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傷口類型導致破傷風的風險較高,需要進行干預

破傷風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疾病,致死率高達40%。您可能會覺得,小小傷口何必緊張?但是您知道嗎,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每年約有100萬人死於破傷風,而生活中最常見的破傷風,就是因為傷口處理不當造成的。由此可見,破傷風離我們並不遙遠!

6種傷口類型導致破傷風的風險較高,需要進行干預

究竟什麼是破傷風?

破傷風是由於破傷風桿菌侵入人體傷口、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種急性特異性感染。其死亡率為20%~40%。

破傷風桿菌多生長在泥土、人和動物的糞便裡及鐵鏽中,只有在缺氧的環境中才能繁殖。細菌和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皮膚和黏膜。

一切開放性損傷後,破傷風桿菌及其毒素就能通過傷口侵入。若傷口較深,汙染較嚴重,發生破傷風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舉個例子,被生鏽的鐵釘扎到後,傷口深而窄,特別容易形成局部相對缺氧的環境,給破傷風梭菌生長繁殖無意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凡是尖而深的傷口都應該打破傷風,被新的鐵釘扎到也一樣。

是否感染破傷風,主要還是取決於受傷時傷口深淺、被汙染程度、利器來源等。如果傷口接觸過泥土、生鏽的鐵器等暴露環境中的物品,傷口有汙染,傷口小而深、容易形成相對封閉的厭氧環境的,就需要打破傷風針。

破傷風都有那些表現?

破傷風桿菌作用於人體後會產生一種外毒素,使人體表現出來的症狀主要為局部和全身性肌強直、痙攣和抽搐。

潛伏期

長短不一,往往與是否打過預防針,創傷的性質和部位及傷口的處理等因素有關。潛伏期通常6~10日,但也有僅24小時或長達幾個月或數年。

前驅期

一般持續12~24小時,表現為乏力,頭暈,頭痛,咀嚼無力,反射亢進,煩躁不安,局部疼痛,肌肉牽拉、抽搐及強直,下頜緊張,張口不便等。

發作期

肌肉持續性收縮。最初是咀嚼肌,以後順序是臉面、頸項、背、腹、四肢,最後是膈肌、肋間肌。

對聲、光、震動、飲水、注射敏感可誘發陣發性痙攣,但患者神志始終清楚,感覺也無異常。一般無高熱。

什麼情況下需要進行干預?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下傷口類型導致破傷風的風險較高,需要進行相應干預:

➡ 包括燒燙傷、凍傷在內,需要接受外科處理但超過 6 小時沒有處理的傷口

➡ 包括燒燙傷、凍傷在內,傷口內有異物或是較多壞死組織,特別是被塵土、人畜糞便或唾液汙染(動物咬傷)

➡ 深部穿刺傷

➡ 彈頭或彈片傷

➡ 開放性骨折以及擠壓傷

➡ 外傷伴有血壓下降等敗血症表現

6種傷口類型導致破傷風的風險較高,需要進行干預

糖尿病、血管炎等患者易發生遷延不愈的慢性傷口,傷口感染風險大;肛周膿腫、結直腸潰瘍等病患傷口易被糞便汙染,因此這些患者假如病史長、汙染重,也應警惕破傷風風險。

6種傷口類型導致破傷風的風險較高,需要進行干預

6種傷口類型導致破傷風的風險較高,需要進行干預

處理傷口的誤區是什麼?

生活中處理傷口有很多誤區,若處理不當,小病也會成大患。

誤區1:不包紮,讓傷口自然風乾,才能更快癒合。

傷口癒合需要溼潤的環境,如果手指破了,在嚴格消毒的前提下,最好用紗布覆蓋傷口,這樣有利於快速癒合。

誤區2:傷口包紮得緊一些,不容易感染。

傷口包紮時要留有一定的空隙,否則會減少傷口接觸氧氣的機會,使傷口癒合變慢。此外,包紮過緊還會阻礙血液循環。

誤區3:出血時,立即使用止血粉。

在家處理傷口,儘量不要用止血粉,否則會刺激傷口,還會蓋住創面,為醫生的診斷及“二次處理”造成困難(需要花時間除去止血粉殘留,患者也會覺得非常疼)。其實,止血的首要原則,是在傷口上施壓,直到血不流為止。

誤區4:每天換藥,能好得快些。

只要保持傷口清潔,不需要每天換藥,3~5天更換一次敷料即可。如果天天換,反而會增加傷口接觸空氣中汙染物的機會,且破壞剛剛長好的組織,加重瘢痕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