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聞名許昌的馬家油坊,還有幾人記得?

當年,聞名許昌的馬家油坊,還有幾人記得?

當年,聞名許昌的馬家油坊,還有幾人記得?‖老家許昌

文‖賈鳳翔

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時間裡,許昌城裡有三家油坊,他們待人寬厚,講誠信,聲名遠播,很多鄉親都把自家產的芝麻存進油坊,用油隨時取。

據說有這樣一件事。有一年,其中一家油坊往一家油店送了一年油,年終了,油坊派人去結賬。

油店掌櫃開玩笑說:“才送了一年油,就來要賬,太慌了吧,你們油坊是不是本不夠了?”

要賬的回來後,把油店掌櫃的話告訴了油坊老闆,老闆笑笑說:“不著急,那就等個三年五載。”

三年後,油店掌櫃帶錢來結賬,進門就說:“好一個馬掌櫃,肚量真是大啊。”

馬掌櫃說:“交人交君子,我相信你。”

有了好口碑,三家油坊的生意都相當紅火。許昌一帶的芝麻不夠用了,他們就到盛產芝麻的地方去採購。

上了年紀的不少人都知道,俺說的是大名鼎鼎的馬家油坊。

當時的油坊位置:南大街兩處,考棚街(今文化街)一處。字號分別是“振泰”、“永泰”、“記泰”,這也是當時許昌城裡油坊業的頂樑柱。

馬家油坊的掌櫃是潘窯人,所以說,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裡,許昌人吃的香油基本上都是潘窯人生產的。

當然,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有做得好的,也有麻繩穿豆腐——提不起來的。那時候,除了聞名遐邇的馬家油坊,許昌的油坊也有其他人經營的。

據說有個油坊老闆,有兩項國際水平業餘愛好:吸大煙,找小姐。結果身體毀了,連娶八個老婆也沒生出一個孩子。錢沒了,生意垮了。也有的油坊老闆摻水兌假,失去顧客,生意做不下去了。讓人唏噓不已。

當年,聞名許昌的馬家油坊,還有幾人記得?

芝麻油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三國志》,它有獨特的醫療保健功效,故人們將其尊稱為“植物油脂國王”。當時許昌人青睞有加的馬家油坊,產油均採用傳統工藝:

一、清。

用篩子篩,或用清水漂洗,除去雜質。

二、炒。

先用急火加熱,快熟時,漸減火勢,並加快攪動,促使煙和水氣放出。芝麻呈黃褐色時,迅速取出,攤開降溫,並簸去炒焦的碎末渣滓。

三、磨。

磨出的料叫醬坯。石磨磨製低溫、低壓,溫度僅60—65℃,不會破壞香油中的芳香味物質及功能性營養成份,且在常溫下保質期較長。

四、榨。

核心工具是油梁。油梁是由質地堅硬、分量沉重的整棵榆樹或松樹做成的。長數丈,直徑兩人合抱,最細的一人也抱不住。一座工作坊一般打通五間房,兩根油梁平行擺放,大小頭相反,中間是師傅的工作場地。

用寸半粗的麻繩把油梁懸掛起來,大頭長度約三分之一,小頭長度約三分之二。大頭吊上兩塊石頭,一塊重四百來斤,一塊重三百來斤,被稱為“千斤石”,也叫“大二圪蛋”。

油梁大頭兩側樹起兩根粗大的柱子,俗稱“將軍柱”,柱子上邊垛著多層圓木,圓木上砌著石頭垛,俗稱“泰山”,目的是使油樑上部具有穩定的壓力。油梁大頭是榨油的關鍵部位、出力點。下置“油底”,是一個圓柱體的坑。坑底鏨著環形槽路,軋出的油從油嘴流到地下埋著的缸裡。

油底裡放六個鐵圈,每個鐵圈裡先放好青草編好的辮子,然後放進磨好的醬坯,攤平,把青草辮子撩回來,一撩兩三根,撩一層拿木棒打一層,包得嚴嚴實實。操作時把小頭吊起,利用槓桿原理,使大頭向下擠壓。師傅揮動大錘,喊著號子,打進楔子,形成更大的擠壓力。

一條油梁用三個工人,分別稱大師傅、二師傅、三師傅。每次榨油經過四道工序,第一回叫軟餎,以後依次叫二遍、三遍、四遍。空出一個鐵圈的位置,就再續一個。榨一次油要續四個。所以每次共擠壓十個油餅。

剩下的油渣可做醬油、味精和點心餡等,油渣多時可以幹藏。三天一次叫一梁油,一天約榨500斤。

五、裝。

馱油運油離不開油簍。油簍是柳條編的,糊上紙漿。普通的油簍盛60斤。車運的油簍稱“車簍”,長一丈,高七八尺,寬六尺,有一間小房那麼大。

與過去相比,現在的石磨芝麻香油在工藝上有兩點改進:一是改驢拉磨為電動;二是用“水代法”代替“擠壓法”,就是運用油與水比重不同的原理,使其分離。

抬起大梁吊起千斤石的肌肉展示的健美,小鼓似的重錘打進一根根楔子的飛舞,汩汩流淌的油滴與飛濺汗水的交相輝映,油號子的粗獷有力,大姑娘小媳婦掂著瓶子挨挨擠擠打油的嬉笑,瀰漫著整個許昌城的香氣,都成了昨日的記憶。潘窯人,用他們的熱情和智慧,創造著新的馨香,讓其飄滿許昌!

當年,聞名許昌的馬家油坊,還有幾人記得?

(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賈鳳翔,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為許昌市老幹部大學文學教師。在小說、散文、戲劇、影視、曲藝、詩歌、文藝理論、書法、音樂、攝影諸領域均有作品在國家級、省級發表或獲獎,出書三十餘本。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曲藝家協會會員。名列《中國當代文藝家辭典》。博客被新浪總部評為全球十大新銳之一。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