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千古的大文豪范仲淹,竟然是个大忽悠?

北宋名臣范仲淹以一篇黄钟大吕的《岳阳楼记》,不但让千年以降的文人骚客反复叹咏,更使自己忧国忧民的高洁情怀光耀千古。范仲淹在历史上,不仅是声名卓著的政治家、改革家,还享受着军事家的响亮名号。

范仲淹的文治以他在宋仁宗朝主持实施的庆历新政最为知名。他的武功则表现为在西北地区戍边三年、成功防御西夏的侵扰方面。范仲淹在北宋朝可谓是上马能战、下马能文的不可多得的将相之材。他的文名各种史料已经谈得过多了,这里就主要说说他的武功这一方面,仔细梳理一下史料,我们竟然发现之前被吹嘘的无以复加的范仲淹的武功,似乎并没有那么显赫,范仲淹竟然是靠忽悠才为自己博得了个通晓军事的虚名。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就来慢慢揭开这个谜底。

名垂千古的大文豪范仲淹,竟然是个大忽悠?

范仲淹

先从北宋与西夏的三川口战役说起,1040年,西夏军队主动进攻北宋,在今天陕西省志丹县三川口这个地方,大败范雍指挥的宋军,一万多军队被西夏全歼。消息传到开封,皇帝和朝廷上的大臣都坐不住了。西夏一个弹丸之地,不仅敢自立为国,还不断侵袭宋朝疆土,而作为天朝上国的大宋朝竟然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实在令大宋朝上上下下颜面丢尽。这时候,朝野上下都认为只有范仲淹出面去西北地区戍守,才能挽回败局。仁宗皇帝纳谏如流,就把范仲淹派到了西北,与韩琦共同负责经营西北军事。范仲淹到了西北之后,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他训练军队,修筑城堡,节省军费开支,搞得是有声有色。他还到处跟别人说,西夏国内知道他老范到了西北之后,已经胆战心惊,对自己的国人说道: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可欺。大范老子指的就是原来的范雍。可仅仅过了一个月左右,打脸的时刻来到了,西夏军队进兵甘肃平凉,韩琦与范仲淹商量后,派兵反击。结果西夏军队诱敌深入,在西夏境内一个叫好水川的地方大败宋军,主将任福等十六位将领战死沙场,损失兵力又是一万多人。这次战役的失败当然不能全怪在范仲淹身上,任福轻敌冒进负主要责任,但任福战死,责任自然免除,指挥官韩琦和范仲淹就无可推卸的承担了责任,两人都被降职,但权责依旧。这是范仲淹第一次在实战中亮相,虽然这时他刚到西北不久,责任不大,但战役失败毕竟是在他职权范围之内,所以这第一把火算是彻底搞砸了。

名垂千古的大文豪范仲淹,竟然是个大忽悠?

西夏皇帝李元昊

之后范仲淹继续笼络边地的羌族,修筑边塞工事,总之是以防守为主。老范此时还是要靠他的忽悠,又指使人到处歌唱: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可西夏可不会被老范这些大话吓倒。到了第二年九月,这个时候范仲淹已经苦心经营了一年多,是骡子是马也该拉出来溜溜了。好像为了检验老范的成果一样,这年九月,西夏来了个大举进攻。按理说,在老范的精心调理下,宋军磨刀霍霍,又是防守一方,应该能够一雪前耻吧。可惜事与愿违,在定川寨,宋军9400多人又一次成了西夏剽悍骑兵的刀下冤鬼。范仲淹带领六千多人赶来救援,早已抢了个盆满钵满,心满意足的西夏军队散着步就撤回了老家。老范的援军连西夏军队的鬼影子也没见着,反而在事后向朝廷上报击退了西夏侵略者,范仲淹因此还升了官,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是范仲淹第二次的亮相,又是一次完败,但结果却文过饰非、反败为胜,给自己挣足了面子。

名垂千古的大文豪范仲淹,竟然是个大忽悠?

韩琦

再之后,就没老范啥事了,估计西夏也累了,西北的宋军继续在老范的带领下,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鸵鸟政策,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老范在戎马倥偬之余,还不忘忙里偷闲的赋词歌咏塞外的美景。

到了第三年,西夏就提出了和北宋议和,宋朝在战场上得不到便宜,巴不得赶紧花点钱买个平安,大宋朝地大物博,又不差钱,区区一点钱财还不是毛毛雨?但天朝上国的面子还是要的,不能让天下人认为是大宋朝因为打不过人家才与西夏国媾和的。于是和议最终以大宋朝出钱,西夏国称臣的条件达成。两国皆大欢喜,贫瘠的西夏国从此有了铁杆庄稼,而且也不管什么君子协定,哪天饥荒了,照样来大宋朝打打秋风,大宋朝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

和议达成,最高兴的是范仲淹,其实早在定川寨战役之前,老范就给皇帝上书提出了和西夏讲和的提议,这下和议达成,老范平平安安的衣锦还朝了。此时朝野上下对他一片颂扬声,老范本人也是沾沾自喜。

再回过头去看,老范镇守西北的成绩实在是乏善可陈,指挥了两次战役均损兵折将,丢尽了脸面不说,还厚颜无耻的到处散布那些大话鬼话,反正到底西夏人说没说、听没听到那些话也没人去求证,老范于是就靠着嘴皮子践行着自己的精神胜利法。可真要是像他吹嘘的那样,大宋朝早就边疆宁靖了,何必还要承认人家西夏的独立自主权,给人家送钱?

所以说,范仲淹的军功其实就是靠忽悠得来的。当然,一码归一码,老范打仗确实差劲,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他的贤名。单凭一篇《岳阳楼记》,老范就足以名垂千古了。

名垂千古的大文豪范仲淹,竟然是个大忽悠?

岳阳楼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