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立次子为太子,不立长子为太子?

Congratulationxp18


康熙的皇长子胤禔,次子叫胤礽,那我们分别来介绍这两个人,就能明白为什么康熙帝会立次子,而不立长子为太子了。

胤禔生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他的生母是惠妃那拉氏,《康熙王朝》和一些书说惠妃是纳兰明珠的妹妹,但这个是不对的,因为惠妃的父是索尔和,惠妃的祖父是德乐格尔,惠妃的曾祖父是金台石。

而明珠的父亲是尼雅哈,明珠的祖父是金台石,也就是说惠妃的祖父德尔格尔与明珠的父亲是尼雅哈是亲兄弟,都是金台石的儿子,也就是说明珠是惠妃的堂叔,这个金台石是皇太极的舅舅,纳兰明珠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儿子叫纳兰性德,也叫纳兰容若。

惠妃是康熙二十年被册封的,是当时四妃之首,另外三位分别是宜妃,德妃,荣妃,其中宜妃是皇九子的生母,德妃是皇四子与皇十四子的生母,荣妃是皇三子的生母。

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比胤禔小两岁,他的生母是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康熙王朝》说赫舍里氏是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女儿。

其中索尼的孙女是对的,但是赫舍里不是索额图的女儿,而是索尼长子赫舍里噶布喇的女儿,而索额图是索尼的三子,也就是赫舍里的三叔。

赫舍里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任皇后,而索尼又是顺治帝留给康熙帝的四位辅政大臣之首,而且康熙帝是在索额图的帮助下智擒鳌拜的,康熙帝对索尼一家是充满感激之情的,而赫舍里生胤礽的时候难产而死,所以胤礽满周岁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子。

由此可见,胤礽之所以被立为太子,完全是因为他的生母赫舍里一家的关系。另外值得一说的,大清皇帝的继承制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胤礽又符合了嫡长子继承制。


历史简单说


康熙之所以立次子为太子,而是立胤礽为太子,既有政治也有感情上的因素。

一是康熙帝前期与鳌拜激烈斗争,得到了索尼家族强势支持,这是康熙立胤礽的最重要原因。康熙娶了索尼之孙赫舍里氏后,双方联姻康熙势力大增,但因赫舍里氏难产不幸死去,留下了幼子胤礽,康熙立胤礽为太子,继续取得索尼家族的支持。

二是康熙与皇后赫舍里氏感情比较好,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赫舍里氏因难产于两个时辰后去世,终年21岁,谥号“仁孝皇后”。康熙帝与皇后感情甚笃,康熙帝万分悲痛,隆重治丧后亲自承担起抚养皇后遗孤胤礽的重任。

1708年,康熙因太子行为不端首次废了太子,随后又再立胤礽为太子,这里面既有复立太子为了缓和诸子夺嫡的矛盾,也有对太子深厚的感情。


华哥杂谈


清圣祖康熙帝之所以立胤礽为皇太子而不是齿序比胤礽更靠前的胤禔为皇太子,最重要的原因应该还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众所周知,清朝初期并没有明确的汗位、皇位传承制度。因此,围绕汗位、皇位的传承,多次出现过剑拔弩张的局面,甚至一度还差点发生火并。可能是鉴于前几代汗位、皇位传承的历史教训,加之“三藩之乱”期间稳定政局、人心的需要。所以,康熙帝在康熙十四年前后,决定明确和完善皇位传承制度。中原王朝长期实行、且制度完备的嫡长子继承制自然就成为了首选,而彼时康熙帝唯一活着的嫡子胤礽自然也就成了首选中的首选。



康熙帝虽然在胤禔和胤礽之前已经有几个儿子,但都夭折了,没有序齿。活下来的胤禔和胤礽因此成为了实际上的长子和次子。在这些儿子里,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只有承祜、胤礽二子。承祜早夭,康熙十三年,赫舍里氏生胤礽时又因难产身亡(很可能死于产后大出血)。因此,康熙十四年,胤礽作为康熙帝唯一的嫡子,被册立为皇太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外,还有一个母家背景的问题。康熙四年,赫舍里氏被册立为皇后时,正值鳌拜权力最鼎盛时期。而彼时的四个辅政大臣中,唯一真正有实力和鳌拜抗衡者就只有赫舍里氏的祖父——索尼。单从这一点来看,这是一桩典型的政治联姻。赫舍里氏也并不像电视剧《康熙王朝》所说的那样,是索额图的女儿,其父噶布喇是索尼的长子、索额图的长兄。有了这桩婚姻,索尼及整个赫舍里氏家族等于是被牢牢绑在了康熙帝的战车上。索尼虽然没有活到康熙帝亲政,但他生前提请康熙帝效法顺治帝十四岁亲政的举措,为康熙帝擒拿鳌拜亲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理由和契机。同时,索尼的另一个儿子索额图索性直接就站到了康熙帝的阵营之中。



反观胤禔,其母惠妃纳喇氏(也作那拉氏)的身份只是庶妃,虽然也出身官宦之家,但其父索尔和只是一个正五品郎中(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说小不小,说大又不大),其家族中混得最好的应该算是明珠了。但明珠并不像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所说的那样,是惠妃的亲哥哥。实际上,明珠只是惠妃父亲索尔和的堂兄弟(二人都是著名的叶赫贝勒金台吉之孙)。换句话说,明珠只是惠妃的一位远房堂叔而已。况且,康熙四年赫舍里氏被册立为皇后时明珠还没有真正发迹。即便康熙十四年,康熙帝正式册立胤礽为皇太子时,明珠的实力也尚未达到能与根深蒂固的赫舍里氏家族相抗衡的地步。再者说,明珠作为多尔衮胞兄阿济格的女婿,在阿济格谋反伏诛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政治包袱。所以,早期的明珠不太可能、也不敢对皇储问题指指点点,更不太可能涉足或深陷其中。而且,彼时嫡庶名分早已确定,康熙帝似乎也不太可能跳过嫡子胤礽而立胤禔为皇太子。



因此,无论是从嫡庶有别,还是母家的地位、实力而言,胤禔和胤礽都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胤禔虽然齿序靠前,但最终成为皇太子的确是胤礽。


不务正业歪医生


看了几位答友的回答,感觉都很有道理,但也有需要补充的地方。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太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也反映出了满人入关后,在思想文化和政治观念上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此还需说明的一点是,虽然称胤褆为大阿哥,但并不意味着他是康熙第一个儿子。事实上,康熙一生中见于记载的儿子共有三十五人,其中最终长大成人的有二十人。在胤褆之前,还有四个儿子,但都夭折了。这既是受当时医疗条件影响的结果,也与年幼时康熙帝生育机能尚未成熟有关。所以,大阿哥胤褆是康熙第一个成人的儿子。

胤褆虽位列长子,但却非嫡子。这一点他无法与自己的弟弟二阿哥胤礽相提并论。胤礽是康熙的第七个儿子,是第二个成人的儿子,是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所生。据史书记载,康熙与孝仁皇后感情非常好,在胤礽之前,孝仁皇后令有一子,但不幸夭折,而在生下胤礽之后,孝仁皇后也随机去世。

不少学者认为,康熙是因怀念孝仁皇后,才将两岁的嫡子胤礽立为太子。这当然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在康熙选立太子这件事上,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情况,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康熙已经接受了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

在满洲人的传统中,继承人是需要经众首领推选产生的,而选任继承人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军功和武力。这种尚武的精神,也是满洲战胜强大明朝的重要原因。但是,到康熙帝时,却力排众议,在自己还很年轻时,便立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胤礽被称作二阿哥,但却是康熙的嫡长子。从这一点来讲,康熙已经在内心深处接受了汉文化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并最终排斥了满洲选立继承人的传统。只是,康熙为何又如此仓促地来设立皇太子呢?

我想,这除了与怀念孝仁皇后以外,也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正如有答友指出的,孝仁皇后赫舍里氏是满洲忠臣索尼的孙女,而索尼一族在清前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康熙为捍卫自己的统治,需要获得索尼家族的支持。所以,过早地册封胤礽为皇太子,也是一种政治需要。

所以,康熙立胤礽为皇太子,既是由于怀念孝仁皇后,也是为了赢得政治支持,同时也反映出其对汉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碣石樵子


因为康熙的长子是庶出,次子是嫡出,次子名为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皇帝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的儿子。赫舍里氏因为陪伴康熙皇帝面对权臣鳌拜凌驾时的无奈困顿期,算是同过患难,这份情意是后宫其她女人望城莫及的。当然赫舍里氏本身性格好,温柔大方,贤惠得礼,除了康熙爱重她,连孝庄皇太后对她也很满意。而胤礽出生的那一年,赫舍里氏难缠而死,康熙放不下这个最爱的女人,终其一生对胤礽都有一种独特的感情牵绊。



再说说康熙本人,他是顺治的庶出皇子,因顺治英年早逝,靠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全力扶持,才能继位为帝。他的童年在皇帝当中算是艰难的,父亲因为宠爱董鄂妃,全然顾不上后宫其他妃嫔的孩子,自然不会有更多的宠爱倾向于自己。所以,他也怕失去母亲的胤礽在后宫举步维艰,于是私心里更加偏爱他。



即便日后胤礽触犯国法,难以在做太子,康熙对他的处置依然是顾念旧情的。几番思量,数载光阴又恢复胤礽的太子之位,后来二度被废,与其说是康熙对他的失望,倒不如说是康熙对自己的处罚。任何时候,任何帝王,都受不了一个储君像扶不起来的阿斗。至于大儿子胤禔,无论是他的母亲,还是其他,在康熙心里都是不如胤礽的,甚至一开始康熙只把他当做历练胤礽的磨刀石而已。清朝皇帝有好几个都不是嫡出,不是胤褆做不了太子,而是康熙根本就无意于他,他也没有赫舍里氏这样让康熙念念不忘的母亲。


翻出历史那一页


和汉人王朝立嫡长子为继承人的制度不同的是,满洲八旗打天下的时候,其没有嫡长子继承者的概念,而是实行满洲贵族公推制,也就是谁的功劳最大、威望最高,谁就是继承人。

这种制度,直到八旗入关并建立清朝后,仍旧未确立完善的皇位继承制。

如努尔哈赤之后,期间几次皇位更迭都充满了争斗和戏剧性,如皇太极上台后即将“假传旨意”的父王大妃阿巴亥殉葬,而顺治继位同样是一波三折。

即便到了康熙继位,同样是靠孝庄太后一言九鼎,而同时也是因为康熙出过天花。

从以上案例可以发现,清朝前期的皇位继承没有一个是所谓的嫡长子。

这一情况,直到康熙朝才有所改变。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在二阿哥胤礽还没有满两岁时,康熙推翻由八旗王公贵族“公推储君”的祖制,断然决定立胤礽作为皇太子。

为此,康熙特别发布谕旨,其中称:

“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天眷,诞生嫡子,已及二龄。

兹者钦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储大典,宜即举行。今以嫡子胤礽为皇太子”。

太子胤礽,出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皇子中排行第二,在他的前面是皇长子胤褆,出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比他大两岁。

当年十二月十三日,胤礽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

当然,康熙此举并非没有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受到汉族儒家文化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有意学习汉人文化和制度;

另一方面,也是在当时平定三藩叛乱的紧张形势之下,以维护皇族的团结并树立军民的信心。

当然,更重要的是,除政治上的考虑外,康熙立胤礽为皇太子也有很大的感情因素在内。

那就是,就在这年,康熙所深爱的原配、皇后赫舍里氏因为难产而死,而她留下的唯一骨血,正是二阿哥胤礽。

康熙这样做,或许是以此来抚慰亡妻赫舍里氏的在天之灵罢。应该说,这个成分是非常大的。

而可惜的是,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次实行的嫡长子继承者,而且还没有成功。雍正年后,改行秘密建储,不再选嫡而以选能,这也是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一个变革。

~~~~~~~~~~~~~~~~~~~~~~~~~

历史无限精彩,持续更新中~

敬请关注:坑爹史册,谢谢~

~~~~~~~~~~~~~~~~~~~~~~~~~


坑爹史册


首先清王朝一向没有立长立嫡的传统,皇太极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生母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十四岁嫁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一生共有四位大妃,一是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二是富察·衮代,三是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四是乌拉纳喇·阿巴亥。当孟古嫁给努尔哈赤时,富察氏仍是大妃,所以皇太极并非努尔哈赤的嫡子。接下来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母为皇太极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也不是嫡子,所以康熙的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并没有立储的优势。

其次清王朝向来是子以母贵,也就是看皇子阿哥的生母出身是否尊贵,是否满蒙贵族,大阿哥胤禔生母为惠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正五品郎中索尔和女。而皇次子胤礽生母为康熙原配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辅政大臣索尼孙女,领侍卫内大臣赫舍里·噶布喇之女,背景相当显赫。在子以母贵的制度下,当然是皇次子的身份更加尊贵。

再次康熙与孝诚仁皇后伉俪情深,她先后为康熙生育了两个皇子,长子承祜(早夭),次子胤礽,并且在生育了胤礽之后就撒手人寰,对康熙打击相当大,所以他格外疼外这个孩子,由自己亲自抚养长大。所以论尊贵、论亲疏,皇次子都比皇长子更占优势。


唏嘘欷吁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考虑立太子的情境。当时正值三藩叛乱、京城内“朱三太子”作乱、康熙也萌生退位让贤的想法,朝廷内部也萌生出迁都盛京暂避的想法,也有招安吴三桂的“投降派”。可谓内忧外患、人心不齐,作为统治者,必须着手做好两件事。

一是必须迅速团结好朝中力量,一致对外。当时朝廷中,毋庸置疑以索家力量最为强大,索尼帮助康熙亲政、索额图协助康熙除掉鳌拜、赫舍里又居后宫之首。另,索额图又掌管兵部,平三藩正需要兵部。

二是,必须让“主和派”牢牢站在朝廷一侧。索额图早早就和吴三桂有来往,前些年也没少受贿,在撤藩问题一直极力反对,三藩叛乱后更是主和派的主要力量。可以说,假如清廷被三藩推翻,索家下场未必会很惨。立太子后,如果朝廷胜利,可能皇位就是自己外孙,如果朝廷败了,即使免于杀身之祸也不会得到重用。如此,索家定会全力辅佐朝廷。

此外,当时康熙在外拈花惹草,冷落了赫舍里,回来了发现自己的结发之妻撒手人寰,心里必然愧疚万分。立二子,也有感情的成分。


GlX


胤礽虽非康熙长子,但是被康熙立为皇太子,在当时几乎是众望所归,毫无悬念,只是后来当了四十年的皇太子后心志逐渐发生变化,诸事荒唐,康熙忍痛两度废储,才有了后来的九王夺嫡。

一是依据立嫡不立长的原则。康熙的长子是胤禔,但却不是嫡子,胤礽虽为二子,但是却是皇后所生嫡子,应该立胤礽为太子。

二是得到了当时大臣的一致拥护。康熙的册立太子,得到了满洲大臣中的“汉法派”以及汉族大臣们的集体拥护,他们认为这是清朝走上正轨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是因为康熙与皇后感情深厚。胤礽的生母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皇后赫舍里氏,她与康熙之间的私人感情很好,就在生胤礽的当天,赫舍里氏因为难产而死,,爱屋及乌,康熙对于胤礽这位嫡子就更加怜惜,因此册立胤礽做皇太子的成分中也不乏这个情结。

四是胤礽从小由康熙培养长大,寄予厚望,并且年青时表现很优秀,后来才诸事荒唐。8岁就能左右开弓、背诵四书,颇有禀赋。长成以后协助康熙处理国务,也很得康熙的赞赏。


白云依然986


那是因为大家看惯了古代宫廷剧,觉得古代皇帝权力极大,想干什么事情就能干什么事情,那么同理,想立谁为太子,就立谁为太子,其实不是这样的.那么大家要了解古代立太子的依据,首先,立嫡,即立皇后生出的儿子为太子,其次,是立长,如果皇后没有儿子,那么就立皇帝最年长的那个儿子,再次,是立贤,就是立最有本事的那个儿子为太子,最后,才是立爱,就是最喜欢的那个儿子,这四点,要按照顺序来,不能跳跃,真实的皇帝,没有电视上那样为所欲为,比如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万国来朝,因为三杨等一些大臣的坚持,最终还是立了他不喜欢的胖瘸儿子朱高炽,没有立他最喜欢,而且特别像他的朱高煦,之后的万历皇帝也是因为同样的问题,长期陷入争国本事件,而且,他后来的政治上的剧烈变化,多少与这个事情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