很淒涼,滿堂兒女,說明兒女很多,但兒女多了很容易形成一個極端,會出現大兒子不管,小兒子不養,大女兒不理,小女兒不歸家,兒女們互相推脫,到頭來沒有一個人管,真是“一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是人性的劣根,在以前,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到了今天,農村的生活越來越好,養老問題已經從物質的需求升級到精神上的需求,兒女受教育了,有文化了,也懂得返哺之恩,老人手裡的錢是真的越來越多,可兒女常年累月不在家啊,老人生個病,如果沒有老伴,身邊都難找出一個人。


所以說,以前兒女不孝順飯都吃不上,今天就算兒女孝順了,很多人又身不由己,根本不能在身邊照顧,最靠譜的是誰?當然是自己的老伴了,真正做到了一輩子,不離不棄

就算是半路夫妻,兩人走到一起那也是緣分,報團取暖也好過兒女的遠水解不了近渴。也就有了“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

作為子女,孝為先,做人不孝順就白瞎養你這麼大,生活越來越好了,不是逢年過節給爸媽買點衣服買點吃的,給點錢就不管了,有條件的朋友,如果爸媽願意,接到身邊一起生活吧,也許會佔用你一點私人空間,但比起養育之恩,這又算得了什麼呢?


農人說民俗


夫妻間的感情,是任何感情,都不能代替的,哪怕是再孝順的兒女,有時候,有些話,也不能對兒女說,只能一個人裝在肚子裡,或對自己的老伴說一說

兒女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很難全身心撲在父母身上,照顧父母的生活和身體,特別是當父母不再雙全時,留下的一方,更會在精神上,或生活上,會有很多無所寄託,不方便和不適應,而即使有滿堂兒女,也沒有幾個,會整天陪伴在父母身邊,在精神上給他們撫慰,在生活上,貼心照顧


所以,雖說是半路夫妻,一般不能像結髮夫妻,在子女和財產問題上,那麼一心一勁,但畢竟是有親密關係的夫妻,在精神上可以,互相慰籍,在生活上,可以互相依靠和照應,就是再不濟,也可以有個說話的人,在遇到事,或有個病痛時,可以有個人跑跑腿,端個茶,遞個藥,特別是病的嚴重,臥床不起時,端屎端尿,也比兒女,照顧起來,在時間和行動上,要方便的多


所以,在民間,就流傳有兒女滿堂,不如半路夫妻一說,在現實生活中,單身的中老年人,如果可以遇到一個合適的對象,就不妨考慮,再組合一個家庭,這樣,對自己和子女,都比較有好處,可以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讓晚年生活更舒心,幸福,而且由於半路夫妻的互相關照,也可以讓雙方子女,更為心裡踏實和放心,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減輕了,他們照顧父母的負擔,也會讓他們,更加安心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用戶63410117949


農夫認為這句話還是有點道理的,單身也不絕對哦。畢竟農村裡還有另外一句俗語“半路夫妻,永遠是賊”。

為什麼說在農村裡很多的老人會說“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呢?那是因為在過去,老人們都認為,就算是兒女滿堂了,單身兒女們都要娶妻生子的,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庭,不可能什麼事情都過來,能一直陪伴你左右。尤其是在你老了以後,生病了。如果子女不多的話,那養老自然沒什麼問題,單身子女一多,兒女們就會相互推諉,從而導致老人心寒。

而如果老人在老伴離世之後,能娶到一個真心對你好的人,那麼兩個人一起過日子,就會給子女少添很多的麻煩。在老了以後的生活,相互有照顧,日子也會更加的幸福。但是,前提條件是這個老伴是真心對你好,如果沒有感情的話,那就不但不會幸福,還是一大隱患。

以上就是農夫的觀點,對此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們可以留言一起討論!

瞭解農村事,關注農夫也瘋狂!


農夫也瘋狂


自古百善孝為先,可是現在社會有很多的兒女些不懂得什麼是孝,一味的啃老,對父母呼來喝去,是傳統美德的缺失,是父母過渡溺愛的後果,讓很多年輕人不懂感恩,不會感恩,永遠以自我為中心,值得我們去反思,可是夫妻真的就是我們想象的相敬如賓,白頭偕老嗎?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貧賤夫妻都不能攜手白頭更何況所謂的半路夫妻,半路夫妻在生活中都是在保留的,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現在的家,為什麼呢?因為她們都保留著私心,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兩個離婚的人走到了一起,可是婚後沒有一天是不吵的,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互相指責各自為政,把錢都留給自己的孩子,不對家庭做貢獻,久而久之就不歡而散。因為她們都沒有真正的去融入到一個家,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所以這是半路夫妻的悲哀。所以說多一些溝通與體諒,多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是對一個家庭幸福感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