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01

最近我在重刷一些老舊的電影和劇集,朋友得知後,便給我推薦了一部教育紀錄片《出路》。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看完之後,只覺得一股涼氣倒懸,通體發汗,導演在裡面僅僅只講了三個階層的孩子的故事,卻給了很多中國父母一個大大的耳光。

先來簡單介紹下《出路》,它是導演鄭瓊,用了6年的時間(2009-2015年),去實地紀錄、親身拍攝了中國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成長的故事,故事真實到令人害怕。

現實裡,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財富,階層,格局,帶給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02

第一個孩子,馬百娟:

故事從2009年開始,馬百娟今年12歲,生活在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的一個貧困山村裡,她父親60歲,人老身衰,而母親有智力障礙,家裡還有一個14歲的哥哥,早早便輟學外出打工,這個家庭每月開銷不超過300塊錢。

12歲的馬百娟當時還在村裡破舊的野鵲溝小學讀二年級,學校裡只有兩個老師,5個學生,雖然條件艱苦,但是馬百娟充滿了喜樂,因為她喜歡上學,因為她知道讀書能改變命運。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雖然家庭條件困苦,年紀尚小的她每天放學還要餵豬、做飯、背穀子,但是這樣的生活環境並沒打消小百娟對學習的熱愛,她每天都積極認真地讀書。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馬百娟曾在作文裡寫道,希望長大後能去北京上大學,然後大學畢業後去打工掙錢,她的夢想是將來一個月掙一千元,給家裡買面和打井,因為她家面不夠吃,水不夠喝。

也許很多人嗤笑她夢想的廉價,可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格局,她所希冀的生活,只要是能比現在的好一點就足夠了。

2012年,回來找馬百娟的導演發現她已經輟學了,15歲的她在陌生的城市裡找工作,但因年紀太小屢屢碰壁。當別人問起她為什麼不上學時,她只是尷尬地笑了笑,沒有應答。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其實,這樣的事情應該早在我的預料中:

之前她的父親就曾說過“上學要打工,不上學也要打工,為什麼要上學?”

她的父親一直認為,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書念少一年,夠用就行。生了娃之後,工作反而會拖累她帶孩子。

貧困的家庭條件所帶來的見識和格局永遠越不過苟且的山丘,他們的人生被生活裹挾著往前,她無力反抗父親的決定,也無法反駁,在家徒四壁的家庭,讀書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情。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所以,15歲的她只能徘徊在街頭,思索,迷惘,並尋找著自己的出路。

2014年,兩年之後的馬百娟的現狀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卻也是理所當然,這時候剛滿16歲的她,已經嫁給了表哥。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鏡頭給到的時候,她挺著肚子,像個大嬸一樣和鄰居談論孩子、尿布和丈夫,討論誰的肚子大。

馬百娟的人生似乎是註定的,從來不會有別的出路。家庭的境遇、父親的認知,完全沒有給她選擇人生的權利。兒時曾夢想著要去北京上大學的字字宣言,如今看來卻尤為心酸。

第二個孩子,袁晗寒:

09年,在那個甘肅小女孩豪言要去北京讀大學的時候,這個能在北京央美附中讀書的女孩袁晗寒,卻主動選擇了休學。

她的父親從事房地產,母親在電視臺工作,家裡從小培養她的藝術技能,鋼琴、舞蹈、美術班輪番上課。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17歲的她,不想和別人一樣循規蹈矩,也許是從小遺傳的藝術細胞作祟,也可能是藝術家的偏執,她找媽媽要了兩萬塊,在南鑼鼓巷租了一間鋪面,開了一家小小的酒吧。

導演問她媽媽為何肯給她2萬塊,讓她去任性?

她媽媽說:就當交學費了,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愛好大過一切。

是啊,一個大城市中產階層的孩子當然會有試錯的成本了,更何況袁晗寒還擁有著開明的父母,願意讓孩子去社會闖蕩磨礪。相比馬百娟,他們之間的差距簡直是天與地。

到了2012年,就在馬百娟輟學的時候,那個休學開酒吧的袁晗寒如今卻身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就讀藝術方向的碩士。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那家“玩玩”的酒吧早就倒閉了,她甚至也不在意,估計早被她拋之腦後,這時候的她更多的是年少輕狂,放浪形骸,每天流離在德國各地的街頭攝影,玩樂。

2015年,從德國回來的袁晗寒去了上海餘德耀美術館實習,每天無所事事,閒聊打發時間。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同年,實習過後的她在北京開了一家藝術品投資公司,成為了CEO。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談到開公司,就如當初的那家酒吧一樣,她的父母也並沒有指望她能做出多大的事業,並不一定要達到大眾眼中的“成功”,只要她喜歡,就好。

第三個孩子,徐佳:

相對於馬百娟和袁晗寒的成長經歷,徐佳走的路可能更符合中國大多數普通學子的情況:

09年,徐佳19歲,是湖北咸寧的一名高考復讀生,這是他第三次復讀。

兩年前,徐佳父親因為意外身故,家裡只靠母親撐著,全家擠在一處十幾平米的出租屋裡生活。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前兩次的失敗給了他很大的陰影,但他仍然要堅持下去,因為他想把大學通知書拿到父親墳前,以完成父親生前的期望。

而他媽媽的想法很簡單,“即使是打工,也肯定是要文憑高的,不要低的。”

這時候的徐佳,面對著高考的洪流不知所措,只能拼命向前,沒有人告訴他什麼是正確的,這一條路,只能靠自己闖蕩。

2012年,當年幸運考上了大學的徐佳這時候也即將面臨畢業的壓力,他每天和舍友討論他們的未來,談論每天面試的情況。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幾經周折,徐佳把自己賣身給了中電技術,因為工作難找,徐佳和他的同學們沒有太多選擇餘地,

完成了母親的心願,他沒有感覺鬆一口氣,反而有些心裡空落落的。“一下子把自己賣出去的感覺。”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2015年,徐佳已經在武漢站穩了腳跟,貸款買了房子和車子,也結婚了,算是踏入了城市中產階級的層次,足以讓母親在村裡人面前挺直腰板。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這個農民工的孩子一開始就知道自己人生的出路在哪裡,高考,大學,工作,結婚,這些早已映照在他心裡,他一直明白,自己的路一定要比別人走的更穩更踏實才行。

雖然他奮鬥的終點,雖然還遠未到達袁晗寒的起點,但他紮紮實實是三個人中,唯一一個確實被讀書改變命運的人。

03

看完整部紀錄片,我的腦海裡冒出來的就是:“殘酷而赤裸裸”

是的,這部紀錄片沒有抨擊貧窮,也沒有褒揚富裕,它只是在真實地、不加修飾地講故事,把中國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的故事娓娓道來。

三個人,三種人生,每個人都試圖尋找自己人生的出路。可最終他們的結局卻未必是自己當初曾夢寐以求的出路,究其根源,都是因為他們出生的起點不一樣。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Johns Hopkins大學曾主導過一項跟蹤記錄790個孩子長達多年的生活變遷的項目研究,而在研究中得到結論——

“就整體階層流動而言,被試兒童中50%的孩子,依舊與父母的處於同一社會階層。即沒有實現階層的超越或下滑。窮者的後代依然貧窮,富者的子女仍舊富足。

只有33位出身於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實現了底層逆襲,在二十多歲時步入了高收入群體。而那些家庭本來就比較富裕的孩子,只有19位在成年後掉入了貧困階層。”

父母所在的層次不一樣,便給了每個孩子不一樣的人生起點。一個人想要靠自己的努力超越他的環境和出生是很難的,成功的固然有,但並非人人都能做到。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馬百娟,貧困出身,連學都上不了,父親沒見識更沒錢給她機會去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

徐佳,普通小鎮的農村孩子,也不算富裕,但全家勉強能供應他去高考,去博取一個全新的可能性;

袁晗寒,父母是城市中產階層,從小就嬌生慣養,見多識廣,她的父母有足夠的本錢給她去試錯,去度過自己喜歡的人生,去尋找自己人生最合適的出路。

不同的出身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他們不同的結局,小鎮青年、農村女孩可能努力一輩子,都無法和大城市中產階層的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就是現實。

儘管導演沒有在片中沒有一句提到這些,但整部影片赤裸裸地告訴我們: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父母在哪個階層,孩子就在哪個檔次。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階層始終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優秀的家庭條件意味著孩子能夠擁有充分的物質條件,有更廣闊的學習平臺,更豐富的資源人脈,更高的眼界見識和更強大的能力。

就像別人常說:你站在羅馬,你的孩子一出生就能在羅馬。

物質條件和教育資源很大程度能夠彌補一個人在先天天賦和後天努力上的不足,這也意味著,在很多時候,你再努力,也比不上別人有個好的爹媽。

當然,這部紀錄片並不是讓那些家庭條件不好的父母就此對孩子絕望,而是我們應該從中得到啟發:

第一,如果家庭條件不好,那更應該做個有見識的父母,別讓孩子成為第二個馬百娟,一定要讓孩子接受教育,找到自己的出路。

要知道,知識雖然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第二,每個父母都別把改變家庭的命運寄託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抱有期待可以,但別逼著孩子成功。

作為父母,別局限在自己的眼界裡,將自己的失敗再讓孩子重蹈覆轍。

第三,為人父母,永遠不能放棄自我成長,自我追求。因為父母越上進,帶給孩子的起跑線就越好。

你的高度、你的格局不一定決定孩子的高度,但一定能決定孩子人生的寬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